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山

地区名。在今越南北部谅山省。该处发现有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史称北山文化。典型遗址有平嘉和立㓟两处。遗物主要发现于石灰岩山洞中,有石器、骨器、粗糙陶器等。其中典型石器为四角磨刃的石斧,称北山石斧。

北山Běishān

《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北山

陈孔硕,字崇清,号北山,宋侯官人。为朱熹、吕祖谦门人。累官尚书郎。词章翰墨,笔势遒劲,为当世第一。尝作《赣州三桥诗》,自书而篆之。为刘克庄书“后村精舍”四字,篆法极妙。
何基,字子恭,号北山,宋婺州金华人。淳熙十五年生,咸淳四年卒。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著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近思录发挥》等。居金华山,人称北山先生。
陈浩,元都昌人。见“云庄”条。
周正,号北山,又号九华,原名端,明江苏武进人。早年习举业,因患肺疾而攻医学,治病多奇。
朱自古,号北山,明人,籍贯不详。花卉、翎毛妍雅。
李先芳,明河南濮州人。见“北山野史”条。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清初江苏上元人。邑庠生。少从林青雷习举业,好学强记,所读经史能通部背诵。嗜于实用之学,凡天文、地理、算学、射弋及书画、琴棋,无不探微极要。尤精通医理,博览深思,活人甚众。著有《广瘟热论》、《瘟疫明辨》四卷、《佛崖验方》一卷,约刻于清康熙六十一年,今存清乾隆四十三年合刊本。天章所著书多达十余种,据《清史稿》载,尚有《咳论注》、《疟论注》等,惜均未传世。子戴瀚,字巨川,为雍正元年进士。
钱临,字准可,号北山,清江苏常熟人。太学生,因跛足,终身不娶。精于医术,深通薛立斋诸书。专以济人为急务,远近称之为良医。撰有《薛立斋医案疏》六卷,刊于乾隆间。
范光阳,字国雯、笔山,号北山,清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三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卒。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工诗文。著有《双云堂文稿》六卷及《诗稿》。
张星徽,号北山,清永城人。著有《孝经集解》一卷。
郭畀,元丹徒(一作京口)人。见“云山”条。

北山běi shān

(号) 见国雯。


北山běi shān

(字) 张恒,清代人。


北山běi shān

(号) 见可大。


北山běi shān

(号) 见伯承。


北山běi shān

(字) 见登孺。


北山běi shān

(号) 张星徽,清代人。

北山

北山

见“郭畀”条

☚ 四溟山人   北山 ☛

北山

北山

见“李先芳”条

☚ 北山   北江 ☛
北山

北山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三家《诗》无异义。此诗出于周代统治者中最低一等的士之手,讽刺士与大夫之间的劳逸不均现象,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毛诗序》“刺幽王”之说为附会之词,“不得养其父母”亦非主题所在。全诗六章,三章每章六句,三章每章四句,以对比手法写士与大夫之间的劳逸不均,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连下十二“或”字,连用六组对比,然后戛然煞住,形象极其鲜明,布局亦极奇崛。后人评此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云:“《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馀“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沈德潜《说诗晬语》)。

☚ 四月   无将大车 ☛

李先芳?—?

字伯承,号北山。湖广监利(今湖北监利县)人。明代诗人。“广五子”之一,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新喻知县、刑部郎中等职,官终尚宝司少卿。著有《东岱山房稿》三十卷、《读诗私记》等。
索引:李先芳,伯承,北山;泰然亭、东岱山房。

