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语言的道德要求医务人员同病人进行语言交流中应循的道德准则。语言能通过神经活动作用于人体,使神经体液系统发生一系列机能变化,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治疗性语言,它能使病人配合治疗、减轻痛苦、加速康复;二是刺激性语言,它将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和身心痛苦,延缓病程,甚至使病情恶化,引发意外事故。为发挥语言的治疗作用,医务人员应加强医学道德修养和医务语言修养,做到:(一)注意医护语言的科学性。做到语意明晰、概念准确、表达贴切、语句简练、符合医学术语规范和逻辑规则,使人易于领会理解。(二) 注意医护语言的保护性。不传扬病人的隐私,不向病人泄露不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信息;充分运用治疗性的语言,如用安慰性语言,给病人以同情、温暖和心理支持;用解释性的语言,消除病人的疑虑和焦躁情绪;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病人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用暗示性的语言,启发、引导病人,实现治疗和护理的目标。(三)注意医护语言的艺术性。把握语言交往的技巧,根据对象、时机、场合灵活多变、区别对待。如对老年病人说话要温和耐心;对年轻病人则可简洁活泼些;对急危重病人的语言要少而精,富于同情感;对久病不愈的患者要多加鼓励性语言;对性格开朗的病人可以开门见山谈话;对性格内向的病人则要小心谨慎,迂回婉转。医护人员还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进行交流,通过适宜得体的态度、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姿态等来沟通医患间思想感情的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