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山采蘼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汉乐府民歌篇名。《乐府诗集》中未收。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作“古诗”。《太平御览》引此诗,作“古乐府”。此诗通篇问答,其体例在乐府诗中较多,在古诗中则未曾见及,故作“古乐府”为宜。“蘼芜”,又名“江蓠”,一种香草名,叶子干后可作香料。该作是一首弃妇诗,但与《诗经》和汉乐府中其他的弃妇诗着重写丈夫弃妻过程或抒发弃妇的哀怨之情不同,主要通过弃妻路遇故夫,相互问答,揭露男子喜新厌旧而又怨新不如旧、朝三暮四的卑污灵魂,在反映古代妇女悲惨命运方面具有独特之处。“通章问答成章”(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四),人物说话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又通篇对比,有助于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语言质朴简练,用笔含蓄委婉。在艺术上亦别具一格。 ☚ 步虚词 十五从军行 ☛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 十五从军征 焦仲卿妻 ☛ 上山采蘼芜
【注释】 ①蘼芜:香草名,一名茳蓠。②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以臀部着膝,耸起上身为跪,上身越是直耸,益发表示恭敬。③姝:美好。④阁:小门,旁门。⑤缣:黄色的绢。素:白色的绢。缣比素价值低一些。⑥一匹:四丈。⑦新人不如故:此句本于《古艳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译文】 一位女子上山去采蘼芜,下山时遇到了从前的丈夫。她很恭敬地询问前夫:“新娶的妻子何如?”“新娶的妻子虽说不错,却赶不上前妻那样好。容貌美丽都差不多,针线手脚却差得不少。”“新人从大门进去,故人只好从旁门离去了。”“新人会织黄绢,故人是白绢织得好。会织黄绢的每天织一匹,会织白绢的每天织五丈多。拿黄绢来和白绢比较,新人还是不如故人啊!” 【集评】 明·胡应麟:“古诗自质,然甚文;自直,然甚厚。《上山采蘼芜》……等,皆闾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绝出千古。”(《诗薮·内篇·古体中》) 明·谭元春:“问得怨甚。”钟惺说是“妙在难以答。”对“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二句,钟言“看不得想不得”,谭言“语语为故人吐气,正是安新人妙诀,非独救薄,实是有情人之言”。钟又言“此首情调宛至,却可作乐府”。(均见《古诗归》卷四) 明·陆时雍:“织缣织素,此诗人托语。”(《古诗镜》卷二) 清·陈祚明:“缣何以不如素,新何以不如故,不甚有理,特以已意强断之,故一切漫言曾无指实。反窥其意,特谓素何遽不如缣,故何遽不如新,而一弃一取如是也。”(《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张琦:“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末世录才,大都尔尔。”(《古诗录》) 今·余冠英:“这是弃妇的诗。……这首诗在弃妇诗中显得颇为别致,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怨哀,反而写故夫的念旧,更见出女主人公的被弃是无辜的。”(《汉魏六朝诗选》) 【总案】 诗以“故人”和“故夫”偶然相逢时的对话反映女子的遭遇。说是揭露了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也好,说是对封建时代用人政策的讽刺也好,都可作为一家之言。但读者初读此诗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由诗中所写前妻、前夫相逢对话形式、对话内容所引起的新奇感。这种感受自与诗的独特构思大有关系。 上山采蘼芜此篇最早见于 《玉台新咏》,题为 “古诗”。《太平御览》引作 “古乐府”。大约是东汉末期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无辜被弃的诗,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悲惨的命运。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开头这三句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出。蘼芜,香草的一种,亦名江离,其叶风干后可做香料。女子上山采蘼芜,而在下山时遇到了从前遗弃她的丈夫。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现在已成了路人,如今邂逅相遇,将是何种心情?所交谈的又是什么内容呢?下面则通过二人的对话一一得到了展示。“长跪问故夫”一句表现了弃妇对故夫依然是多么谦恭。可见这是一个贤惠知礼的女子。女子跪着问道: “新人复何如?”新人,即故夫新娶之人。女子望着这位喜新厌旧的从前的丈夫,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但她首先向他提出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你新娶的人怎么样?”这里,既有女子对丈夫的怨恨,又有对丈夫的关心。面对她的询问,故夫回答说: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姝,美好。手爪,指手艺,诸如纺织、缝纫、裁剪等技巧。新人虽然说美好,但还不如故人,容貌相似,手艺却赶不上你。”