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初出茅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京剧。张岳参照传统京剧《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改编。徐鸿培执导。1956年7月,由合肥市京剧团首演。故事自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起,描写诸葛亮出山,夏侯惇来犯,诸葛亮遣将诱敌,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张飞先曾鲁莽不解,大闹军帐,后又大意使夏侯惇逃脱,因而负荆请罪。刘备设宴,共贺大捷。该剧首演后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获优秀作品奖。后作者对剧本作了较大修改,于1982年更名为《隆中决策》。 ☚ 穆桂英挂帅 十五贯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初出茅庐;老谋深算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载: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住茅草屋中。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帮助自己,他初出茅庐就立了大功。后用以比喻初次历事,或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较稚嫩。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例 天知道,他初出茅庐,居然顺顺当当地打败了所有的小对手,拿了冠军。(罗达成《“十连霸”的悔恨·回忆:十五岁,他就意外地戴上了王冠》)初出茅庐的朱建华,刚刚在意大利举行的中学生运动会上以二米一九的成绩赢了跳高金牌,也风尘仆仆地赶来参战了。(赵丽宏《新的高度,属于中国!》) 老谋深算周 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处世办事老练、持重、周严。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例 曹帅遇事老谋深算,狡诈异常,岂肯听大帅随便摆布,随便指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闭目抽烟,烟灰自落”,老谋深算,不动声色,只此八字,完全画出。(汪曾祺《小说技巧常谈》) 辨 “初出茅庐”的“茅”不能写作“毛”。
初出茅庐 茅庐: 草屋。语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 这时候,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部),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埋头读书,亲自耕作。刘备因为自己力量太弱,连连失败,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当他得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消息后,先后三次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并拜为军师。 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诸葛亮利用曹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在新野县城附近的博望坡设下了埋伏。然后,派赵云把曹军引到树木丛生的博望坡放起火来,曹军在火海中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埋伏的军队和诱敌的军队又乘势杀来,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 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就旗开得胜,扭转了刘军节节败退的局面。《三国演义》的作者用四句诗来称赞诸葛亮初掌兵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后来,人们就用“初出茅庐”来比喻初次出来做事。现在的意思已有所不同,多用来比喻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很幼稚。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初出茅庐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 初出茅庐第一功。” 【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了出来, 当了军师。就在这时,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带领十万人马杀奔而来了。刘备这时弹丸之地, 而现在处在累卵之危的时刻。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 诸葛亮建议利用曹军的狂傲心理,诱敌深入,把曹军诱进伏击圈,予以歼灭。诸葛亮这一战术,关羽、张飞都不相信能取胜。尽管这样,诸葛亮仍照计而行,命关、张两人埋伏在豫山山中, 命赵云打头阵, 只要败不能胜。夏侯惇骄横得很, 见赵云一战而败, 便以为刘备到了溃不成军的地步, 便加速前进。到了博望坡前, 诸葛亮即令放火, 顿时火光冲天。十万曹军在狭窄的山坳里,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只好听其大火而烧。这一次, 奠定了刘备重整旗鼓的基础。 【意思】: 诸葛亮一出来帮刘备, 就打了个大胜仗。初出: 刚刚出来; 茅庐: 草房,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 住的是草房。比喻才踏入社会, 缺乏经验。 【古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 便知道是初出茅庐, 不懂什么。”鲁迅《高老夫子》:“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 我们准可以扫克他!”
初出茅庐❶指诸葛亮初次出仕。《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直须惊破曹瞒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 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茅庐: 草屋。语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 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比喻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成〉指刚出来做事或刚步入社会,不太成熟:初出茅庐的青年│他初出茅庐,就显露出才华。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释义】 初出茅庐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盛情难却,同意出山做刘备的军师。此时,曹操重兵压境,刘备兵单将少,胜负难卜。诸葛亮沉着设计,博望坡前用火攻大破曹操十万大军。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本指初次登场便大显身手。后多喻初涉世事,缺少经验。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茅屋。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次到诸葛亮茅庐敦请,诸葛亮才同意出山作刘备的谋主,帮助打江山。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据《三国演义》三九回记载,当时曹操派兵攻打刘备,刘兵军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埋伏,以火攻曹军,使曹军惨败,当时人赞颂诸葛亮,用了如下诗句:“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用“初出茅庐”比喻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的新手缺乏经验,还很幼稚。《官场现形记》五六回:“傅二棒锤虽然是世家子弟,毕竟是初出茅庐,阅历尚浅,一切都亏王观察指教。” 初出茅庐(反)久经世故 初出茅庐初次走出茅庐。原指崭露头角;后也比喻刚刚步入社会,阅历不深,常用作谦词。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在襄阳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的第一战便是迎击进攻荆州的十万曹军。在博望坡,诸葛亮设下巧计,利用火攻轻松地击溃了敌军。后来有人称誉诸葛亮说:“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初出茅庐、乳臭未干;老成持重、老奸巨猾、老马识途、老谋深算○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比喻初次历事,缺乏经验: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便知道他是~,不懂得什么 |那傻小子是~|你今日~,事情办得不错| 虽然~,却能建立奇功。 ○乳臭未干rǔ xiù wèi gān讥讽别人年轻,幼稚无知:不要理他,他还是个~的小子|一个~的毛头小子,不必跟他一般见识|~的黄嘴小儿。 ●老成持重lǎo chéng chí zhòng阅历丰富,老练成熟,办事稳重:幸而尚有几个~的人,不然,这船覆得更快了 |他干练勇毅,~,是一个出色的军政人员。 ●老奸巨猾lǎo jiān jù huá形容阅历深,老于世故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虽~,无能逃于其术者|这种人,心狠手毒,~|他果然~。 ●老马识途lǎo mǎ shí tú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能起引导作用:你的老子~,可以指导你|你是~,一定能胜任。 ●老谋深算lǎo móu shēn suàn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的军事家。 初出茅庐原指三国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就任军师辅助刘备,争得三分天下。后用来比喻初次出来做事。军事上多用来形容刚参军作战,就立下战功。茅庐:草屋。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a beginner; a colt; a cub;a green hand; a mere tiro at one’s job;a start in life; budding;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in society;make one’s debut; fledgeless; a freshman;green;a greenhorn;half-baked;just come out of one’s thatched cottage—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a novice; not full-fledged; sucking; vealy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草房。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实际经验。也比喻刚参加工作。a cub, budding, young and inexperienced,not full-fledged, wet behind the ears, a colt, a start in life, a green hand, a freshman, sucking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解义】茅庐:草房。原比喻崭露头角,现比喻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比喻刚进入社会工作,经验不足。语出三国时诸葛亮故事。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次到茅庐请他,他才出山肋刘备为谋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草房。三国时诸葛亮隐居隆中茅屋,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辅佐自己,他初次走出茅庐就立了大功。《三国演义》三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用以比喻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处世经验。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释义】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草房。刚刚从草房里出来。比喻初入社会或刚出来工作,缺乏经验。臧克家《老舍永在》:“当年他是一个文坛巨子,而我呢,却是~的一个小兵呢。” 刚走上社会,缺乏经验初出茅庐格式 掌故式。 初出茅庐;老谋深算chū chū máo lú;lǎo móu shēn suàn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载: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住茅草屋中。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帮助自己,他初出茅庐就立了大功。后用以比喻初次历事,或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较稚嫩。常作谓语,亦作定语。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茅庐:草房。三国诸葛亮隐居隆中茅屋,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辅佐自己。诸葛亮离开茅庐,和曹操第一次交锋,就打了胜仗,人称“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用以比喻刚刚步入社会或从事某项工作,尚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三次造访,才出茅庐辅佐刘备,与曹操军第一次交锋,在博望坡用火攻,即取得胜利。《三国演义》三九回称“初出茅庐第一功”。后以“初出茅庐”称初次出来做事。也指刚接触社会,缺乏经验,还很幼稚。参见“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刚刚走出草屋。据《三国演义》三九回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第一仗博望坡火攻即大败曹军,“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❶ 原指新露头角。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解义】 茅庐:草房。原比喻崭露头角,现比喻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初: 初次的意思,即刚刚。茅庐: 草屋。三国时诸葛亮隐居在山中,刘备一连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草屋来,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最后答应了刘备。他一出山就帮助刘备在博望坡打了胜仗,《三国演义》三九回说是“初出茅庐第一功”。后来多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出来工作。有时含有缺乏经验的意味。臧克家《老舍永在》:“当年他是一个文坛巨子,而我呢,却是~的一个小兵呢。” 初出茅庐chu chu mao lu茅庐:茅屋。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辅佐他。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原指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后指刚进入社会,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 才疏学浅chū chū máo lú;cái shū xué qiǎn茅庐:茅草屋;疏:少。自谦之词。谦称自己初入社会,缺少阅历,才能和学识都很浅薄。李醒《叶挺传奇》六:“贺金祥说:‘谭大哥,小弟~,今后还望老兄多多指点。’” 初出茅庐 牛刀小试chū chū máo lú;niú dāo xiǎo shì茅庐:茅草屋;牛刀: 喻大才;小试:试用一下。比喻人虽然刚步入社会,但能初步发挥出聪明才智。启光《路,在他脚下延伸》:“席焕久心中宛如开放着一束鲜花,尝到了成功后的甘甜……他觉得在课堂上取得的成果,只是~。” 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茅庐:草房,指汉末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住处。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辅佐自己。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与曹操的军队交锋,就打了胜仗。《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今指初入社会,涉世不深,缺乏经验。 Y2CG【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原指三国时诸葛亮刚离开他隐居的地方跟刘备去打天下。茅庐:茅草屋。后用以比喻刚刚工作或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chūchū-máolú〔述宾〕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在南阳,住的是茅庐。刘备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他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原形容初露头角。后比喻刚涉足社会,缺乏经验。叶永烈《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香港报纸赞扬了这位~的青年琴手。他,小有名气了。” 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也比喻刚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还很幼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