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huàxué wǔqì利用毒剂产生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以通过化学作用来伤害人、动物或植物为主要目的的物质及应用该物质制造的一切器具、材料的总称。化学武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刺激性、窒息性、有毒性的毒气、神经性毒气或具有导致人体丧失能力的毒气等。化学武器由于其攻击目标的不确定性及使用效果的极度残酷性,已多次经国际公约明文禁止使用,主要有:1899年《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和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第23条关于禁止使用毒物与有毒武器和徒加不必要痛苦的武器的规定;1922年《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潜水艇和有毒气体的条约》(未生效);1925年日内瓦《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关于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使用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器件”的规定;1972年《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对上述各公约及国际文件的规定是否应当包含所有化学武器,至今没有定论。1969年联合国大会第2603号决议宣布:“一切用于战争的化学剂,对人、动物、植物造成直接有害效果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化学物质”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使用,“违反了议定书所体现的被普遍承认的国际法规则”。不过,各公约没有明文禁止在敌人使用被禁止的化学武器时,为报复而在报复所容许的条件下使用该类武器。 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系用化学毒物进行杀伤的一种武器。化学毒物可为气体亦可为液体,能直接杀伤作战人员,亦可杀灭生物等从而牵制或扰乱战争行动等。化学毒物可装入各种弹头内、通过各种发射器,射至目的地;亦可用飞行器施放;或利用某些固定装置定时爆炸或触及爆炸而发生作用。化学毒物可通过皮肤发生作用;亦可通过呼吸或消化道进入人体;亦可使植物失去某些生化作用而大量死亡。毒性机理亦多种多样,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对化学武器应采用特殊防护服装与面具;应坚决反对使用与生产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以化学物质毒性来起到大规模杀伤破坏性作用的武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军用毒剂、毒剂施放器材以及将化学弹药送达目标的运载工具、控制仪器和装置。可以用来杀伤部队和居民、造成地面(水域)、军事技术装备、物资器材染毒。不论从杀伤特点和程度或是从其作用持续时间来讲,化学武器的杀伤范围都是很大的。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申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以化学战剂杀伤敌有生力量、迟滞敌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武器。它包括: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和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以及装有毒剂前体的二元化学炮弹、航弹等。 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指以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军事行动的毒剂弹药及其施放器材。毒剂弹药包括毒剂炮弹、炸弹、地雷、火箭弹、导弹以及纵火剂、发烟剂等,施放器材指多种类型的火炮、火箭发射架、导弹装置、毒烟罐及飞机布洒器等。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huaxue wuqichemical weapon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弹药装置。它包括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火箭弹、化学导弹、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和毒烟罐等。装有毒剂前体(投射过程中可合成毒剂)的上述弹药又称二元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爆炸型、燃烧型和喷撒型;按装备不同的部队可分为步兵用、炮兵用、航空兵用和导弹部队用化学武器。舰艇一般用化学炮弹和化学导弹。化学武器的特点有: ❶杀伤途径多。染毒空气、食物和水,毒剂液滴可分别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中毒。多数爆炸型化学弹兼有破片杀伤作用; ❷持续时间长。毒剂的杀伤作用可延续几分钟或几小时,有时可达几天几十天; ❸杀伤威力大。化学炮弹比普通炮弹的杀伤面积一般大几倍至几十倍。染毒空气并能随风扩散渗入不密闭和无滤毒设施的工事、装甲车、建筑物以及火炮袭击的死角杀伤隐蔽的有生力量; ❹受气象条件和地形影响大。如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层空气的强对流及山岳、丛林和草地等都会严重削弱毒剂的杀伤作用,甚至限制它的使用; ❺可防护性。防护设施装备完善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可有效地防护化学武器的袭击或降低其杀伤效果。但对毫无防护能力者和非战斗人员的杀伤是严重的。 化学武器发展成为有军事意义的制式武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德军首次使用钢瓶向英法联军阵地吹放有窒息作用的氯气,造成约1.5万人中毒,近5000人死亡。吹放钢瓶对风向和风速依赖性大,而且使用不便。不久,英军发明了李文斯(Livens)发射器和司托克斯(Stokes)迫击炮,这两种武器虽有明显进步但仍苯重,机动性差。1916年法军使用了光气炮弹,1917年德军发射了芥子气炮弹。从此,炮弹成为投送毒剂的主要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准备了大量的毒剂,其中包括几种神经性毒剂,由于惧怕报复没有在战场上使用。日本却在侵华战争中多次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也使用了毒剂和植物杀伤剂,杀伤人畜、毁坏大量农作物和大片森林。 由于高毒性毒剂的合成和现代兵器的发展,军事大国很快研制和装备了大口径化学炮弹、多管化学火箭弹、破甲化学弹、软翼化学弹、化学子母弹、集束弹、定距爆炸的航弹、化学导弹和二元化学弹药等。