北山

 〔原文〕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
 朝夕从事。
 王事靡,
 忧我父母。
 (杞、子、事、母,之部。)
 溥天之下,(三家溥作
 莫非王土。普。)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
 (下、土,鱼部。滨、臣、均、贤,真部。)
 四牡彭彭,
 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
 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
 经营四方。
 (彭、傍、将、刚、方,阳部。)
 或燕燕居息;(鲁燕燕作宴
 或尽瘁事国。宴。鲁瘁作
 或息偃在床;顇。)
 或不已于行。
 (息、国,之部。床、行,阳部。)
 或不知叫号;
 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
 或王事鞅掌。
 (号、劳,宵部。仰、掌,阳部。)
 或湛乐饮酒;
 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
 或靡事不为。
 (酒、咎,幽部。议、为,歌部。)
 〔译文〕
 登上那北山头,去采摘枸杞。身强力壮的士子啊,日日夜夜当差没个完。王朝的事儿没个完,只为我的父母无人奉养而发愁。
 普天之下无处不是周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无一不是周王的臣仆。那班大夫们执政实在不公平,别人安安乐乐,独教我劳苦不休,忙忙碌碌。
 四匹雄壮的公马驾车奔跑在大道上,王朝的事儿忙不停。夸奖我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又夸我身体真健壮,还夸我年富力强正当年,说我奔走四方理应当。
 有的人在家里安逸享受,有的人为王事精疲力竭。有的人仰卧床上高枕无忧,有的人奔走路上日夜不息。
 有的人压根儿不知道民间百姓痛苦的哭叫与呼号,有的人忧愤憔悴身心常操劳; 有的人游息悠闲,俯仰多自在,有的人勤于王事朝暮皆忙碌。
 有的人寻欢作乐终日饮美酒,有的人胆颤心惊害怕祸临头;有的人夸夸其谈专门发空论,有的人为了公事样样都得干。
 〔评介〕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解说基本相同。《毛诗序》云:“《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后汉书》云:“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北山》之诗所为作。”此后方玉润《诗经原始》,姚际恒《诗经通论》及当代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袁梅《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基本沿用 《毛诗序》之解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解说当推高亨,他说:“这首诗是统治阶级下层即士的作品,在周代等级制度下,士当然也剥削劳动人民,但他们又受上层天子、诸侯、大夫等的压迫,担任徭役也很繁重。作者写作此诗,申述了自己的痛苦与不平。”要之,这是一位青年士子不堪徭役之苦而发自肺腑的怨歌。
 此诗在结构布局、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是结构布局之精。全诗六章,可分两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抒发自己为了王事、终日劳碌、四处奔波而无以侍奉父母的不幸遭遇。首章开头以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起兴,诉说早晚奔忙,愧对父母的怨恨与内疚心情。二章写天下之大,唯独自己劳苦不迭。“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艰苦,劳累。)此乃全诗之诗眼,主旨之所在。三章写大夫弄权、骗人有术,驱使诗人奔走四方。“嘉我未老,鲜我方将。”(“鲜”:称誉。“将”:强健。)这就是大夫们企图以廉价的夸奖来迫使诗人为王事卖命的鬼把戏,诗人似乎已察觉到这一点,但因自己受其支配与统治,无可奈何,只好任其驱使,个中苦衷,难以言尽。后三章为第二部分内容,共用六组对比组成,将自己与王公、大夫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即:安然悠闲与终日当差的对比; 高枕无忧与四处奔波的对比;不知民忧与艰苦备尝的对比;优哉游哉与王事缠身的对比;饮酒作乐与忧谗畏讥的对比; 空发议论与埋头苦干的对比。这后三章比起前三章来,诗人哀怨悲苦、愤懑不平之情又更推进了一层,深化了主旨。
 其次是表现手法多样。前三章,主要采用铺叙的手法,反复叙述“王事靡”、 “经营四方”的奔波操劳之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先塑立起一个劳苦困顿的青年士子形象。后三章全用对比手法,此乃全诗的精彩之笔。诗人由己及人,由人观己,越发觉得社会之不公与黑暗,而怨恨之情亦就更为加深。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末乃劳逸对举,两两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这正指出了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再次是语言技巧之高。六章诗中,前面三章每章均为六句,除“我从事独贤”一句外,其余均为四言句,不紧不慢地叙述着不幸的遭遇。语气较为舒缓,诗人之怨气也并非那般浓郁。后三章每章四句,均为五言句,每句皆以“或”(有的人)开头,连下十二个“或”字,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之声和“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 《望庐山瀑布》)之势,在一气鼓荡的排比句式中造成了节促情哀的艺术效果。这实在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和天才的创新。故历来为人们称道和仿效。姚际恒云:“或字作十二叠,甚奇。”(《诗经通论》)。沈德潜更是详加称说:“《鸱鸮》诗连下十 ‘予’字,《蓼莪》诗连下九‘我’ 字,《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余‘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充分肯定了《北山》诗连用“或”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确是中肯之论。

诗词《北山》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11)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12)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13)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14)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15)

 
 【注释】 ①陟(zhi至):登。言:语助词。杞:枸杞。②偕偕:身体强壮的样子。士子:作者自称。从事:为国王办事。③靡盬(gu古):没有止息。④溥:通“普”。⑤率:循,沿着。滨:水边,借指边界。⑥贤:多。⑦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傍傍:奔走不得止息的样子。⑧嘉:夸奖。鲜:善,这里引申为称赞。将:强壮。⑨旅:通“膂”。旅力,体力。⑩或:有的人,下同。燕燕:安逸舒适的样子。尽瘁:不留余力。(11)偃:卧。已:停止。(12)叫号:痛苦呼号。惨惨;忧虑不安。劬劳:辛苦劳累。(13)栖迟:游息。偃仰:安居。鞅掌:忙忙碌碌。(14)湛(dan担)乐:过度享乐。咎:灾祸。(15)风议:讽刺议论。风,通“讽”。
 
 【译文】 登上北山顶,我把枸杞采。士子身强力壮,从早到晚忙碌。君王差遣无止休,父母为我日夜担忧。普天之下,哪片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哪个不是君王的臣仆。大夫执政不公平,给我的差事特别苦。四马驾车向前走,王事纷纷没个头。说什么我正年轻。身体健壮有才能;说什么年富力强,应该奔走四方。有的人居家中安逸享受,有的人为国事烂额焦头。有的人吃喝完高枕无忧,有的人在驿路日夜奔走。有的人不了解民间疾苦,有的人忧王事累断筋骨。有的人悠闲自得享清福,有的人为国家操劳忙碌。有的人贪口饮酒作乐,有的人整日里担心灾祸。有的人出入自由冷嘲热讽,有的人手不停样样都做。
 
 【集评】 清·姚际恒:“‘或’字作十二迭,奇。末处无收结,尤奇。”(《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幽王之时,役赋不均,岂独一士受其害?然此诗则实士者之作无疑。前三章皆言一己独劳之故,尚属臣子分所应为,故不敢怨。末乃劳逸对举,两两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此诗人善于立言处,固不徒以无数或字见局阵之奇也。”
 又:“归重独劳,是一篇之主。末乃以劳逸对言,两两相形,愈觉难堪。”(《诗经原始》卷十一)
 清·沈德潜:“《鸱鸮》诗连下十‘予’字,《蓼莪》诗连下九‘我’字,《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说诗晬语》卷上)
 清·傅恒、孙嘉淦等:“或安居于家,或尽瘁于国。或高卧于床,或奔走于道。则劳乐大悬殊矣。此不均之实也。或耳不闻征发之声,或面带忧苦之状。或退食从容而俯仰作态,或经理烦剧而仓卒失容,极言不均之致也。不止劳逸不均而已。或湛乐饮酒,则是既已逸矣,且深知逸之无妨,故愈耽于逸也。或惨惨畏咎,则是劳无功矣,且恐因劳而得过,反不如不劳也。或出入风议,则己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或靡事不为,则是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此则不均之大害,而不敢详言之矣。”(《诗义折中》卷十四)
 
