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华夷译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华夷译语汉文非汉文对照的词汇、公文汇编的总集。共四种版本。三种成书于明代,一种成书于清代。(1)由明代蒙古族学者火源洁编纂,明洪武十五年(1382)刊印成书的版本。包括两部分,前者为杂字,共收八百四十四个,分作十七类,每一蒙语词头均用汉字标音,后者为文书,计十二篇,均用汉蒙两种文字对照。(2)由明代四夷馆编纂并以该馆名命名的版本。包括两部分,一部为杂字,一部为本馆所辖地区朝贡奏折、表文的汇编,均用汉与非汉数种文字对照。(3)由明代会同馆编纂并以该馆名命名的版本。全书无公文,仅有杂字。词头仅用汉字标音。(4)由清代四译馆、会同四译馆共同编纂并以馆名命名的版本。全书无公文,仅有杂字。各版本均为研究明清两代少数民族语文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文献。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明清两代会同馆和四夷馆(清初改为四译馆)编纂的多种语言与汉语对译的辞书总称。主要有蒙古、女直(女真)、高昌(畏兀儿)、达达(鞑靼)、西番(藏)、河西(唐古特)、回回(波斯)、西天(梵)等语种。译语一般是词汇(杂字)对译,少数附有公文(来文)的对译。杂字分门排列,每个词下列有汉字记音、汉义、原字三项或前两项。共四种版本。三种成书于明代,一种成书于清代。甲种为明代蒙古族学者火原洁用汉字记写蒙古语的《华夷译语》,洪武十五年(1382)刊印; 乙种为四夷馆本,收杂字和来文,有原字;丙种为会同馆本,仅收汉字注音的杂字,没有来文和原字; 丁种为故宫所藏的42种本,仅收杂字,大都有原文。各版本均为研究明清两代少数民族语文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文献。 ☚ 蒙古译语 会同四夷馆 ☛ 华夷译语 272 华夷译语我国明清两代会同馆和四夷馆所编纂的各种对译辞书的总称。会同馆隶属礼部,专主口译,始置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四夷馆隶属翰林院,专主笔译,始置于明代永乐五年。华夷译语的主要语种有蒙古、女真、高昌、达达、西番、河西、倮㑩、僮、八百、百夷、南掌、占城、真腊、安南、日本、琉球、朝鲜、暹逻、缅甸、苏禄、爪哇、苏门答腊、满喇加、回回、西天、英、法、德、意、拉丁、葡萄牙等。译语一般以词汇对译,分门排列;每词下大多有原字、汉义、汉字记音三项或后两项。华夷译语现分藏于国内外,多为抄本,形式不同,多少不一。很多译语对语言研究有比较高的价值。 ☚ 突厥语词典 蒙文启蒙诠释 ☛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明)蒙古人火原洁奉敕修撰。以汉语翻译蒙古语,用汉字拼切其读音,分类排列。书后有无名氏《增订华夷译语》2卷,分类聚编,上列蒙文,中为汉译,下面用汉字标注蒙古语词读音。 ☚ 蒙古译语 蒙文分类辞典 ☛ 华夷译语一卷。明火源洁(生卒年不详)奉敕撰。火源洁系蒙古人,洪武时(1368—1398)官翰林侍讲。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史源洁”,误。此书成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刘三吾序云:“元初未制文字,借高昌之书。后命番僧造蒙古字,反复纽切,然后成文,繁复为甚。翰林侍讲火源洁乃朔漠之族,遂命以华文译之,声音谐和,随用各足。”其分类编辑,与《蒙古译语》略同,但较为详备。通观全书,讹漏很多,可取者无多。《四库提要》据《永乐大典》本著录于《存目》中。 华夷译语民族语文词书及公文汇编。共4种版本,3种成书于明代,1种成书于清代。❶明太祖朱元璋敕撰。蒙古族学者火源吉编纂。洪武十五年(1382)始编,二十二年(1389)刊行。包括两部分,前者为杂字,共收844个,分作17类,每一蒙古语词头均用汉字标音;后者为文书,计12篇,均用蒙汉两种文字对照,史称“洪武华夷译语”。日本称为《华夷译语》甲种本。有抄本传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