化学导弹中不仅有短程和中程导弹,还有巡航化学导弹,因而使化学武器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发展化学武器比核武器技术简单和费用低,有人称之为“穷国的原子弹”,所以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也竞相发展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因其对无辜人民的伤害和对绿色植物的破坏作用,从它一开始使用就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1925年6月17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有38个国家签署,许多国家陆续加入。1952年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承认该议定书。1993年1月13日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2个国家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 电磁炮 生物武器 ☛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和牵制对方军事行动而使用的各种化学战剂(或称军用毒剂)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不同于常规武器,有以下特点: (1) 它的杀伤作用是由剧毒毒剂引起的。毒剂弹的弹片可造成创伤或复合伤,毒剂经施放后扩散到相当大的面积,能使较大范围的地面和空间染毒,造成较广的杀伤范围,其杀伤作用可维持一定时间。 (2) 毒剂不仅可以使人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消化道和伤口等各种途径直接引起中毒,而且可以使地面、粮食、水源和武器装备等染毒并间接引起人员中毒。 (3) 染毒空气可以随风扩散到一定距离以外,并能侵入防护不严的工事、坑道、车辆、坦克和建筑物内,伤害隐蔽的有生力量,但不破坏各种建筑和物资。 (4) 化学武器的使用及其杀伤作用受各种因素影响和限制,因此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 对有防护训练和防护准备的军民,化学武器的杀伤威力和牵制作用大为削弱。大风雨和大雪都影响化学武器的使用。风向不利或不定,地温高于气温时,暂时性毒剂的使用便受到限制。各种地形、地物也将直接影响化学武器杀伤作用的范围和毒剂的持久性。 化学战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装备并使用过的化学战剂不下60~70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发展,其中大部分已被淘汰,即使加上一些新的,如外军现阶段装备或贮存的重要化学战剂也不过十多种。外军还贮存了大量植物杀伤剂和有机磷农药,在战争中随时可用作化学战剂。化学战剂装填在各种武器弹药内就成为化学弹药。 化学弹药 早期使用的化学弹药就是普通的炮弹,只是将弹体内装填的大部分炸药换成化学战剂,品种也比较单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武器工艺技术的发展,化学弹药的品种和型号显著增多。目前苏、美军队装备或拥有的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按其构造、作用和用途可归纳为三大类: (1) 毒剂弹: 手榴弹,装填CN、DM或CS; 化学地雷,装填GA、VX或HD; 迫击炮弹,装填HD、L、AC或CG; 加农炮弹及榴弹炮弹,装填GB、VX、HD、L或CS; 火箭弹,装填GB、GA、VX或AC,用多管火箭发射架MRL发射; 火箭弹头,装填GB,由导弹系统发射; 导弹弹头,装填GB或VX,用导弹发射;航空炸弹,装填GB、GD、HD、L、AC、CK或CG,由喷气式战斗机或轰炸机携投; 集束霰弹,装填CS,用飞机投放;集束炸弹,装填GB或BZ,用飞机投放;发射器,携带式可发射CS毒烟弹,大型的可安装在飞机上。 (2) 毒烟发生器: 毒烟罐,装填CN、DM或CS; 毒烟发生器,装填BZ,空投至选定目标。 (3) 布洒器(布撒器): 有携带式、车载或机载,施放细粉状刺激性毒剂,如CR等;航空布洒器,用来布洒GB、VX或HD等液态毒剂。这三类弹药可分别通过爆炸分散法,热分散法和布洒法迅速将毒剂分散成各种战斗状态,造成空气和地面污染,杀伤无防护人员。 二元系化学武器 二元系化学武器(binary chemical 美军、苏军化学战剂代号 化学战剂 | 代 号 | 美 军 | 苏 军 | 神经性毒剂 | | | 沙林 梭曼 胶粘梭曼 | GB GD — | P-35 P-55 BP-55 | 塔崩 VX | GA VX | P-18 — | 糜烂性毒剂 | | | 芥子气 胶粘芥子气 | HD — | P-74 BP-74 | 路易氏剂 胶粘路易氏剂 芥路混合剂 胶粘芥路混合剂 | L — — — | P-43 BP-43 PK-7 BPK-7 | 失能性毒剂 | | | BZ | BZ | — | 全身中毒性毒剂 | | | 氢氰酸 氯化氰 | AC CK | P-2 — | 窒息性毒剂 | | | 光气 双光气 | CG DP | — — | 刺激性毒剂 | | | 苯氯乙酮 | CN | — | 亚当氏剂 CS CR | DM CS CR | P-15 — — | 植物杀伤剂 | | | 2,4-D 2,4,5-T | 2,4-D 2,4,5-T | — — |
weapons)是七十年代以来美军重点研究发展的一种新型化学武器。发展二元系化学武器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象神经性毒剂那样剧毒的化学品,无论在生产、贮存、运输或是使用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毒剂一旦过期或变质要作销毁处理,也将造成经济上的困难和安全上的不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神经性毒剂二元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外军打算在八十年代里促使神经性毒剂弹药普遍二元化。此外,失能性毒剂弹药的二元化也在研究发展之中。 二元系化学武器的概念是指将两种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称作组分),分别装填在同一化学弹体的隔层内,两种组分在弹药射出过程中迅速混合,瞬间起化学反应,生成预定的毒剂,当弹药在目标区爆炸后,分散出去的便是化学战剂。二元系化学武器和一般化学武器的根本区别在于装填在弹体中的不是真正的化学战剂,而是该化学战剂的两种原料组分。目前,外军研究发展的品种有沙林二元弹、VX二元弹和中等挥发度毒剂IVA二元弹。 虽然二元系化学武器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但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缺陷.从提供化学组分以及进行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模拟试验到弹药的设计,技术要求高而且复杂。即使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它与非二元系化学弹药相比,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在短暂一瞬间两种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一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行。总之,研制二元系化学武器是否未来发展化学武器的必然趋势,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 化学武器防护医学 化学战剂分类 ☛ 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