 【总案】 《孟子》尝论此诗,以为是写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诗序》亦以为“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后儒无异说。清姚际恒始认为本诗是士所作,用以讽刺执政大夫的不均。我们认为,姚说较为符合实际,周代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士为下层。朝夕从事而不得闲的士,看到高层统治者整日饮酒享乐,对比自己的经营四方,唱出了这首愤愤不平的诗歌。全诗排用了六个对比的句子,十二个“或”字,集中反映了士与大夫的劳役不均,苦乐不同,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历代诗词精品之《北山》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诗经·小雅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这是篇苦于劳役之作,着重表示对等级森严、劳逸不均的不满乃至怨愤。由殷商迄于周代,等级制已发展完备,且具有宗法性质,即常以与王室血缘之亲疏,以确定等级尊卑。在这一等级制中,“士”属于统治阶级的最基层,他们常怀不满也是很自然的。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兴语显然有民歌的影响。这使人想起宋人王禹偁的“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畲田词》)。登山采杞,正兴力役岂偏之义。果然以下便是“王事靡盬”这一熟句,结穴到“忧我父母”。《孟子》谓为劳于王事不得养父母,撇开一身之忧苦,牵入亲人,意味倍加丰厚。
 二章欲进先退,欲夺故予,先承认国家服役的合于天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四句后来成为封建时代的名言(《左传》昭七年有“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王臣”意同语近),就在于它用铿锵的语言讲出了“君权神授”天下一家的大道理。诗人并没有超越时代限制,他不敢将矛头指向更最高统治者,因而只能不满于高他一等的“大夫”了。“天王圣明,臣罪当诛”(韩愈),反贪官不反皇帝,真是由来已久。尽管打了折扣,诗人终于还是揭露了“不均”不公的社会现实。章末说“我从事独贤”,这“独贤”二字,是很高明的反讽之语,即钟惺所谓:“嘉我未老三句,似为独贤二字下一注脚,笔端之妙如此。”
 三章抒情主人公登场亮相:他驾着驷马,经营四方,疲于奔命,不敢渎职。这里专门转述了顶头上司“大夫”的话:“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上司拍着肩膀把“我”的腿脚身体夸上一番,再叫“我”好好儿干。卖命的差使,廉价的奖赏!讽刺见于无形之中,作者写实手段真正到了家。
 如果就此打住,也不失为一首好诗。此篇之奇妙,尤在于前三章克制地叙写之后,赓即有后三章的一连十二个“或”字领起的排比句,作尽情的宣泄。先前的克制便成为一种蓄势,使最后的喷发更加有力。排比之中,又有对比六组,以劳逸、苦乐、善恶、是非,两两相形:“或安居在家,或尽瘁于国,或高卧于床,或奔走于道,则劳乐大大悬殊矣,此不均之实也。或身不闻征伐之声,或面带忧苦之状;或退食从容而俯仰作态,或经理烦剧而仓卒失容,极言不均之致也,不止劳逸不均而已。或湛乐饮酒,则是既已逸矣,且深知逸之无妨,故愈耽于逸也;或惨惨畏咎,则是劳无功矣,且恐因劳而得过,反不如不劳也。或出入风议,则已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或靡事不为,则是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此则不均之大害,而不敢详言之矣。”(傅恒等《诗经折中》)“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沈德潜)
 前三章写法各不相同,后三章则同一句式一气贯注,妙语联珠,最后更不加收结,戛然而止,而“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意,溢于言表。

历代诗词精品之《北山》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即钟山,诗亦退居金陵之作。前二写北山春色,着意写春水——水是山的眼波,没水的山就少了灵性,故写水即写山。“输绿”即送绿,“横陂”指池塘的坡岸,“直堑回塘”犹言直沟曲塘。两句说北山坡上草儿绿油油的,笔直的沟堑和池塘的曲岸边春水清盈盈的。这样的景色叫人看了不用说心情有多舒畅了。
 后二记游,表现的是诗人闲适悠游近乎贪玩的心情。贪玩到看见落花一片片到地,居然一二三四计起数来,看它到底能落多少,——不觉消磨了许多时间;一路上觉得草地爱人,走走停停,又消磨了许多时间。这一天玩得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但又觉自有妙处,难与君说。就造句而言,每句中自为因果(“因”是因而、“得”是所以)。用“细数落花”来摹写“坐久”,以“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不仅形象很美、构思精细,而且写尽闲适之情。
 后两句各自都能从唐诗中找到措语类似的诗句,如王维的“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刘长卿“芳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杜甫“见轻吹柳毳,随意数花须。细草偏称坐,芳醪懒再沽”,仔细对读,又不完全一样。本来一个人的读书受用,有时就在无意的浸淫中,即使是即景即兴写个人生活经验,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受到古人启发。关键是这两句措语之工稳,意境之精妙都超过了前人, 自有独到之处。