故夫的这四句话,是将“新人”和“故人”对比来说的。一“好”,一“姝”,固然说明了她们俩的相似之处,但“不相如”却说明了她们的差距。此时,故夫是为了讨好这位曾经被他遗弃的妻子?看来不是,因为大可没有必要,那么就是念旧情了。也许是良心的发现,不得不承认这位曾经和他相伴的妻子还是貌美手巧的,不仅不逊色于“新人”,还胜她一筹呢。“故夫”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那颗被伤害的心,此时,弃妇内心是委屈?是怨恨?是疑惑?可能各种情感交织,难以说清是哪一种,但既然丈夫说出了自己比“新人”强,为什么还要将自己遗弃?于是她不得不重提旧事: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想当年,新人从大门被迎进来,我从旁边小门离去了。语带哀怨而又委屈。关于这两句诗,余冠英先生解释说:“ ‘新人从门入’ 两句必须作为弃妇的话才有味,因为故夫说新不如故,是含有念旧的感情的,使她听了立刻觉得要诉诉当初的委屈,同时不能即刻相信故夫的话是真话,她还要试探试探。这两句话等于说:既然故人比新人好,你还记得当初怎样对待故人吗?也等于说: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还不信呢,要真是这样,你就不会那样对待我了。这么一来就逼出男人说出一番具体比较。那比较的标准就是生产技术的高下。” ( 《乐府诗选》)此说颇为精当。最后四句就是“故夫”所云:“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故夫”将“新人”和“旧人”进行了一番手艺上的具体对比,新人善于织缣,故人善于织素,新人织缣一天能织一匹,故人织素一天织五丈多。从织缣和织素的质量和数量来看,新人赶不上故人。缣,黄色双丝绢。素,白色细绢。一匹,四丈。五丈余,等于一匹零一丈有余。从这个具体对比当中,能看出故夫的念旧之情,当然,也进一步揭示了这位艺高的女子被弃的无辜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张琦对此诗评论说: “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末世录才,大都尔尔。”此说颇有深意,给人以启迪。 此诗的主旨在于描写弃妇的哀怨,但诗篇却采取了从反面描写故夫念旧的写法,以此来表现女主人公被弃的无辜及残酷社会现实,这种写法在汉乐府民歌当中还是颇有特色的。 这首诗基本上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女主人公的勤劳、手巧、善良、美丽及“故夫”的喜新厌旧等性格特征及人物形象,通过对话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种对话形式也增强了真实感。这种艺术构思足以反映作者的匠心。 《上山采蘼芜》 汉乐府民歌。见《玉台新咏》。这首民歌描述一个弃妇在上山采蘼芜返回的途中遇见故夫。通过相互回答,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把妇女不当人看,只当做生产工具看待的卑劣心理。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和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情景。通篇以问答成章,问语似平平淡淡,然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寥寥数语,如怨如泣,含不尽之意。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①。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②?”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③。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④。”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⑤。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⑥。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⑦。” 【释】 ①蘼芜:香草名,一名江蓠。 ②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以臀部着膝,耸起上身为跪,上身越是直耸,益发表示恭敬。 ③姝:美好。 ④閤:小门,旁门。 ⑤缣:黄色的绢。素:白色的绢。缣比素价值低一些。 ⑥一匹:四丈。 ⑦新人不如故:此句本于《古艳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译】 一位女子上山去采摘蘼芜, 下山时却巧遇了自己的前夫。 很恭敬地长跪相问: “您的新妇又当何如?” “唉!新妇虽说挺好, 到底不如故人美妙。 若说相貌各有千秋, 只是针线手脚相差不少。” “是呵!新人从正门迎娶, 故人当然要从旁门离去。” “新人擅长织黄绢, 故人擅长织白绢, 黄绢每天能织一匹, 白绢每天能织五丈多。 从黄绢、白绢的情况来看, 新人还是不如旧人能干活”。 【评】 本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太平御览》引此诗作“古乐府”,可知乐府诗和古诗在最初是很难划分清楚的。 这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同是写男女恋情,它不似古诗十九首如“青青河畔草”那样,以写景抒情取胜。古诗初期,与汉乐府风格近似,它们更重于叙事写人,重在表现诗中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在中国以情景交融为正宗的审美潮中,当属一个特殊的现象。