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刀 马刀刀的一种。为骑兵所用兵刃,长约1米,用以在马上斩劈和徒兵格斗。动作有按械削瓜、指天划地、白蛇弄风、左右埋伏等。 ☚ 横刀 大环刀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馬刀 馬刀 mǎdāo 亦稱“馬蛤”、“𤊿岸”、“單姥”。竹蟶科動物長竹蟶之貝殼。俗稱大爲馬,而其形似刀,故名。呈長形,質薄,兩殼相等。主治水癭,氣癭,淋病,婦人赤白漏下。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馬刀》:“破石淋,殺禽獸賊鼠。”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馬刀》:“一名馬蛤。”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馬刀》:“京師謂之𤊿岸。”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一·馬刀》:“〔釋名〕單姥。” 馬刀 马刀【同义】总目录 马刀马蛤 马刀病名。即马刀疮。出 《灵枢·经脉》。马刀生耳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参见马刀疮条。 马刀病名。出《灵枢·痈疽》。为瘰疠成串而生,其形长,质坚硬,或生于耳下,沿至缺盆;或生于肩上,沿至胁下。参见瘰疠条。 马刀骑兵使用的一种劈刺冷兵器。由刀身、刀柄和刀鞘构成。刀身一般用优质钢制造,长约1米,重约1千克,呈弧形,凸面开刃,前有刺杀用的刀锋,后有装柄用的刀尾,侧面常制有血槽,刀身凹面为宽脊,全刀重心远离手柄,可增大砍杀力量。刀柄带有刀彩,有十字刀格或护手。刀鞘有裹皮革、丝绒的木鞘,也有表面烧蓝、镀络、镀镍和金属鞘。马刀出现于东方,7~8世纪盛行中欧、东欧和中亚。以后世界各国骑兵均装备马刀,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中叶骑兵在军事行动中失去地位。现在仅在某些国家作为仪仗武器和军官荣誉武器使用。 马刀1mǎ dāo《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 胆(6)。病名。即马刀疮。为瘰疬成串而生,其形长,质坚硬,或生于耳下,沿至缺盆,或生肩上,沿至胁下。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出《灵枢·痈疽》。 马刀2mǎ dāo《本草纲目》介部第46卷马刀(24)。药名。 马刀mǎdāo病名。出《灵枢·痈疽》。为瘰疬成串而生, 其形长如马刀形, 质坚硬,或生于耳下, 延至缺盆, 或生肩上, 延至胁下, 参见瘰疬条。 马刀mǎ dāosaber-form scrofula; saber-like lump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