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初唐四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合称。亦称“王杨卢骆”。四人皆以诗文驰名当时,所作虽未尽脱梁陈余习,但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亦较清峻,初具雄伟气势,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过较大作用。《旧唐书·杨炯传》: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亦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北地三才   文章四友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本诗文兼指,后主要论其诗。其名次排列,说法不一。《旧唐书·杨炯传》载炯闻王杨卢骆为“四杰”之称后,“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锐《赠太尉裴公神道碑》载:“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郄云卿《骆丞集序》亦曰:“(骆)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则云:“后复有王杨卢骆。”杜甫《戏为六绝句》亦有“王杨卢骆当时体”之句。杜诗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称“杨王卢骆”。一般沿用“王杨卢骆”之说。“四杰”皆是富有才华,积极进取,然又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之人。他们反对当时诗坛上的六朝馀风,慨叹“天下之文,靡不坏矣”(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不满“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主张革除其弊。“四杰”的诗歌虽“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未洗净齐梁习气,然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颇为广泛,内容比较充实,其优秀之作富于真情实感,风格刚健俊逸,在初唐诗歌园地中透发出一股清新气息。王、杨以五言律绝见长,卢、骆以七言歌行取胜,他们为五律的定型和七言歌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杰”已揭开唐诗的序幕。杜甫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四杰”给予高度评价。明王世贞亦谓“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内子安稍近乐府,杨、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艺苑巵言》卷四)。所评甚为公允。

☚ 上官体   王杨卢骆体 ☛

初唐四杰

 
 【1】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2】

唐初诗坛,齐梁形式主义余风尚存。在诗歌创新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唐初四杰,即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他们是高宗武后时期的才华出众的诗人。四人生活坎坷,享年不高。他们创作题材广泛,程度不同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四杰都到过边疆,在诗中真实地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苍凉和战争的残酷,表现了为国效忠的高尚情怀。杨炯的《战城南》、《从军行》是军旅题材的代表作。四杰还在诗中揭露了社会中不公平的黑暗现象,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和不平,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川》,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表达真挚友情的诗句。

 四杰的大量创作对唐诗形式的完美起了很大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推动了歌行体的发展。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等五言绝句,使五绝走向成熟。王勃的七古《滕王阁》,触景生情吊古伤今,格调高昂,成为传世名篇。
 
 四杰的大量创作在题材上突破了六朝以来宫庭生活的范围,描写广泛现实,抒发真挚情感,为诗歌带来了新内容。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七言古诗中发展了歌行体,另一方面是五言律诗经过试验逐渐成熟。在歌行方面成就比较大的主要是卢、骆,在近体诗方面成就比较大的主要是王、杨。四杰的创作成就为唐诗蓬勃发展开辟了走向顶峰的道路。杜甫高度评价了四杰的成就,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3】
 
《旧唐书·杨炯传》 云: “炯与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 ‘四杰’。” 这四位诗人生活在唐代初期。当时文坛受齐梁绮靡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影响,几乎到了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的地步。上官仪、沈佳期、宋之问等诗人,描写宫廷生活的营体诗和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风靡一时,被称为上官体。王、杨、卢、骆四人,位下名高,年少才茂,既有建功立业的要求,又有坎坷艰苦的经历。在政治上不但不能实现抱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他们应时崛起,企图扭转“上官体” 文风,自觉的打破齐梁官体诗的樊篱。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歌创作题材上突破了宫廷和应制的范围,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如写士子的宦游,将士的赴边,上层社会的奢侈,下层妇女的痛苦等。内容上从抒写帝王的威福转到抒写个人的性灵。

 从宫观台榭移到江山塞漠,从人为的揣摩摹拟变为自然的感情流露。如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真挚的友谊和旷达开朗的胸禁,撇开了缠绵的儿女之情,洋溢着健康豪爽之概,是真正唐音抒情诗的正格。在风格上,质朴刚健文气盖过了绮丽纤靡之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四杰的共同功绩是: 从旧的泥潭中走出,向着新的道路探索。他们继承了建安风骨,也继承了建安文学中的绮丽文彩。他们的七言歌行,音节优美,富有情致,在建安诗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经过他们的努力,也初步定型。可是盛唐时期有人讥笑他们的作品 “浮躁浅露”。杜甫为他们作了公正的辩解,他在 《戏为六绝句》 中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世贞在 《艺苑卮言》 中便说他们 “遣词华靡”,“骨质翩翩,意象老境”。这些都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给他们应有的恰当评价。尽管他们也有不少作品带有齐梁诗歌的习气,但他们仍是唐代文坛上的佼佼者,是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的揭幕人。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说见《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时即显才华,但一生却处下位,最后因溺水受惊而死。著作量多且涉及面广。诗文抒发政治报负,常流露出才高不遇的自傲愤懑的情绪。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摆脱了齐梁以来浮华雕琢的习气,初显唐诗风貌,在四人中诗文成就最高。杨炯(650—约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1岁时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任盈川令。擅长五律,存诗33首,其中的边塞诗较有特色。诗作较多地表现出陈、隋遗风。在四人中诗作数量最少,成就最低。卢照邻(约635—约689),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任新都尉,因染风痹症投颖水而死。擅写七言歌行,常有忧愁苦闷之词,表露出愤懑不平之气。长篇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借用历史题材,以富丽铺陈的笔调影射长安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寄寓着讽喻之意。骆宾王(约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曾任长安县主簿,临海县丞,参加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起兵,失败后下落不明。擅写七言歌行,其中的《帝京篇》内容相近于《长安古意》,但篇幅更长,排比铺陈更甚,是初唐仅有的大篇。善写骈文,代表作为《为徐敬业讨武 檄》。他们四人皆位卑才高,在诗歌创作上力图摆脱齐梁浮艳诗风的影响,初步扩大了题材领域,较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就是从这时形成的。《旧唐书·文苑·杨炯传》中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由此,人们把他们誉为“初唐四杰”。