诗词《北山》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原诗今译】


 从北山流来的绿水在横塘里不断溢涨,
 直沟渠弯池塘里的水波也在徐徐荡漾。
 由于细细数点落花因而坐得很久很久,
 慢慢寻觅香草,须得推迟回家的时光。


 【鉴赏提示】
 这是王安石罢相之后,初到金陵时的作品。这时,王安石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他刚从凶险莫测的官场中解脱出来,欣喜之情,隐然可见;另一方面,他推行的新法在中央和地方一再受阻,即便是急流勇退,他的神经也不时地为政治风云所牵扯,因此在闲适之中难免有几分躁动和不安。《北山》这首七绝便比较含蓄地表现了他这时的心情。
 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北山”即南京的钟山,又叫紫金山。作者以这两个字命题并开头,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巧妙地点出了自己写这首诗时特有的心情和处境。当时,王安石刚刚罢相,知江宁府,来到南京。当然,他这次罢相,是主动要求解除职务的结果。但这对于一个颇有抱负和作为的政治家来说,毕竟不完全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此,他伫立在一个池塘边,久久地凝视着从北山上流来的绿水不断地注入池塘,而池塘里的水又不断地注入旁边的直沟渠和弯弯的回塘里……作者在想什么? 从“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的诗句里似乎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他既像是抒写自己喜爱大自然的感情,又像是在惜春,感叹人生易逝;既像是对往事的默默回忆,又像是用“北山”输来的绿水来洗涤自己的灵魂,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总之,作者此刻是在沉思,是在静默中忘掉世俗的纷争和烦恼,是在静默中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因此,诗的前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写景,但实际上却是言情,只不过这“情”被作者隐藏得很深,不易被人们察觉罢了。
 诗的后两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粗粗读来,似乎比较简单,它无非表现了作者一点伤春惜时的感情。但令人奇怪的是:一个久居相位的台阁重臣,为什么突然间竟有了红颜少女那种对花落泪,见月伤心的感情? 另外,从字面上讲,既然时已“落花”,必然芳草萋萋,何需作者“缓寻”?更何况前文有“输绿”之句,说明此时绝不是冰雪消融的初春。因此,所谓“细数落花”,固然有可能是作者对眼前景的描写,但它更主要的是用“落花”来比喻自己已经逝去的年华,在“细数”中缓缓地追寻自己人生的步履,而“缓寻芳草”,则更主要的是隐含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对“北山输绿涨横陂”的重复动作那样感兴趣,同时对他之所以要“坐久”“归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诗经》-《北山》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掌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雅诗除了《小雅》中的《正月》、《雨无正》、《十月之交》是作于西周亡后,其余大部分都是产生于西周四百年间。雅诗的作者基本上是周王朝的王公大臣、史官等大小官吏,就是说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我们知道楚辞、汉赋、建安文学、唐诗宋词以及以后各代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大都是出于统治阶级内部,为了区别于民间文学我们可称它们为文人文学。这里有一点似乎并没有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即《诗经》中的雅诗正是中国文人诗 (或者文人文学) 最早最集中而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集。当然,与雅诗同时或稍后产生的《周颂》三十一首也是文人诗,但它们大多是些很古板的缺少文学色彩的祭歌。雅诗按内容分,有《大雅》中的七首有些民族史诗特点但又算不上真正史诗的祭祖歌,有《小雅》 中的十来首民歌,有颂歌五六十首,有悲剧性抒情诗三十三首。其中悲剧性抒情诗是二雅中的精华所在,也有人称为政治讽刺诗或怨刺诗。《汉书·礼乐志》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无道弭谤的厉王在公元前八四一年的国人起义中被逼奔彘,共和与宣王后,幽王更加荒淫骄奢,直至宠褒姒引起西戎进犯而亡国。在这个乱世中,中国文人第一次写出了一系列的批判现实、同情人民、抒发个人不平的佳作,这便是悲剧性抒情诗。这些诗便是: 《大雅》 中的《民劳》、《板》、《荡》、《抑》、《桑柔》、《云汉》、《瞻卬》、《召旻》,《小雅》中的《棠棣》、《采薇》、《沔水》、《我行其野》、《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蓼莪》、《大东》、《四月》、《北山》、《小明》、《青蝇》、《宾之初筵》、《角弓》、《菀柳》、《白华》、《渐渐之石》共三十三首。
 《北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悲剧性抒情诗。姚际桓在《诗经通论》中指出:“士者所作,以怨大夫”。士处于统治阶级下层,它剥削劳动人民但自己也受上层贵族们压迫,因为西周末世政治太昏暗了,所以他担任的遥役便格外的多,而上层的贵族的却过着淫逸享乐的生活,于是他便唱出此歌,描绘其遭遇的悲惨、发泄其心中的不平。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开始两句是“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人登上北山采集枸杞,在采集中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偕偕是强壮貌,盬是指休止。这几句是说我这身强力壮的士子,从早到晚都在作事。国王的事情没完没了,使我离家让父母忧愁。第二章的前四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溥同普,率是沿着。古人相信中国四周皆有海,率土之滨即是沿着大陆的边缘算起。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天子之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天子之臣。这是极富概括力的诗句,所以很有名。“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者,多也。掌权的大夫分派差事不公平,而只有我干的事情最多。第三章还是叙述自己的遭遇,“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彭彭,是指没有休息的样子。傍傍,是没有停止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四匹马不停地奔跑,我驾着车也不得休息。“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嘉,夸奖。鲜,善。将,强壮。旅通膂,膂力即体力。夸奖我尚未老,说我体力正强壮,又说我体力正好,便命我奔走四方。全诗到此可以说是第一部分,它表现的是第一主题: 诗人对于自己遭遇的哀怨。
 接着,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即后三章表现了第二个主题: 对于劳逸不均的不平。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来展现的:“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谌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这十二句译成现代汉语即是: 有的人在家中安逸地休息,有的人却鞠躬尽瘁地忙于国家之事。有的人躺在床上无忧无虑,有的人却在路上奔走不得休息。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哭号,有的人却命运悲惨不断操劳。有的人高枕无忧优哉游哉,有的人却为王事忙忙碌碌。有的人终日纵酒狂欢,有的人却怕得罪小心谨慎。有的人天天说三道四,有的人却什么事都要干。这六个鲜明生动的对比皆采自日常生活,即具体可感又形象逼真,经过反复咏唱便将愤愤不平之气现于笔端,而后更不多著一字,全篇到此便戛然而止,真是下笔痛快淋漓而又悲愤充溢,收笔则突兀果断有不及掩耳之势。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末乃劳逸对举、两两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此诗人善于立言处,固不徒以无数或字见局阵之奇也。”连用十二“或”字,加之鲜明整齐的对比句式,使这几章历来倍受激赏。沈德潜说:“《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悲剧性抒情诗的作者们都不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相反他们好象是那时代的弃儿。时代的悲剧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于是他们的诗篇便充溢着那受排斥、受压抑的心情。这哀怨悲愤之情不发则已,一发则有不可收之势。所以没有激情,此诗是不会连用十二或字的,也不会连用这一系列对比的。唐代的诗人韩愈曾写过《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或字,有人称之有石破天惊之势,沈德潜却说他“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余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制。”这批评是中肯的。
 此诗在结构上也是很讲究的。前三章主要是叙述自己的遭遇,后三章主要是发泄不平之气,这两个主题都很鲜明,但两者的关系并不疏离而是交替出现的。在前三章也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样的诗句表现劳逸不均在诗人心中产生的不平之气,而后三章在对比之中以对比中的后一项又进一步刻划了我的形象,饱含着哀怨之情。可见两个主题既有独奏又有同时一主一次的协奏,在这独奏与协奏中,我们仿佛看见田野之间的道路上一个疲惫的小吏在艰难行走,他的心中充满了哀怨与悲愤但又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这情形是多么的可悲! 此诗中“惨惨畏咎”一句是极能表现他那处境的,这同《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都是逼真地表现了在重压下这些无可奈何的小吏那可悲可叹而又可笑的心态。他们有悲、有叹、有怨但又不想反抗,所以他们的心灵已是被戕害被扭曲了的。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这首诗对于社会现实是有批判和揭露的。对比之中的前者“燕燕居息”、“息偃在床”、“不知叫号”、“栖迟偃仰”、“谌乐饮酒”、“出入风议”,可说是那时上层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生活是骄奢淫逸的,诗人表达了对这生活的不满与不平。西周末的腐败动乱反倒带来了文学的高涨,一批统治阶级内部饱经灾患的诗人们学习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优秀的表现方法,融入自己对于现实的真实而又清醒的体验,以创作实践将文人诗从祭坛、从庙堂、从宴席上彻底解放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抒情泄愤的艺术形式,这可以说是以革命的姿态带来了中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从唐代的杜甫诗以及文学史上许多优秀作品中不难发现西周末世的悲剧性抒情诗的批判精神、忧国忧民精神是代代相传不绝如缕的。这便是二雅中的悲剧性抒情诗对于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诗经》篇文之《北山》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11),鲜我方将(12)
 旅力方刚(13),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14),或尽瘁事国(15)
 或息偃在床(16),或不已于行(17)
 或不知叫号(18),或惨惨劬劳(19)
 或栖迟偃仰(20),或王事鞅掌(21)
 或湛乐饮酒(22),或惨惨畏咎(23)
 或出入风议(24),或靡事不为。


