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銅鼓之一類。以廣西北流縣出土之銅鼓命名。此類鼓體型碩大,最大者面徑達一六五厘米,通高八十多厘米,最小者面徑也有六八厘米,通高三七·四厘米。鼓面伸於鼓頸外,大於鼓胸,部分鼓邊下折,形成垂檐。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徑偏下;胸腰間曲度緩慢,常以一道淺凹糟爲分界標誌;腰呈反弧形,腰足間以一道凸棱分界;鼓足外侈,與面徑大致相當。胸腰間有圓莖環狀小耳或條形小扁耳兩對。紋飾既簡單又精細,鼓面一般有四或六隻蛙,蛙形笨拙呆板,無紋師。大多以三弦分暈,鼓面暈圈疏朗,鼓身暈圈窄而密,其太陽紋光體凸起成圓餅,光芒細長,基本爲六、八、十芒,部分芒尖分叉。暈圈間飾以細小的圓雲紋、方雷紋,或雷、雲間填以綫條的幾何圖案,少數飾以錢紋或斜线角形圖案。國内現存古代銅鼓中,屬於此型的有一百二十六面,分早期、中期、晚期三類,早期約爲春秋至西漢初銅鼓,中期約為西漢中葉至東漢中葉銅鼓,晚期爲東漢末年至南朝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