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剝(剥)Bō《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罕见姓(不念bāo)。现代南方有。”未详其源。 剝1.bō 割裂。劉安《屏風賦》:“表雖裂剝,心質貞𢡱。”劉勝《文木賦》:“既剝既刊,見其文章。” 2.pū 擊,打。通“撲”。張衡《西京賦》:“蘅藕拔,蜃蛤剝。” 剝❶斫去次地之皮。《周禮·秋官·柞氏》: “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 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 鄭玄注: “刊、剝互言耳,皆謂斫去次地之皮。” ❷猶“倮”。《禮記·檀弓上》: “喪不剝奠也與,祭肉也與。” 鄭玄注: “剝,猶倮也。有牲肉則巾之,爲其久設塵埃加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剝,邦角反。” 剝8483 (一)bo与“剥”同。 (二)bao与“剥”同。 剝剥, 篆bāo,bō[彔(古音爲“卜”。用作聲符)+刂(刀,意符)→剝(《説文》:“剝,裂也。從刀,從彔。彔,刻割也,彔亦聲。”剝:1.bāo用刀削,去掉皮殼〈剝皮、剝殼〉。2.bō多用語合成詞或成語〈生吞活剝、剝奪、剝削〉。)]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八月打下樹上棗,十月收穫田裏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