 

 【注释】①陟:登。②偕偕:强壮貌。士子:作者自称。③朝夕:从早到晚。④靡盬(gǔ):不停止。⑤溥(pǔ):同“普”。⑥率:沿着。滨:海边。⑦不均:不公平。⑧贤:劳累。⑨四牡:四匹公马。彭彭:不息貌。⑩傍傍:忙碌貌。(11)嘉:夸奖。(12)鲜:称道。(13)旅力:体力。旅:通“膂”。(14)或:有的,有人。燕燕:安闲貌。(15)尽瘁:尽力而致憔悴。(16)息偃:卧床休息。(17)不已:不停。行:道路。(18)叫号:因苦难而呼叫号哭。(19)惨惨:忧愁貌。劬(qú)劳:辛劳。(20)栖迟:游乐。偃仰:安居。(21)鞅掌:忙碌。(22)湛(dān)乐:沉醉于享乐。(23)畏咎:怕犯过失。(24)风议:发议论。
 【鉴赏】这是小臣苦于劳役之诗。
 全诗六章。前三章写士子为王事而辛劳。他驾着车马,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由于王事没完没了,致使父母非常担心。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天子的臣民。大夫为政很不公平,独独我的事务特别繁重。四匹公马整日奔忙,王事总是无穷无尽。大夫夸奖我青春年少,赞许我血气方刚。还说我体力充沛,正可以奔走四方。后三章写人间劳逸不均、苦乐不平。这三章连用了十二个“或”字,作了六次对比:有的人悠闲自在安然在家休息,有的人则尽力国事积劳成疾;有的人无所事事高卧在床,有的人则四处奔波不息于道;有的人养尊处优不知饥寒,有的人则惨愁悲凉艰苦备尝;有的人俯仰自如优哉游哉,有的人则王事堆积工作紧张;有的人参与宴饮无比荣光,有的人则忧谗畏讥心绪凄凉;有的人出入庙堂高谈阔论,有的人则事无巨细总在忙碌。写在这里戛然而止,不另下结语,显得不同凡响。
 《诗序》说是“大夫刺幽王”,这不确切。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士者所作,以怨大夫。”此说正确。在周代等级森严,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在统治阶级中,士是地位最低下的一个阶层。诗言“偕偕士子,朝夕从事”“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表明此诗是“士”刺“大夫”而非“大夫”刺“幽王”。
 


《北山》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北山》

 陟彼北山,登上北山头,


言采其杞。为把枸杞采。


偕偕士子③,强干的士子,


朝夕从事。早晚都当差。


王事靡盬,王家的事儿无穷无尽,


忧我父母。带累我父母难解忧怀


溥天之下。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哪一处不是王土。


率土之滨,四海之内,


莫非王臣。谁不是王的臣仆。


大夫不均,执政大夫不公不平


,我从事独贤。偏教我独个儿劳碌。



四牡彭彭(11),四匹马奔忙路上,


王事傍傍(12)。王家事纷纷难当。


嘉我未老(13),夸奖我说我还不老,


鲜我方将(14)。重视我为我正强壮。


旅力方刚(15),就因我筋力未衰,


经营四方。驱使我奔走四方。



或燕燕居息(16),有些人在家里安安逸逸,


或尽瘁事国。有些人为国事精疲力竭。


或息偃在床(17),有些人吃饱饭高枕无忧,


或不已于行(18)。有些人在道路往来奔走。



或不知叫号(19),有些人不晓得人间烦恼,


或惨惨劬劳(20)。有些人身和心不断操劳。


或栖迟偃仰,有些人随心意优游闲散,


或王事鞅掌(21)。有些人为王事心忙意乱。



或湛乐饮酒(22),有些人贪杯盏终日昏昏,


或惨惨畏咎。有些人怕得罪小心谨慎。


或出入风议(23),有些人耍嘴皮只会扯淡,


或靡事不为。有些人为公家什么都干。


(采用余冠英译诗)



