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经文字通正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考订专书。清钱坫撰。14卷。 书成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7年)。 作者从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等十种经书中, 拈取通用假借例句, 与群书传注字书中异文相比照参证, 指出何字是正字, 何字是通假字。如: 嵎, 《虞书》 “宅堣夷”, 《史记》 作 “郁夷”, 是“嵎”与 “郁”通; 《说文解字》又作 “嵎夷”, 是又与“堣”通; “堣”,正字; “嵎”、“郁”并假字。全书收字依 《说文》部首排列。 有嘉庆二年 (1797年) 文章大吉楼刊本。 十经文字通正书文字学书。十四卷。清·钱坫著。按《说文》部首排列。收录《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十种经书中的通用假借的例句,以及后代书中引用的异文,分别指明正字及假借字。今有中国书店影印本。 十经文字通正书 十经文字通正书(清)钱坫撰。14卷。按《说文》部次,解释经书中的文字。不注音,仅注出处。今存嘉庆二年(1797年)原刻本。 ☚ 经字正蒙 目前集 ☛ 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清钱坫(1744—1806)撰。钱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经学家、书法家,钱大昕兄之子,钱塘之弟。乾隆副贡,官陕西乾州、直隶州州判。钱坫曾游关中,为毕沅幕宾,与方子云、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学,并精研舆地学与文字学。论者谓钱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当过之。所著除本书外,尚有《诗音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尔雅古义》二卷、《尔雅释义》十卷、《释地以下四篇注》四卷、《九经通借字考》十四卷、《说文解字斠诠》十四卷、《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十六卷、《史记补注》百三十卷等。本书题名“十经”,是因为它包括:《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主要考证各经之中文字的通假,所以叫做“通正书”。自序说:“康成注经,有读如读若、当作当为、或作或为、声相近、声之误诸说,与夫通之言同为异文一理,正之言准,乃殊义一宗,通正之缘,因声因字两例总之。何谓声,则语言是,何谓字,则偏旁是。语言则臣为辰,鼻为畀,是曰声同;禫为道,宗为臧,是曰声转。偏旁则工为功,功亦为工,正为征,征亦为正,是曰互通;父为甫,又为荨,方为旁,又为谤,是曰类通。又 ‘掤’见 《诗·风》,《左传》谓之 ‘冰’; ‘掫’ 见《左传》,《周礼》谓之 ‘鼜’;‘窆’见 《周礼》,《檀弓》 谓之 ‘封’,《左传》 谓之‘塴’;‘骴’见《月令》,《典礼》谓之 ‘渍’,《公羊》谓之 ‘瘠’;倘不同条共贯,曲推旁穿,何以理群类,究万原哉!”因此本书务推众说,以便推究本义。由于主旨如此,所以书中一部分依从 《说文解字》,如一部“丕”下说,《周书》“丕子之责”,郑康成谓,“丕”读作“负”,《史记》正作 “负子之责”,那么,“丕”与“负”相通。《春秋》“丕郑”,《史记·晋世家》作“邳郑”,这又与“邳”通。“邳”是以邑为氏,应用“邳”。又如, 上部 “旁” 下说, 也作 “”, 同古旁, 与“方”通。《虞书》 “方鸠僝功”,《史记》作“旁聚布功”,士丧礼牢中“旁”下注:“今文 ‘旁’ 为 ‘方’是也。”又与 “彭”通。《易》 “非其彭”,《子夏传》作“匪其旁”。 按: “旁”字从方, “𥛱” 即 “祊”字,“祊”也从方,因此互通。如此之类,都颇为详赅。有嘉庆丁已文章大吉楼刻本,民国中国书店影印清嘉庆刻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