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六天魔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六天魔舞

中国古代宗教舞蹈。1354年创编出来盛行于元代宫廷。由16个宫女扮演天魔女,手执“噶布喇完”法器或昙花而舞,其中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3个舞伎表演最为出色。伴奏乐队由11个宫女组成。用于礼佛、宴享。

十六天魔舞

096 十六天魔舞

元代著名乐舞。与唐代霓裳羽衣舞齐名。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创制,色彩浓郁并具有宗教神秘性的女子舞蹈。头梳许多辫子,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穿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拿“噶布喇完”。伴奏乐器有龙笛、头管、𥱧、筝、琵琶、笙、胡琴、小鼓和响板。元代诗人张昱诗写十六天魔舞:“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舞蹈旋转急速,飘然若飞。著名的表演者称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

☚ 说法队   查玛舞 ☛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

又称天魔舞。用于礼佛、宴享。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创制。元代统治者信奉佛教,所以这个舞富于宗教的神秘色彩,属于佛教密宗一派的乐舞。舞时十六个宫女扮演天魔女,八人一列,头上梳着很多发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穿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里拿一种叫“噶布喇完”的法器,也有手里拿昙花的。元代张昱在诗中称:“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该舞由十一个宫女组成乐队伴奏,乐器有龙笛、头管、小鼓、琵琶等,另有一个拿铃杆配合乐队伴奏。

☚ 六代舞   坐部伎 ☛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

元代宫廷著名舞蹈。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由16个宫女表演而得名。此舞最初系元顺帝时西蕃僧人所献,元顺帝尤为喜欢,并迷恋此舞。由于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所以,史书批判元顺帝时将此舞视为 “亡国之音”。元顺帝时,宫中有三舞女擅长表演此舞,她们是妙乐奴、文殊奴和三圣奴。舞者垂发束辫,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手执叫 “噶布喇完”的道具(法器)。元代张翥《张蜕庵诗集·宫中舞队歌词》对此舞有生动描绘 “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舞者身着仙衣,舞动如行云飞雪般不定,似有仙女飞升之感。元人张昱的诗曰:“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
据记载,此舞当时为宫廷仪式中赞佛所用,只有受秘密戒的宫官才能观看。元朝亡后,此舞随之消失。

☚ 民间舞队   健舞、软舞 ☛

十六天魔舞

元代蒙古宫廷乐舞。简称天魔舞。中国南北各族交往频繁,音乐、舞蹈艺术互相融会,早在唐代就有此舞,王建《宫词》云:“十六天魔舞袖长”。后被喜爱歌舞的蒙古贵族收纳,元朝宫廷作为歌舞百戏之一,在宫廷饮宴中演出助兴,周伯琦《诈马行》赞之曰:“紫衣妙舞衣细绛,钧天合奏春融融”。再经元惠宗(顺帝)改编,更臻于完美,保留原有宫廷乐舞的柔美,注入蒙古族的健舞风格。元朝崇尚佛教,以盛饰美女16人,扮成菩萨相,称“十六天魔”,头戴象牙雕饰的佛冠,垂发数辫,身穿艳丽的大红长袖“合袖天衣”,金杂袄,腰系销金长短裙,肩披织金云肩,绕以柔软飘逸的艳色长帔(飘带),足登精致小巧的蒙古女式皮靴,手执“加巴刺班”法器,在“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等南北宫廷乐器的伴奏下,为首一人手执铃杵奏乐领唱,众人相和,边歌边舞,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如春风行云,飞天凌空,天女散花,落英缤纷,赏心悦目,如入仙境。元诗人张翥惊叹曰:“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步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因元惠宗沉溺于歌舞,生活腐化而失国,此舞亦被当作“亡国之音”而失传。后人宋讷惋叹云:“毡车尽载天魔去,唯有莺衔御苑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