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qūyù jīngjì一种按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等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例如:“他充分肯定了这次交易会对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意义和全省各级经协部门的工作。”(《湖北日报》1991.5.23)“区域经济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人民日报》1992.11.5) 区域经济qū yù jīng jìрегион ль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qūyù jīngjì按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等划分形成的经济实体。 ❍ ~一体化|~的特色在联合,优势在整体功能。 ☚ 区位码 驱动 ☛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该区域内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各部门的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位为基础,按照经济地域分工原则形成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性经济。狭义仅指一个国家内部较之国民经济低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区域性经济;广义包括全球性的国际分工,区域的范围可以是一国,也可以是跨国的。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综合性,权益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是:(1) 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某些要素在一些区域相对充裕,而在另一些区域则相对贫乏。(2) 要素的空间转移具有不同的特性,一些要素如土地、矿藏、自然条件等无法实现空间转移,一些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虽可在区域之间转移,但须克服空间阻力,存在着转移成本。转移成本的存在,一方面强化了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使因地理区位和通过社会公共资本投入等创立的区域环境利益,在利用上存在某种排它性。(3) 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不完全可分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由部门、空间和时间因素有机构成的三维系统。从空间维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异质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的,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可看成是国民经济的“器官”或“子系统”。区域经济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 地域性。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情,使区域经济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无论是行政区的经济,还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育而逐步形成的经济区的经济都是如此。(2) 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间的中观性经济,它的内部产业结构不是自给自足的“大而全”,而是具有既不单一,又不完全,既有适度的比例,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均衡比例。(3) 相对开放性。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一般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币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常有的如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人为障碍,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经济具有地域性、中观性、相对开放性等特点。 ☚ 农工商一体化 区域分工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由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域面) 组成,并通过经济网络连接、区别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经济有机体。 区域经济的特征。由于不同区域的基本条件不同,其开发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特征也各不相同。区域经济特征的内容广泛,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等。(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在国际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广泛采用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世界银行根据1989年的人均GNP指标,将世界各国分成三类: 人均GNP低于580美元的为低收入国家,这类国家共有41个,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人均GNP在581~5999美元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这类国家有58个,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人均GNP在6000美元以上者为高收入国家,这类国家有25个,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但由于各国物价水平不同,就出现用人均GNP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各国购买力水平的实际情况,有学者主张,应把计算实际购买力、实际生活水平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补充; (2)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活力和潜力,从长远的观点看,高效益的发展速度比发展水平更重要,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只要发展速度快,就可以逐渐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果发展速度缓慢,也会逐渐落后下来; (3) 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有规律可循,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经济结构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一般来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中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到了工业化后期,工业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的比重会上升。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服务业就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重会逐步增加; (4) 区域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不同区域因资源优势、发展条件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往往会在一国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生产地理分工中形成不同的专门化部门,并与其他经济区域进行合理的分工,发挥着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1) 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金较为雄厚,技术先进,人才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商品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市场观念、商品和竞争意识较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显得差距较大,但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能源、矿产、水资源、可利用土地等基本资源集中程度较高,人均拥有资源量较大; (2) 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从经济实力方面看,东部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2%,但其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55.6%。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经济发展的超前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外,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方面,东部均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据统计,反映经济效益指标的资金利税率,东、中、西部之比大约为4:2:1。技术装备水平、单位能耗产出、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呈现为由东向西递减; (4) 生产能力、经济要素与资源分配错位。主要表现在资源分布重心偏西,而生产能力、经济要素分布偏东的 “双重错位”现象。另外,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也早于中西部地区。 协调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方针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优势互补。(1) 利用计划手段,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有可能导致其不平衡的扩大,因此,政府应利用其计划手段,加强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引导,逐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协作。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一方面促进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另一方面是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加快科研与生产、军工与民用、沿海与内地企业间的协作,形成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微观机制,有效地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利用产业政策,校正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偏差,实现我国经济整体的均衡发展。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保持一定的均势,政府必须正确地处理不同地区的比较利益,把对地区的倾斜政策和对产业的倾斜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对农业、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以各地区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高效益为目标,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和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 技术进步 公共选择 ☛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支柱性产业及产前产后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部门等,协调配合而形成的经济机体。它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地区分工的发展。它的特点:(1) 综合性。它是由诸多经济部门形成的经济综合体; (2)差异性。各经济区在生产部门及经济机体的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3)相对独立性。它是全国经济在地区划分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全局和区际分工的制约,同时又是具有自己的优势及其系统性。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是各行各业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为发展商品经济,自愿结合起来的经济综合体。 ☚ 经济区划 农业自然条件区划 ☛ 00003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