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宋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宋陵 北宋陵北宋 (960—1126) 诸帝的陵墓。北宋历九帝,除徽、钦二宗 (被金朝掳走,俱死漠北。徽宗赵佶后归葬浙江绍兴宝山,陵名 “永祐”。钦宗赵恒被金世宗以一品礼葬于巩洛之原) 外,均葬河南巩县,据《宋史》载: 赵匡胤嫌汴京无山川之险,欲迁都洛阳以据山河之胜,因此将皇陵选在靠近洛阳的巩县,后迁都之事虽因众人反对而作罢,但却看中了巩县墓地南依嵩山,北滨黄河的 “山水风脉”,北宋诸帝也均设陵于此。在以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为中心的约150平方公里的陵域内,坐落着太祖之父赵宏殷的永安陵 (追尊为宣宗,乾德三年由汴州迁葬此处)、太祖 (赵匡胤) 永昌陵、太宗 (赵光义) 永熙陵、真宗 (赵恒) 永定陵、仁宗(赵祯) 永昭陵、英宗 (赵曙) 永厚陵、神宗(赵顼) 永裕陵、哲宗 (赵煦) 永泰陵,共七帝八陵。宋陵建造大体承袭唐制,但由于国势 “积贫积弱”,并且宋陵通常在本人死后才开始营造,又以“七月之期” 为限,故其规模远不如唐。北宋八陵建制基本相同,有较为严格的定规。宋人迷信阴阳堪舆之术,五音姓利之说。所谓五音姓利,就是把姓氏分作 “宫、商、角、徵、羽” 五音,宋室赵姓,属木行角音,角音所利在壬、丙二方。故各陵园、皇陵、后陵、下宫位置相对固定; 皇陵昭穆排列,如贯鱼之形; 后陵、下宫均位于皇陵西北壬地。每座帝陵均坐北朝南,梯形墓冢 (宋称陵台) 位于宫城正中,高约6丈。陵台下面是地宫 (皇堂),全部用条石镶砌,下深32米,顶有天象图,四壁有城廓楼台、仕宦人物、空中飞鹤等壁画,灵柩安放于此。陵台四周,青柏如林,宫城四周以神墙缭围,枳橘为界,故有 “柏城” 之称。神墙四角建有角楼,四面各开神门,门外各设石狮一对。南神门内建有献殿,祭礼大典在这里举行。出南神门为神道,两侧排列仪仗石刻,自北向南依次有武士、文臣、武将、番使、虎、羊、仗马、控马官、角端、瑞禽、象及训象人、望柱等。石雕群雄伟壮观,气势宏大,是我国现存惟一宋代造像群。其中角端独角长唇、狮身长尾,或披鬃飞翼,或饰火焰纹,虽其貌不扬,却是祥瑞之物。瑞禽雕在方形石碑上,马首龙身、鹰爪鹊尾,背负双翼,衬以山石,一小兽自洞中探头回视,惧然欲逃,造型奇特,意趣盎然。望柱台南建有乳台,再南是雀台。甘乳欲滴,喜鹊登台,象征子孙繁衍,万事吉祥。宋陵下宫同上宫分离,各自成区 (唐陵下宫建在陵墓南方偏西),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之处,“下宫有正殿,置龙輴,后置御座。影殿置御容,东幄卧神帛,后置御衣数事。斋殿旁,皆宋陵宫人所居,其东有浣濯院,有南厨。厨南陵使廨舍,殿西侧副使廨舍”( 《宋朝事实》卷十三)。宋代皇后死后单独起陵,一般处在上宫下宫之间,共有二十一座。陵域内还有陪葬墓多座,名臣寇准、包拯、高怀德等俱陪葬于此。陵园内建有三座寺院,即罗汉寺、昭孝寺、宁神寺。陵内建寺,反映了佛教对陵园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宋陵内还建有行宫,即位于孝义镇的孝义宫,位于芝田镇的永安宫,回郭镇北的会圣宫,陵内行宫,是皇帝上陵举行奠献大礼时的斋息之所。北宋亡后,巩县诸陵即遭毁坏,据南宋《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 “高宗绍兴二年 (1132),刘豫徙于汴京,其子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凡两京冢墓发掘殆尽。” 刘豫还专门设置 “河南淘沙官” (所谓“淘沙” 者,即皇陵盗掘队) 专职从事挖掘皇陵。绍兴十年,岳飞曾对巩县宋陵有所修葺,但到元代,皇陵又遭严重破坏,不但地面建筑毁坏无余,而且附近地面也“尽犁为墟”,只余石雕遗存。 ☚ 藏王墓 宋太祖永昌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