唯其如此,方是其宝贵价值之所在吧! 此诗虽云叙事,情节却极为简洁,它不似《孔雀东南飞》那样宏篇巨制,将矛盾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娓娓诉出,而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画面,似乎是冷漠客观地记录了一对离异夫妇的对话,然而,却将“故夫”、“故妇”及未出场的“新妇”的生活境遇、性格、本领以及这个小家庭(社会、时代的一个侧面)的悲剧,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其中,诗人虽未有一句评价、抒情,没作一句道白,却使人觉其哀情恨意无所不在,从而,使诗人笔下的人物血肉饱满,真实感人,并且是“形象大于思想”。 诗中的弃妇是一个勤劳而又美丽的女性,不知什么原因,被丈夫休弃了,她赶不走心头的阴影,她摆不脱痛苦的回忆,这一天当她在山上采完香草后下山时,遇到了“故夫”,她吞下泪水,长跪着,叩问新人何如。这就是这首小诗前三句为我们揭示的画面,更确切地说,是一场独幕话剧帷幕拉开时的情景。这一开场,看似简单,平直,却已进入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上山采蘼芜”与下面“故夫”的“手爪不相如”等叙述呼应,和谐统一,意在揭示其勤劳的一面(这一点,也反映了诗人以勤劳为美的审美观念);“长跪问故夫”一方面推进矛盾,引出对话,一方面,揭示了弃妇在男人面前的地位,也透露了女主人公遭弃后仍然眷恋往昔的心情。“长跪”二字极好。 对话是全诗的主体,其中弃妇只有短短的二处三句。她先问:“新人复何如?”仅一句,但恰到好处,它不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这个不幸女人的内心世界。她不问前夫如何,也不问及其他,近乎是抑制不住地泄露出了心中最关心的事——新人何如?那是对丈夫关心体慰的“表现”?还是一缕情思、一丝希冀?更兼以“复”字,使其增添了内涵,如云:这一次又怎么样? (这也许只是许多次悲剧中的一次吧?)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二句,余冠英认为也是弃妇之言。他说:“‘新人从门入’两句必须作为弃妇的话才有味,因为故夫说新不如故,是含有念旧的感情的、使她听了立刻觉得要诉诉当初的委屈,同时她不能即刻相信故夫的话是真话,她还要试探试探。这两句话等于说。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还不信呢,要真是这样,你就不会那样对待我了。”( 《乐府诗选》)这一分析无疑是精采的,本文亦从是说。说“新人从正门堂而皇之地进来,故人只好暗中从旁门离开了”,神情黯淡,语含讥刺,也确乎合于弃妇口吻,并起到进一步刻画弃妇形象的作用。 全诗用于弃妇的笔墨不多,但毫无疑问,她确实是全诗的主人公。诗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故夫”和“新人”,无疑都服务于弃妇形象的刻画。“故夫“的大段比较,使弃妇形象渐趋鲜明,这是自不待言的了,就是那个未出场的“新人”的命运,也似乎是在暗示着悲剧的延续——今日之弃妇,昔日何尝不是新人?而今日之新人,他日未必不是弃妇!这样就加深了全诗悲剧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②,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 ”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③。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④。”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⑤。”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⑥。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写弃妇的诗歌。诗中通过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的简短问答,将弃妇的痛苦境遇及这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像这类写弃妇命运的诗歌,在古代歌诗中是不多见的。 诗篇的开端三句是作者的叙述。弃妇上山采完野菜,下山途中,偶然遇到过去的丈夫,便隐藏着心中的哀伤,长跪下去,细话家常,这正暗示了当时的男尊女卑以及封建道德对女子的压迫。以下便是弃妇和故夫的问答之辞。 弃妇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故夫便毫不掩饰地问答说: 新人虽说是好,但各方面都不如故人,而且劳动技巧也比故人差。尽管女主人公的劳动比人强,容貌也不比人差,但她还是不能免于被弃,其命运则决定于丈夫的好恶。这就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弃妇的悲苦命运。 当故夫说到 “新人”不如 “故人”,流露出一些念旧之情的时候,她忍不住重提旧事,诉说了当时被弃的情景: 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而故妻却从旁面小门被送了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 此时故夫心里也很悔恨,便用 “缣”、“素”来比: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新人织的绢,缣色带黄; 故人织的绢,素色洁白。新人织缣一天之内只能纺织四丈,而故人织素一日之内却可纺织五丈有余。“素”贵“缣”贱,这里用 “缣”来比 “素” ,“新人”与 “故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人不如故。”