竹头木屑(储木不弃)
《世说新语·政事》:“陶公(陶侃)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桓温)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感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陶侃储存竹头木屑,事先都有缜密的考虑,既表现出节俭,又表现出有预见。 后因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以利用的废物,也可以此用为办事情节俭而有预见性的典故。 宋·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夹漈遗稿》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