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匜 匜青铜制盥器。用以注水。形如葫芦瓢,腹部椭圆形,前部有流供出水,后部有把便于挹取,下部有四足或圈足。西周中期后开始出现,纹饰较为朴实;至春秋晚期,采用蟠虬纹、蟠虺纹,十分华丽。现存较著名的有春秋时的《兽形铜匜》。 ☚ 甗 盘 ☛ 匜读音·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弋支切,平,支韵。 上一条: 坨 下一条: 暆 匜yí古代一种形似瓢的盛水、酒用的器具。 匜❶盥器。《儀禮·既夕禮》:“兩敦兩杅槃匜,匜實于槃中南流。” 鄭玄注: “此皆常用之器也。杅盛湯漿,槃、匜,盥器也。” 鄭玄《三禮圖》:“匜,受一斗,流長六寸,漆赤中,諸侯以象飾,天子以黄金飾,皆畫赤雲之氣。”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水器 > 匜 匜 yí 古代洗盥用具。形似瓢而有流,下或有足,一侧或有鋬。多種質地,陶製者多為明器,青銅製者為盥手時注水之器。古時祭祀、燕饗有沃盥之禮,以匜注水,下承之以盤。故盤匜常並稱。亦或同時出土,如史頌匜、齊侯匜等。西周中期的匜有自銘為盉者,盉乃酒水調和之器,則匜之前身或為酒器。“魯大司徒元匜”即自稱飲盉。青銅匜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及春秋時代。西周時流槽寬直,下承四足,或有蓋。春秋以後流或成獸形,或為管形,裝飾性较强。下承三足,亦有平底或圈足者,鋬則多作龍探水狀。戰國匜之容體呈横向椭圓形,流狹而長,多平底或矮圈足。瓷器匜之傳世及出土物最早見於漢代。唐代越窑、宋代鈞窰、元代龍泉窑均燒製有各色釉匜,尤以景德鎮品種最為豐富,有藍釉白花,青花和藍釉描金匜。元代瓷匜,出銷國外。在菲律賓及南朝鲜等地均有多平底、圓腹、短方流,或無鋬。《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匝沃盥。”孔穎達疏:“盥謂洗手也。沃謂澆水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盤匜,在束堂下。”《國語·吳語》:“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 銅匜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酒器 > 匜 匜 yí 古代澆水或注酒之器。形仿照“也”字,似羹魁,有柄有流,流長六寸,或柄中有道,可注水。西周時已出現。《說文·匚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从匚,也聲。”段玉裁注:“《左傳》:‘奉匜沃盥。’杜曰:‘匜,沃盥器也。’此注水之匜也。《内則》:‘敦牟卮匜,非餕莫敢用。’鄭曰:‘卮匜,酒漿器。’此注酒之匜也。”《梁正三禮圖》:“匜受一斗,流長六寸,漆赤中。諸侯以象飾,天子以黄金。” 匜yí古代盥洗时用来注水的器具,形似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奉~沃盥。”(奉:捧。沃:注水。) 匜*yi8546 匜盥器。青铜制。椭圆形口,有流、鋬,圈足或兽形足。贵族宴饮等场合盥洗时与盘合用。西周中期至春秋盛行。陶匜多为明器。参见“盘”。 匜yí{古} (古代舀水用的器具) ladle (shaped like a gourd); gourd-shaped ladle 匜注水用铜器。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往往同盘共出,是楚系铜器组合中重要的器类。基本形状为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早期多有器足,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到战国时期一般无足,颇像瓢。两周之际铜匜多饰重环纹,以后纹饰渐趋简化,素面居多。 它·也·匜tā,tuō·yě,yí·yí
△匜yí5画 匚部 〈书〉 一种盛水、酒的器具,形状像瓢。 匜 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