[注释] ①陟(zhi):登。②言:语助词。③偕偕:强壮的样子。士子:作者自称。④从事:役于王事。⑤靡:没有。盬(gu):止息。⑥忧我父母:使父母担忧。忧,使动词。⑦溥:通“普”。⑧率土之滨:犹言四海之内。因古人以为中国领土为海水所环绕,故有此说。率,自。滨,水边。⑨大夫:指执政者。不均:不公平。⑩贤:劳苦。(11)彭彭:行进不止的样子。(12)傍傍:繁重的样子。(13)嘉:嘉许。(14)鲜:称善。将:强壮的样子。(15)旅:通“膂”。(16)燕燕:安逸的样子。居息:在家休息。(17)偃:卧。(18)不已:不停。行(hang):道路。(19)号:放声大哭。(20)惨惨:忧虑不安的样子。劬(qu):劳,劳累。(21)鞅掌:忙迫纷扰的样子。(22)湛乐:过度的享乐。湛(dan),同“耽”。(23)风议:放言高论。风,犹放。



[赏析] 《汉书·礼乐志》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厉、幽之世,权贵腐化,恶棍得势,政治危机,王朝没落,不仅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大、小雅中的一些怨刺诗,即出于这一时期下层官吏之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治的黑暗,反映了周末的现实,被称为变雅之作。《北山》一诗,便属此类。


据《诗序》,这是幽王时的诗篇。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是“士者所作,以怨大夫”。在周代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下,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他们行役繁重,又常常受到上司不公平的对待。此诗即是行役士子感伤王事甚苦、劳逸不均之作,透过诗中的怨愤,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普遍不平。


诗人的这种情绪是通过层层递进和两两对比的结构表现出来的。


诗一开篇,便点明自己奔走在外,采杞充饥,久役王事,难归故里,致使父母为己忧虑,感到十分痛苦。如果上下能够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这种情感本来可以升华到一种慷慨崇高的境界,就像《秦风·无衣》所表现的那样,勤王从军,协力同心,慷慨赴战,杀敌立功。然而当时情况并非如此。第二章接着指出: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大家都是周王的臣民,可是执政者非常不公,偏偏使我独自辛劳。王事甚苦,尚可忍受,但劳逸如此不均,只能促使痛苦向着怨恨转化。这种情感在第三章中得到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诗人告诉我们,执政者之所以使自己独劳,是他们认为自己年富力强,理应奔忙四方,劳作不息。联系上文,我们不难品味出诗人的言外之意: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年富力强者便不在少数,何故偏要使我独劳呢?这岂不是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下为己谋私利、驱人做牛马吗?


这样层层深入地写来,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情便渐渐强烈,难以抑制了。为了进一步揭穿执政者虚伪丑恶的本性,在后三章中,他便将自己实际的生活经历概括成六组鲜明的对比。


诗人首先说道,有的人安居在家,有的人尽瘁国事,有的人高卧于床,有的人奔走于道,这哪里是什么“嘉我未老,鲜我方将”,只不过是权贵者安闲无事,士子们劳苦不堪罢了!


精疲力竭,固然痛苦,然而精神的疲惫,却尤难忍受。诗人进一步做着对比:有的人不知世间何为痛苦,神情悠闲自得;有的人终日忧虑操劳王事,内心忙乱烦扰。由于“王事靡鹽”,“朝夕从事”,官小位卑的士子们早已是精疲力竭,身心交瘁了。


写到这里,诗人意犹未尽,用笔如同剥笋,指出生活中更有令人难堪者在:那就是劳逸不均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徭役分配的本身,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起着恶劣的作用。它使权势者们深知安逸无妨,便日益大胆地“湛乐饮酒”,不仅置国事于不顾,而且还“出入风议”,放言高论,不负责任地说长道短;这就使得士子们虽终日辛苦,却劳而无功,只能是战战兢兢,“惨惨畏咎”,强迫自己“靡事不为”,以此避开可畏的人言,免遭飞来的祸患。


诗人通过这三章逐层深入的对比,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极不合理的社会生活。为了传述出由这种强烈的反差所引起的怨愤之情,诗人连用了十二个“或”字,在一气鼓荡的排比句式中造成节促情哀的艺术效果,较之前三章,显得言词激切,无所顾忌,体现出忍无可忍之后一发而不可收的情感特征。后世韩愈论文,曾有不平则鸣之说。《北山》一诗则告诉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优良传统,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
北山

