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制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制科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又称“制举”。目的在于选拔各类特殊人才。未仕、已仕者均可应诏参加考试。未仕者考中授官,已仕者考中升迁。待遇比一般进士科优厚。唐制举科目甚多,据记载有上百个,其中较重要者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名臣文苑多出其中,如张九龄、颜真卿、白居易、柳公绰、裴度、杜牧等。宋制科名目不多,最多时为九科,但事实上只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茂材异等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三科。神宗熙宁七年(1074)废,哲宗元祐二年(1087)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元年(1094)又罢。南宋时复置,仅一科,直至宋末。宋代名士如苏轼、苏辙、富弼等均由制科入仕,故士大夫以此为荣,称之为“大科”。金制科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学宏材达于从政科”等。应试者经推荐后先试论三道,如可,再加试策一道,取其无不通贯者,优等迁擢之。元明不设制科。清曾设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科、经济特科等,亦有名士入选,但并未成为制度。 制科科举取士非常设科目的统称。由皇帝根据国家需要或自身好尚设置。不拘常格,录取者优予官职。以制科取士称制举。 制科zhì kē由皇帝下诏书考试的科目称制科,也称制举。一般的考试是定期的,制科则无固定时间,皇帝何时下诏书,则何时考试,且由皇帝亲试。汉朝由天子亲自出题试问。 制科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方法之一。其办法为皇帝临时下命令,定科目,征求四方有德行、才能、文学、武艺、伎术之人应试。考试之日,皇帝或亲自主持,或亲临观察,试毕根据其成绩授予官位或出身。唐代其科目繁多,较重要者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坟典、达于教化、文辞清丽、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以求、可以理人等。宋废置不常。清初曾沿设。 制科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其制源于汉代察举中的特科。隋炀帝在设立进士科的同时,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甲午又下诏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选拔人才。五年(公元609年)又诏举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人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此种制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出于皇帝的特诏,由皇帝自定科目,亲临策试,用以搜罗各项人才。制科的科目至唐代日趋繁多,据《唐会要》所载已多达七十余科,大致可以归纳为文、武、吏治、长才、不遇、儒学、贤良忠直七类。《通典·选举三》说, 唐时“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第者特授以美官,其次则与出身。”自唐末以至五代,制科渐趋废弛。后周世宗复重制举,《旧五代史·周本纪》说:“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八月,兵部尚书张昭上疏望准唐朝故事,置制举以罩英才,帝览而善之,因命昭具制举合行事件,条奏以闻。是月辛未诏在朝武班各举武勇胆力堪为军职者一人,冬十月戌午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为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宋初沿置后周显德年间所设三科,至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盛度建议,参照太祖乾德年间的三科,增改为贤良方正能直言直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远、详明吏理达于从政六科。仁宗时又增设书判拔萃、高蹈丘园、沉沦草泽、茂材异等四科,与以上四科,共为十科。元明两代有访求隐逸之制,而无制科之举。至清代先后设置四科:雍正时有孝廉方正科,乾隆时有博学鸿词科与经学科,光绪年间有经济特科。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制度,制科亦废。 制科〈动〉科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