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宁国县
宁国县位于皖东南,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7′~119°24′、北纬30°17′~30°47′之间,东南与浙江省的安吉、临安两县交界,东北与广德县、宣州市相依,西北与泾县、旌德县毗邻,西南与绩溪县接壤。全县辖12镇17乡,8个居委会。总人口37.8万。总面积2 447.96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94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耕地17千公顷,是安徽重点山区县之一。
宁国县属亚热带亚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5.4℃。无霜期226天,年均日照时数1 981小时,年均降水1 426.9毫米。野生动物有50多种,如石鸡、小灵猫等,分别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野生植物资源有淀粉、药材、栲胶、香料、蜜源等种类,具有开发价值的有宁前胡、草鸟、半夏、绞股兰、蕨类、山苍籽、猕猴桃等。
宁国县农村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如下:
(1) 种植业。1992—1994年,全县累计开发“四荒”面积41千公顷,改造“四低”13.4千公顷,利用“四边”隙地2.46千公顷,新增产值2.1亿元以上。到1994年,初步建成330千公顷的国家级高科技粮食生产项目区,全县粮食总产量10.42万吨,比1991年增长10.3%;商品蔬菜面积317公顷,其中大棚蔬菜206公顷,分别比1991年增长55.6%和147倍;茶叶总产量930吨,总产值1 725万元,比1991年增长67.2%,其中名优茶390吨,增长93.1%,占茶叶总产值84.4%。
(2)林果业。1994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42.3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8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5%。经济林面积达29.38千公顷,比1991年增长14.2%,形成以“三竹五果”(笋用竹、毛竹、元竹,山核桃、板栗、银杏、青梅、青枣)为主的支柱产品,经济林总产值5 452.74万元,比1991年增长25.3%,提前一年实现消灭荒山的目标,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
(3)畜牧业。1994年,大牲畜存栏量1.8万头,生猪存栏量12万头,分别比1991年增长22.6%和9.1%,肉类总产量10 456.5吨。家禽存栏量96万只,禽蛋总产量2 500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0%和60.3%,畜牧业总产值8 900万元,比1991年增长97.3%。
(4)渔业。1994年,全县养殖面积933.3公顷,其中精养鱼塘203.6公顷,分别比1991年增长12.9%和726.7%;水产品总产量1 500吨,总产值960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3.3%和157.4%。
(5)创汇农业。外销品种发展到7个,其中日本洋葱45公顷,出口150吨,农业创汇500美元以上,获全省开发性农业二等奖。
(6)农业基本建设。199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11.17万千瓦,是1991年的1.27倍;农村总用电量3 500万千瓦时,比1991年增长1倍;有效灌溉面积12千公顷,比1991年增长6.5%。
(7)乡镇企业。1994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5.5亿元,营业收入25.2亿元,利税3.8亿元,乡村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1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倍、6.5倍、6.3倍和2.8倍。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9.3%,从业人员占全县农村劳动力34.7%。
(8)交通运输。1994年末,全县过境省道4条,长161.3公里,县道18条,长218.5公里,另有乡道、乡村公路和专用公路,境内计有公路89条(段),通车里程为754.9公里,乡乡通公路,路网密度为30公里/百平方公里。
(9)科技文卫事业。1994年,全县共有科技人员5 804人;共取得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农村中小学有253所,在校学生达5.99万人,农村劳动力有98%以上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是全省“两基”先进县。全县有乡镇文化站29个,广播站29个,乡镇医院29处,村村都有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覆盖率达72.8%,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全面合格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0.502%。
(10)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9亿元,农村经济收入5.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202.18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4%、34%和85%。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7.84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2%。
宁国县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化。
❶调整品种结构,突出发展经济林,全县实现人均0.07公顷经济林、0.07公顷竹林目标,农民人均经济林纯收入由1993年的170元提高到365元。
❷围绕开发办工业,现已开发林产品、蔬菜、干果蜜饯、饮料、保健食品、优质米等350个品种。1994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完成产值1.8亿元,比1991年增长174.2%。
❸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实体达350家,其中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已有7家。
(2)由零星开发向规模开发转化。全县建成项目基地5.3千公顷,笋用竹、雷竹、元竹、青梅、银杏、杜仲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山核桃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毛竹、板栗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二,香榧成为国家珍稀品种基地,香菇全国质量第一。加工销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健宁竹制品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主导产品竹熊手占据日本市场80%以上。家庭副业呈现规模经营势头,规模最大的养殖场1994年生产肉鸡达40万只。
(3)由单一市场主体向市场主体多元化方向转化。出现“公司+农户”开发、大户带动开发、股份合作开发、联营开发等多种开发形式,涌现出众多民办水利、机耕、植保等服务实体,其中个体办水利107个,联户办水利291处。健宁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先后与13个乡镇形成合作经营关系,长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发展到2 100多个协作农户。
(4)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网络,创办发行《宁国农科报》,月发行量1万份;1992年以来,组织实施112项科技集团承包,参加科技人员达200多名,承包面积2.14千公顷,科技因素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31%提高到40%以上,创直接经济效益1 000万元;先后实施高产模式栽培、优化配方施肥、山核桃、板栗低改、银杏人工授粉等48项农业开发项目,累计新增产值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