这首诗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而是通过故夫的念旧,尖锐的对照,更见出女主人公被弃的无辜。这种写法,在古代弃妇诗中显得颇为别致。 全诗只有八十个字,用剪裁适当的叙述和寥寥几笔的人物言行来发展情节; 特别是通过简短的问答和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虽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却异常鲜明,使读者能够深刻地认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和低下地位。诗中虽未明言,但态度鲜明,爱憎分明,对男人的谴责,对弃妇的同情,都意在言外,充分表现了民间诗歌在艺术上的创造。 上山采蘼芜[汉]无名氏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见于《玉台新咏》,原题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 《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其作者为无名氏。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了一对离异后的夫妇一次邂逅相遇,通过他们的对话,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罪恶。 诗开头三句,以第三人称叙述,先从女主人公写起,写她上山采摘蘼芜归来途中和故夫相遇。“蘼芜”亦名江离,是一种香草,五、六月间采集叶子,风干后可做香料佩在身上。古人喜以香草美人喻道高德美之人,屈原也曾用“扈江离与辟芷”象征自己的高洁。此处的蘼芜,是否也暗喻着女主人公的美德?有如此美德之女子,才能佩带如此芬芳之江离。 “长跪问故夫”以下转入第一人称的对话。女主人公见到抛弃自己的“故夫”,不是以怨怒相见,而仍是关心故夫新婚后的生活。询问故夫“新婚的夫人怎么样?”下面四句是男主人公的答辞。他将“新人”和“故人”从容貌和劳动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姝”,美好。“颜色”指容貌。“手爪”,手指,这里指妇工而言,包括纺织一类的劳动。因为女子妇工如何,手指有着标志的意义。这里虽然是男主人公在作“新” “故”的比较,但从其话语中流露出对“故人”的眷恋是很明显的。“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是女主人公的话。作为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听到丈夫诉说“新不如故”的话,她那时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她一方面觉得自己有说不尽的委屈和悲伤;另方面对故夫的话又有疑虑。她忆起当初被弃的情景,怨和爱,悲和恨,百感交集,似大海的波涛。但在这里她没有对丈夫的怨恨,没有指责,只有对往事痛苦的回忆。她的回忆再次唤醒了故夫的良知,刺痛了他负疚的心灵。于是他进一步表白自己恋旧的情感,陈诉对新婚的不满。而这些则是通过他将“故人”和“新人”的再次比较而体现的。“缣”是一种黄绢,价格较便宜。“素”是白绢,价值较贵。“一匹”为四丈。男主人公经过对织缣、织素的比较,再次得出“新不如故”的结论。 纵观全诗,女主人公对故夫是又怨又爱,而爱多于怨的。故夫对旧妇也同样有着深深的恋旧以及对往事的沉痛追悔。由此可知,他们的分离,绝不象《诗·氓》那样,女子色衰,男子薄情而变心。究竟什么原因,诗中没有提及。可能如褚斌杰先生所说:“大约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在故夫,或者竟如《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那样,是由于家长的迫害。”(见《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一册)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后汉书》八四《曹世叔妻传·女诫妇行》篇说:“女有四行; 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 四曰妇功。”诗中写女主人公采蘼芜以佩,暗喻其妇德的高洁;她与故夫的对话,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显其雍容敦厚; “故人姝”言其容貌端秀;纺织技艺高超,显示出妇工的出众。这样一个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和故夫恋情不断的女子,却无辜而被休弃,不能不引起读者对封建社会及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慨,无限同情惨遭休弃的女主人公,领略到诗中所揭示的巨大的悲剧意义。也可见作者奇妙的构思匠心所在。 善于选材是此诗显著的艺术特色。古诗中一些描写弃妇的叙事诗,如《氓》、 《孔雀东南气》等,它们都详细地铺述描写了女主人公被弃的经过,用长篇巨幅完整地再现了悲剧的全过程。而在这首诗中,作者匠心独运,仅选取了夫妻离异后邂逅相逢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是极简单极普通的,它没有人物活动的描述,没有细致的心理刻画,没有冗长的叙述和议论。但它却以小见大,以偏带全,再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这一悲剧的全过程。使短小的篇幅,容纳了极大的容量,显示出作者叙事的高度技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