北山

〔原文〕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
朝夕从事。
王事靡
忧我父母。
(杞、子、事、母,之部。)
溥天之下,(三家溥作
莫非王土。普。)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
(下、土,鱼部。滨、臣、均、贤,真部。)
四牡彭彭,
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
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
经营四方。
(彭、傍、将、刚、方,阳部。)
或燕燕居息;(鲁燕燕作宴
或尽瘁事国。宴。鲁瘁作
或息偃在床;顇。)
或不已于行。
(息、国,之部。床、行,阳部。)
或不知叫号;
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
或王事鞅掌。
(号、劳,宵部。仰、掌,阳部。)
或湛乐饮酒;
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
或靡事不为。
(酒、咎,幽部。议、为,歌部。)
〔译文〕
登上那北山头,去采摘枸杞。身强力壮的士子啊,日日夜夜当差没个完。王朝的事儿没个完,只为我的父母无人奉养而发愁。
普天之下无处不是周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无一不是周王的臣仆。那班大夫们执政实在不公平,别人安安乐乐,独教我劳苦不休,忙忙碌碌。
四匹雄壮的公马驾车奔跑在大道上,王朝的事儿忙不停。夸奖我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又夸我身体真健壮,还夸我年富力强正当年,说我奔走四方理应当。
有的人在家里安逸享受,有的人为王事精疲力竭。有的人仰卧床上高枕无忧,有的人奔走路上日夜不息。
有的人压根儿不知道民间百姓痛苦的哭叫与呼号,有的人忧愤憔悴身心常操劳; 有的人游息悠闲,俯仰多自在,有的人勤于王事朝暮皆忙碌。
有的人寻欢作乐终日饮美酒,有的人胆颤心惊害怕祸临头;有的人夸夸其谈专门发空论,有的人为了公事样样都得干。
〔评介〕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关于诗之主旨,历来解说基本相同。《毛诗序》云:“《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后汉书》云:“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北山》之诗所为作。”此后方玉润《诗经原始》,姚际恒《诗经通论》及当代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袁梅《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基本沿用 《毛诗序》之解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解说当推高亨,他说:“这首诗是统治阶级下层即士的作品,在周代等级制度下,士当然也剥削劳动人民,但他们又受上层天子、诸侯、大夫等的压迫,担任徭役也很繁重。作者写作此诗,申述了自己的痛苦与不平。”要之,这是一位青年士子不堪徭役之苦而发自肺腑的怨歌。
此诗在结构布局、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是结构布局之精。全诗六章,可分两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抒发自己为了王事、终日劳碌、四处奔波而无以侍奉父母的不幸遭遇。首章开头以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起兴,诉说早晚奔忙,愧对父母的怨恨与内疚心情。二章写天下之大,唯独自己劳苦不迭。“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艰苦,劳累。)此乃全诗之诗眼,主旨之所在。三章写大夫弄权、骗人有术,驱使诗人奔走四方。“嘉我未老,鲜我方将。”(“鲜”:称誉。“将”:强健。)这就是大夫们企图以廉价的夸奖来迫使诗人为王事卖命的鬼把戏,诗人似乎已察觉到这一点,但因自己受其支配与统治,无可奈何,只好任其驱使,个中苦衷,难以言尽。后三章为第二部分内容,共用六组对比组成,将自己与王公、大夫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即:安然悠闲与终日当差的对比; 高枕无忧与四处奔波的对比;不知民忧与艰苦备尝的对比;优哉游哉与王事缠身的对比;饮酒作乐与忧谗畏讥的对比; 空发议论与埋头苦干的对比。这后三章比起前三章来,诗人哀怨悲苦、愤懑不平之情又更推进了一层,深化了主旨。
其次是表现手法多样。前三章,主要采用铺叙的手法,反复叙述“王事靡”、 “经营四方”的奔波操劳之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先塑立起一个劳苦困顿的青年士子形象。后三章全用对比手法,此乃全诗的精彩之笔。诗人由己及人,由人观己,越发觉得社会之不公与黑暗,而怨恨之情亦就更为加深。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末乃劳逸对举,两两相形,一直到底,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这正指出了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再次是语言技巧之高。六章诗中,前面三章每章均为六句,除“我从事独贤”一句外,其余均为四言句,不紧不慢地叙述着不幸的遭遇。语气较为舒缓,诗人之怨气也并非那般浓郁。后三章每章四句,均为五言句,每句皆以“或”(有的人)开头,连下十二个“或”字,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之声和“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 《望庐山瀑布》)之势,在一气鼓荡的排比句式中造成了节促情哀的艺术效果。这实在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和天才的创新。故历来为人们称道和仿效。姚际恒云:“或字作十二叠,甚奇。”(《诗经通论》)。沈德潜更是详加称说:“《鸱鸮》诗连下十 ‘予’字,《蓼莪》诗连下九‘我’ 字,《北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不觉音之繁,辞之复也。后昌黎《南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下五十余‘或’字,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充分肯定了《北山》诗连用“或”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确是中肯之论。

☚ 四月   无将大车 ☛

北山

北山

山名,此无定指。《小雅·杕杜》三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郑《笺》:“杞,非常菜也。”孔《疏》: “言汝戍役之妻思尔而不得,故升彼北山之上,我采其杞木之菜。杞木本非食菜,而升北山以采之者,是托有事以望汝也。”《小雅·北山》一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郑《笺》:“登山而采杞,非可食之物,喻己行役不得其事。”《小雅·南山有臺》一章:“南山有,北山有莱。”毛《传》:“臺,夫须也。莱,草也。”郑《笺》:“山之有草木以自覆,盖成其高大。”陆玑《草木疏》:“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莱,草名,其叶可食。”

☚ 北   北门 ☛
北山

北山běishān

┃━ 泛指隐逸之地。三国魏·嵇康《答二郭》诗:“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唐·陈子昂《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诗:“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 一丘一壑   丘园 ☛

北山

借指隐居之地。唐吴融《送弟东归》诗:“此别更无闲事嘱,北山高处谢猿啼。”
○ 北山移文

北山

(1次) 此指郢都北面的山。望~而流涕兮《章·抽》

北山běi shān

即纪山,在战国时楚故都纪南城北十里处。《抽思》:“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王逸注:“瞻仰高景,愁悲泣也。北山,一作南山。”姜亮夫通故:“按《抽思》为屈子放逐汉北之作,望北山不能指为汉北北望之山,此望当指南望,故一本‘北山’作‘南山’,盖已知其义。然北山与流水对文,流水当指汉水,则北山亦当指南望之山。按此两语,会上下文义观之,则思郢都之词,设想之义也。则北山流水,皆当于郢都求之。……北山即纪山也。在纪城之北,故得曰北山也。”

