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北京话词典︱《北京话词语》后记 《北京话词语》后记 由于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我们不时从书刊上看到这样那样的北京话语汇,其中不少,也时常从北京人口中听到。我们感到,北京话词语表现力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秦汉以后,北京一向是北方的中心之一。近几百年来,北京又是历代都城。这些,无不使北京话语音、词汇具有特殊之处。 中世纪以后,来自东北、北方乃至西北方面的各民族与北京地区的传统居民处居交融,这是人所共知的。明朝初年,随燕王朱棣“扫北”,一批安徽人定居北京。清人入关,“跑马占圈”,山海关外的满、汉以及其他民族的民众,也不无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老北京”者。这还不算以各种身份、资格来自全国各省的人。自然,上述种种的北京居民,又有一些以各种因由分赴祖国各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方面赞同俞敏教授《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方言》,1984,4)一文中表述的观点。北京话是以大河北方言为基础, 同时又受“五方杂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觉得,一些地道的北京土词语,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也能见到,这不仅是语言交流的结果,而且也有其历史渊源。 北京话词语,逐渐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较早且成系统的,当推金受申先生的《北京话语汇》(1961年初版,1964增订本)。金先生作为一个老北京,对所收一千多条词语做了解释,并自编了例句,为研究北京话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自知缺少金先生那样的经历和功底,但又觉得,如果“述而不作”,援引见诸文字(主要是文艺作品)的含有北京话词语的实际用例,扼要加以诠释,或可算作金先生开山之作的一种补充,对人们也多少会有些帮助。这本《北京话词语》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林焘教授热情肯定,并审阅了部分条目。胡双宝、汪景寿二位老师给予许多具体指点和帮助。 本书所收词条,选自用北京话写作的近代、当代小说、戏剧、曲艺(包括演出脚本、口述记录)等。为使所收词语确属较纯正的北京地方词语,我们努力从日常口语中得到印证;遇有疑难,求教于亲知者。词语条目初步集成后,曾请一些同志鉴别审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司昌,北京大学的张瑾、马希文、王俊生等同志,都曾协助斟酌、筛选;在编选、注音、释义等方面,冯世澄同志给了更多的帮助。 由于以只收见诸文字的词语为原则,有不少在日常口语中确实使用的北京话词语,因尚未收到相应的例句,只好割爱;同样,也不得不舍弃若干义项。 我们的老师周祖谟教授题写的书名和林焘教授的序言,已列于书前。本书的缘起、内容以及其他有关的话,就一总在这里交代了。 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前贤、时贤的有关著作,不及一一注明。 谨向我们得到直接间接指教和帮助的师友、同好表示衷心的谢意。 书中错误和欠妥之处,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1985年8月于北京大学燕东园 |
☚ 北京话词典︱《北京话词语》(增订本)后记 北京话词典︱《北京话词语》序 ☛ 0001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