☚ 四六宗匠   唐人开山祖 ☛
初唐四杰

358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文苑·杨炯传》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戏为六绝句》也有“王杨卢骆当时体”之句。他们的诗文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诗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比较广泛,风格也比较清俊,笔意趋向纵横。这四位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有着一定的作用。

☚ 边塞诗   大历十才子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chutang sijie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扬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反对六朝以来颓靡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文学革新的主张。他们的诗文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余习,但开始将文学从宫庭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和边塞,扩大了诗的表现题材,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其诗歌吸收了六朝以来讲究声律的特点,音调和谐,字句秀丽,抑扬婉转,严密精工,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七言歌行也趋向辞赋化,加强了诗中的气势,骈文也在词采瞻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绵色。”是初唐文学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对以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给他们以高度的评价。

☚ 骆宾王   杜审言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有一定贡献的文学家。“四杰”之称,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的生活遭遇相同,其诗文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绮靡淫艳的形式主义影响,但取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闻一多先生曾经谈到,四人“年少才高,位小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卢照邻 (636?—695?) 字升之,范阳(今河北涿县) 人,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为 《长安古意》和《行路难》,描绘了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贵族阶级的骄奢生活,抒发了下层文人的失意不平,写得清词丽句、委婉顿挫、耐人寻味,对七言歌行的发展和唐初诗风的变革起了推动作用。骆宾王 (640?—684?)婺州义乌 (今浙江义乌县)人。七岁能诗,人称神童。五言律诗,精工谐亮,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铺写京都的繁华,抨击豪门的奢淫,抒发诗人的愤懑。句式排比铺陈而不堆砌,当时以为绝唱。清代陈晋撰 《骆临海集笺注》 十卷。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九岁即作《汉书颜注指瑕》十卷。现存诗八十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文以《滕王阁序》最负盛名,通篇意气高昂、笔调明快、对仗工稳、语言畅达,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来为论者赞赏。明人辑有 《王子安集》十六卷。杨炯 (650—?) 华阴人(今陕西),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 《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一些诗篇,仍未脱绮艳之风,内容较贫乏,缺少独创性。明人辑有《杨盈川集》 十卷。

☚ 庾信   陈子昂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650~676)、杨炯(650~692)、卢照邻(635~689)、骆宾王(680~?)四人。《旧唐书·杨炯传》说: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在政治上,“四杰” 有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和理想,但不能实现; 他们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 他们积极进取却反遭打击。在文学上,他们反对初唐文坛的淫靡诗风,要求走正道,把多年的浮艳文风,一下子清除出去。他们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创作,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好诗,为韩、柳和白居易的诗文革新运动开了先河。他们写的诗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体裁多是五言诗和歌行体,风格趋于雄健。他们对五言诗的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使这种诗体走向成熟。

☚ 苏辛   建安七子 ☛

初唐四杰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旧唐书·文苑·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4人生活遭遇大致相同,皆为“年少才高,位小名大,行动相当浪蔓,遭遇尤为悲惨。”他们对初唐诗坛上蔓延的齐梁余风深感不满,努力开拓诗歌表现题材,其诗感情充沛,风格质朴,对唐代诗风的转变起了先驱作用。

☚ 骆宾王   张九龄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旧唐书·杨炯传》又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因此,四杰齐名当兼指诗文。

☚ 竹林七贤   十八学士 ☛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 云: “炯与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 ‘四杰’。” 这四位诗人生活在唐代初期。当时文坛受齐梁绮靡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影响,几乎到了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的地步。上官仪、沈佳期、宋之问等诗人,描写宫廷生活的营体诗和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风靡一时,被称为上官体。王、杨、卢、骆四人,位下名高,年少才茂,既有建功立业的要求,又有坎坷艰苦的经历。在政治上不但不能实现抱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他们应时崛起,企图扭转“上官体” 文风,自觉的打破齐梁官体诗的樊篱。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歌创作题材上突破了宫廷和应制的范围,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如写士子的宦游,将士的赴边,上层社会的奢侈,下层妇女的痛苦等。内容上从抒写帝王的威福转到抒写个人的性灵。从宫观台榭移到江山塞漠,从人为的揣摩摹拟变为自然的感情流露。如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真挚的友谊和旷达开朗的胸禁,撇开了缠绵的儿女之情,洋溢着健康豪爽之概,是真正唐音抒情诗的正格。在风格上,质朴刚健文气盖过了绮丽纤靡之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四杰的共同功绩是: 从旧的泥潭中走出,向着新的道路探索。他们继承了建安风骨,也继承了建安文学中的绮丽文彩。他们的七言歌行,音节优美,富有情致,在建安诗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经过他们的努力,也初步定型。可是盛唐时期有人讥笑他们的作品 “浮躁浅露”。杜甫为他们作了公正的辩解,他在 《戏为六绝句》 中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世贞在 《艺苑卮言》 中便说他们 “遣词华靡”,“骨质翩翩,意象老境”。这些都是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给他们应有的恰当评价。尽管他们也有不少作品带有齐梁诗歌的习气,但他们仍是唐代文坛上的佼佼者,是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的揭幕人。

☚ 白居易   菲尔多西 ☛

初唐四杰chu tang si jie

Four Elite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namely men of letters Wang Bo,Yang Jiong,Lu Zhaolin,Luo Binwang of the Tang Dynasty)

初唐四杰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四位著名的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诗突破了魏晋以及南朝时期所盛行的宫体诗的狭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并奠定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