北山běi shān

〖名词〗
地名。在今山西榆次县北(1)。《诸葛亮后出师表》:几败北山。——几乎在北山打了败仗。

北山

历史名胜。在吉林省吉林市区西北部。原名九龙山,康熙年间改名北山。占地128公顷,其中山地占70%。有东西二山峰,西山为主峰,海拔270米。两山之间有石拱桥相连,曰揽辔桥。西山上有亭翼立,曰旷观亭,高10米,初建于民国年间,1964年重建。西南山岗上,苍松翠柏之中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塔。东山面临市区主要街道,上有清代修建的玉皇阁、药王庙、坎离宫、关帝庙等古庙群。以玉皇阁规模最大,正殿曰朵云殿,殿宇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是北山的最高大建筑,东西各有禅房5间,钟鼓楼分建两侧,中前方有牌楼,上悬“天下第一江山”匾额。药王庙为中医药界筹款所建,内塑药王、药圣和中国历代十大名医之像。关帝庙有正殿三楹,前有戏楼,左右为钟鼓楼。坎离宫是供奉日、月神和山神、土地神的地方。这些古建筑既有汉族的建筑特色,又反映出满族建筑风格和情调,造型新颖,在国内实属罕见。1976年在玉皇阁之东峰上又建一揽月亭,黄色琉璃瓦,绿色剪边,重檐八角,四层亭阁式建筑。高28米。登临楼亭鸟瞰全市,景物尽收眼底。下山出一高大牌坊,有卧波桥和两个人工湖。湖畔建有水榭、长廓,顺廓可通湖心亭。湖光山色,四季风景不同。

北山

❶见“莫钦乌拉山”。
❷山名。今吐鲁番至喀什噶尔一带的天山山脉。

北山

指关中平原北缘东起韩城龙门山,西至陇县景福山的一段北东走向的低中山脉。海拔1000~1600米,长300公里,宽20~30公里。自东而西主要山峰有梁山、元鹤山、尧山、将军山、药王山、嵯峨山、钻天岭、五峰山、岐山、老爷岭、景福山等。北山主体为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北为石炭、二叠纪煤田构成的渭北“黑腰带”,是本省重要产煤区之一。泾河以东的奥陶系石灰岩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由于北山山前断裂切割常形成岩溶大泉。北山是关中著名旅游区之一,有龙门峡、药王山、郑国渠首、唐昭陵和乾陵、法门寺、周原遗址及景福山溶洞群等景点。

北山

北山

即天山。《汉书·西域传》: “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 即此。

☚ 天山   折罗漫山 ☛
北山

北山

在吉林市城区西北,占地128万平方米,有东西两峰,西峰为主峰,海拔270米,东峰海拔256米,两峰间有拱桥相通,桥名鸾佩桥,又称揽辔桥,揽辔二字为末代皇帝溥仪所题。西峰顶有高10米的旷观亭,东峰上有高达28米的揽月亭,登两亭可尽瞰吉林市全貌。此外还有江山亭、胜利亭和跃进亭,合称北山五亭。东峰上有玉皇阁、坎离宫、药王庙和关帝庙4古庙。玉皇阁是北山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古建筑群,有山门、牌楼、钟鼓楼、禅堂、朵云殿等建筑。山门内塑四大天王神像,牌楼上有匾额。主殿朵云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坐像,两侧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壁上彩绘二十八宿。东侧祖师庙供如来佛、太上老君和圣人孔子;西侧老郎殿供奉唱戏祖师唐明皇;胡仙堂供奉胡三大爷、三大奶。佛、道、儒三教在此和睦共处,神、人、仙、帝王、百姓平起平坐,国内实属罕见。坎离宫供日、月、山、人、土地诸神;药王庙为医药界人士筹款修建,供奉药王、药圣,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这里有3天药王庙会关帝庙正殿供奉武圣人关羽雕像,两侧为关平、周仓立像,殿右有泥塑赤兔马,殿左有40公斤的青龙偃月刀,庙前朝墩台是北山观日出的最佳处。山下有莲花湖、泛舟湖,湖边有水榭、长廊、湖心亭,夏季荷花盛开,景色迷人;泛舟湖游艇如梭,水平如镜,湖周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冬季银装素裹,积雪漫天,是滑雪运动的最佳场所。

☚ 六顶山渤海墓群   敖东城 ☛
北山

北山

位于市区西北。有东西两峰。西峰为主峰,海拔270米,峰顶有旷观亭;东峰有揽月亭。两亭遥遥相望,红柱黄瓦,巍峨壮丽,极观览之胜。两峰之间有一拱形石桥相通,名鸾佩桥。游人通过石桥可达山巅。东峰有清代修建的玉皇阁、关帝庙、坎离宫和药王庙。其中玉皇阁规模最大,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正殿名朵云殿,两侧为钟鼓楼,中为牌楼,上书“天下第一江山”匾额。关帝庙有正殿三楹,前有戏楼,院内有依悬崖而建的观渡楼。登观渡楼可眺望烟波千里的松花江和山青水秀的北国江城——吉林市。山下有南北相对的人工湖两个,夏秋之季北湖荷叶田田,菡萏飘香;南湖波光荡漾,画船如梭。湖边有水榭、长廊和湖心亭。冬日山上白雪皑皑,湖面坚冰封冻,为滑雪溜冰的理想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药王庙均有盛大庙会。

☚ 1. 吉林市   龙潭山 ☛
北山

北山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明媚,名胜古迹众多的风景胜地。主峰海拔270米,总面积为128公顷。东西两峰各有凉亭一座,遥遥相对,有一鸾辔桥将两峰连接。山上有很多300多年以前的古建筑,如玉皇阁、药王庙、关帝庙等。药王庙供奉着天皇、地皇、人皇及药王孙思邈,并附祀张仲景、李东垣、吴岐伯、谆于意、华陀等历代名医。山下有一人工湖,湖光山色,是游览的好地方。

☚ 长白山天池   太阳岛 ☛

北山

见“天山 ”(216页)。

北山

❶即今内蒙古阴山山脉。

❷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

❸指北魏平城北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