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辰翁《忆秦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辰翁《忆秦娥》刘辰翁《忆秦娥》刘辰翁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①,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③。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④。 注释 ①中斋:邓剡号。邓剡字光荐,庐陵人。邓剡原作已佚。上元:节日名。农历正月十五叫上元节,即元宵节。②烧灯节:即元宵节。③朝京:群臣去京城朝见帝王。④梅发:人到暮年,鬓发白如梅花。 鉴赏 刘辰翁的诗词,“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故国之思是他词作中永恒的主题。元初于元宵节禁灯,习俗与南宋时大不相同。“天上未知灯有禁,人间转似月无情”(《望江南《元宵》),此词即为元宵节感怀故国之作。 刘辰翁写过近三百字的长调,如《莺啼序》,也喜欢大量用典,以文入词。可是这一首《忆秦娥》,却在他所有的作品之外呈现出短促有力、直指人心的力量。 词提笔写到的是一个节日:“烧灯节。”这是暗示着狂欢和喜悦的三个字,这天夜里,“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吴自牧《梦粱录》)。李清照曾在元宵节这一日写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的词句,而姜夔,到了上元观灯这一晚,又时会沉溺于过往爱情的伤逝中,“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对于刘辰翁,也曾在这个节日经历过盛大狂欢,目睹过“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吴自牧《梦粱录》),而如今,他的目光,投向了“朝京道上”。京城历来是富庶和权势的所在,通往京城的道路,也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繁华大道。但是,他用“风和雪”取代了灯火和珠帘,它们像一堵冷酷无情的厚墙阻隔在今日和往昔之间。“烧灯节”曾暗示过的繁华声色被消解了,退去了,并被“风和雪”象征着的寒冷严酷取代。一方面是自然界的风雪冰霜给人带来凉意,另一方面,“风和雪”也暗示着人世间的风霜,宋元易代的残酷。“风和雪”的重叠将此残酷感加深。“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短短八字,点醒人间的冷寂。 “百年短短兴亡别”,这凝练直接的事实让人震惊,它像一只从历史的深处射来的急箭,直接射中了现实的靶心。而“与君犹对当时月”,却将视线又投回急箭所来的方向,从历史到今日,再从今日回望从前。他的思绪不是停留在过去,也不是驻足于现在,而是溯洄于过去与今日之间漫长的时空中。这时空的变故与动荡使回忆出现了断层和沟壑,最终定格在“当时月”上。“当时”二字,既与上阕“如旧”相呼应,又成为回忆的暗语,而“月”字一出,让人顿有沧海桑田之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亘古的永恒与人世朝代的短暂,是高高在上的超然与世间苦难的煎熬。月光融化了一切,月光照见了一切,“烛泪”与“梅发”,是此刻的凄然,是人间的泪滴,是在回忆中欲说还休的无奈和悲叹。 作者用的都是凄惨的字,“风”“雪”“绝”“别”“泪”,我们能从这字字悲泣中感觉到他内心的伤痛。词序更明确地说明了词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友人邓剡的家人在元寇入侵时惨遭杀害,后来他被元兵所俘,宋亡后不仕。这首词就写于刘辰翁读到邓剡在上元灯节所作的《忆秦娥》之后。“不觉悲甚”,是词人自己体会到的悲伤,这份亡国之痛也弥漫开来,感染到多年之后的读者。(黄阿莎) 雪景山水图 【宋】 梁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链接 宋时元宵盛行灯谜。灯谜为贴挂于彩灯上的谜语,因其难以猜中,如老虎难以射中一样,故又称“灯虎”。谜语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两宋时期,猜谜活动极为繁盛,文人多喜制作谜语,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以说谜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和专供猜谜的场所。当时,元宵张挂、观赏彩灯的风俗亦极兴盛,故有人将谜语书写或粘贴于灯上,供人们边观赏、边猜射,创制出灯谜这一形式。相传其始于北宋仁宗时,近人王文濡于《春谜大观序》中云:“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南宋时,元宵打灯谜的活动已颇流行,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临安元宵节俗:“又有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诮,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宋代以后,灯谜更成为人们元宵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刘辰翁《忆秦娥》《忆秦娥》·刘辰翁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这是刘辰翁于宋亡之后写的一首小令。小序中所说的“中斋”乃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光荐之号。当时邓光荐于上元日聚客叙旧,客散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给刘辰翁,刘辰翁就写了这首步韵的和作,以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一天风雪的严寒景象。“烧灯节”,即元宵节。“朝京”,谓朝拜京城,南宋每逢元宵节,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往京城临安(杭州)观灯,络绎不绝。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更指南宋覆亡之后的眼前处境。“烛泪”本指蜡烛燃烧淌下的蜡如泪流下之状,这儿拿来形容词人之泪水不绝。“梅发”,喻白发,即形容词人愁极发白之态,又暗含词人迎霜斗雪、节操凛然之情。 刘辰翁《忆秦娥》《忆秦娥》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①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②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③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④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⑤ 【注释】 ①中斋:邓剡号中斋,与刘辰翁同乡。他的《忆秦娥》原作没有留传下来。上元:俗称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②随韵:用邓剡《忆秦娥》的韵。③烧灯节:即元宵节。烧:点燃。京:指南宋旧京临安(今杭州市)。④百年:指一生。⑤梅发:花白的头发。梅,白梅。 【译文】 元宵佳节,去往旧京临安的大道上弥漫着风雪。风雪交加,江山依旧如故,京都大道上人迹断绝。 短短一生,竟遇上两个时期,兴亡各别。我与你仍然面对着当年的一轮明月。当年明月,照着人似烛膏凝成的泪水,照着人如梅花般斑白的鬓发。 【总案】 邓剡是刘辰翁的好友,他们曾一起入文天祥的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皆不出仕。两人有着共同的经历、心态和情感,彼此常有唱和之作。悲愤故国沦丧,眷恋旧日风物,是他们经常咏唱的主题。这首词用入声韵,短促泣咽,悲苦凄凉。它特意选择汉民族极为重视的元宵佳节,做人世沧桑巨变的对比。旧时繁华富丽,热闹非凡;眼前风雪载道,路途人绝。突出宋遗民“天上人间”的感受和难以诉说的惨痛心情。通篇着重描写今天的风雨飘摇,萧瑟凄苦,昔日点到即止。既躲避当日严密的文网,又极含蓄委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位大节凛然的孤臣义士的危苦形象, 呼之欲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