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匦使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場所部 > 訟庭 > 匭院 > 匭使院
匭使院  guǐshǐyuàn

即匭院。

匦使院

受理申诉冤狱、时政得失的投书机构。属中书省。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设置。长官称知匦使,由谏议大夫、补阙检遗充任。匦(gui轨),匣子。武后时为申诉冤狱、进谏时政、投书献策者所设置的铜匣子。《旧唐书·刑法志》:“垂拱初年。令镕铜为匦,四面置门,各依方色,共为一室。东面名曰延恩柜,上赋颂及许求官有爵者封表投之。南面曰招谏匦,有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者投之。西面曰申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北面曰通玄匦,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策者投之。”每日放置在朝室,收揽各地上书言事的表疏。

匦使院

官署名。唐武则天为了告密的需要,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接受鱼保宗的请求,置匦四只,共为一室,列于庙堂,分四门以受四方所上之书。“匦”以铜铸成,是投放上书的匣子,四匦分别涂以象征方位的颜色。东面的涂以青色,叫“延恩”匦,事关养民劝农者投之;南面的涂以红色,叫“招谏”匦,论时政得失者投之;西面的涂以白色,叫“申冤”匦,陈诉冤屈者投之;北面的涂以黑色,叫“通玄”匦,告天文密策者投之。后因铜匦规制太大,分四门投书,不便往来,于是合为一匦,四面仍饰以四色。因为铜匦的设置,名义上是广开言路的一种措施,因而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侍御使一人为理匦使,共掌其事;后来也曾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其办公处所称为匦使院,知匦使专知受状,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于上。事关紧要者当时处断,一般情况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为了防止伪滥,匿名状需先具本由知匦使检查,发现诈伪,则不予受理。如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李涉为巴结宦官投匦疏论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不当外斥为淮南监军,谏议大夫知匦使孔戣览其副章即不予受理。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检验副封非所以开言路理冤屈,乃奏罢验副封之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