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录》《别录》
西汉刘向撰。共20卷。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少治《春秋谷梁传》,曾参与石渠阁议讲论《五经》异同。汉成帝时拜为中郎,迁光禄大夫。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今存《洪范五行传论》、《新苑》、《说苑》、《列女传》及《五行通文》辑本等书。西汉成帝时,诏令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图书征集来后,令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校定一书,都由刘向写成简明的内容提要呈给汉成帝。当时曾将这些提要另写一份加以汇编,即成为《别录》一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题解式书目。汉以前的许多典籍,都曾经过刘向的整理编定,因此该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和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到汉哀帝时,刘向之子刘歆又受命继续校理群书,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一书。《别录》和《七略》在唐以前已佚失,但东汉班固却依据二书编写成《汉书·艺文志》。班固《汉书·艺文志序》中说:“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后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东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每篇均著录有书名、篇数、作者及说明,共著录596家,书12260卷,是中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著录式书目。也是第一部史志书目,《别录》及《七略》的主要内容以及汉代社会学思想和文化典籍的状况,赖以保存下来,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别录 《别录》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刘向撰。原书20卷,唐末已佚,现有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严可均等人辑佚本。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目录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4世孙。一生经历了西汉昭、宣、元、成4帝,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五经通义》、《五经要义》、《世说》、《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多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 西汉建国后重视图书收藏,成帝河平三年(前26),诏命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同时派光禄大夫刘向、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等编校各类图书,而刘向总领其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即刘向为每一部整理校定的图书编写一篇叙录。刘向前后校书20年,编写了大量的图书叙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别集群书叙录为20卷,最终完成我国目录学史上这部不朽著作。 《别录》原书久佚,今天我们只能从一些辑佚书中的残存片断窥其全豹了。下面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几篇叙录为例,分析《别录》中所收集的各书叙录,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著录书名、篇卷数。如《战国策书录》:“所校中《战国策》书……得三十三篇。”《列子书录》:“右新书定著八章。” 2.介绍作者姓名及其小传。如《晏子叙录》:“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齐人以此重之。” 3.略述整理校雠图书经过。其中包括搜罗异本、删去重复、补充短缺、编定篇目、校勘错乱、辨别篇章真伪等。如《晏子叙录》:“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臣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重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遗失,复以为一篇。” 4.评价图书思想内容。如说《管子》是“务富国安民,道要言约,可以晓合经义”;说《晏子》是“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说《申子》是“申子学号曰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尊君卑臣,崇上拟下,合于六经也。宣帝好观其君臣篇。” 5.追溯一家一派学术源流。如《左氏传》30卷,“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又《列子书录》:“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 6.推荐图书,指导阅读。刘向校书并非停留在对图书客观著录的阶段上,还对图书的内容价值加以主观上的分析、批判和评价,往往用寥寥数语,提出推荐意见,以供读者参考。如说《战国策》“皆可观”,说《列子》“亦有可观者”,说《晏子》“可常置旁御观”。 以上就是刘向所开创的叙录体内容提要的一般体例。刘向以前的目录工作,只是简单地将图书进行分类编目而已,而刘向在对每一部秘府藏书进行认真地整理校雠之后,又为每一部图书编写1篇内容翔实的叙录,少则一二百字,多则千字不等,向读者提供有关图书的书名篇卷、作者传略、校雠经过、图书内容、学术源流和推荐意见等,以方便读者了解和使用图书。这一开创性的目录学方法,是刘向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刘向《别录》的问世,在当时,为学人提供了一部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图书目录,从而提高了目录学的地位和作用,最终使目录学成为读书治学之门径。对于后世,则成为历代编纂各种图书目录的范例。如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唐代元行冲等编的《群书四部录》,毋煚的《古今书录》,宋代王尧臣、欧阳修等编的《崇文总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直至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无一不遵循刘向《别录》所开创的叙录体内容提要的体例。故史称刘向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别录见名医别录条。 别录书名。即《名医别录》。 《别录》西汉刘向撰。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已佚。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别录 别录国家藏书目录。西汉刘向撰。刘向(前77一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目录学家、古文经学家、文学家。他降生于贵族之家,为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少聪颖,通诗书,善文章,十二岁任辇郎,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初,他参加汉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反对外戚、宦官专权,企图巩固以皇权为主的中央政权,获罪罢官入狱,于前40年离开政府,回家闲居读书。建初元年(前32)成帝即位,宦官伏诛,他重获进用,遂改名为向。初任中郎,兼三辅都水,后迁光禄大夫。河平三年(前26)诏令刘向领导整理国家书库的藏书及从外采访来的图书,他便领导专人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校勘异本,每校完一书,则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写成每本书的叙录(提要),然后将所撰书录随书上送皇帝审阅。同时,他又另写有叙录的副本,最后将其汇编,集成全部书录副本的汇编本——《别录》二十卷。 ☚ 目录学 七略 ☛ 别录 别录(西汉)刘向撰。20卷。作者奉诏主持编校官藏图书,每书毕,“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其子刘歆,别集群录,不分类序,以成此书。原书久佚,有清代洪颐煊、马国翰等辑本。 ☚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七略 ☛ 别录书目名。西汉刘向撰。二十卷。刘向等人校书时所撰叙录(提要)的汇编。按类编排,并有总序。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提要目录。早佚。参见“刘向”。 别录biélù即《名医别录》。详该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