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若愚著《李商隐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若愚著《李商隐研究》

《李商隐研究》是刘若愚的一部力作,一九六九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氏这部大部头专著集中研讨了李商隐的一百首诗,逐幽探微,鞭辟入里,许多方面发前人之未发。其中对《锦瑟》诗的探讨尤其令人瞩目。在这本书里,刘氏阐明了他对李商隐诗歌研究的基本观点,并对李商隐的生平、李诗的语词结构、诗歌境界及其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等分别设立专章研讨,可以说是西方一部系统研究李商隐诗歌的权威性著作。
刘若愚这部《李商隐研究》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对李商隐诗歌诸家评笺的看法。刘若愚认为,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诗人中最擅长写朦胧诗的诗人,这种朦胧诗引起了对他的诗的岐解纠纷。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李商隐自有他的抱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并不是整个一生都沉浸在政治失意的感伤哀鸣中,或者为在政治赌博中打错了算盘而悔恨不已,而是有时间去追求人生的乐趣,诸如美酒、女人和诗歌。同时他的诗作还显示出了广泛的兴趣而不仅仅是爱情。他早年崇道、晚年信佛,而且他的博学在中国诗人中是出类拔萃的。有些诗表明他对时事极为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献身于社会事务,以至于没有时间寻求个人感情。我们不必参加到那些古代的和现代的学者们中间去,他们指责李商隐是无耻的名利之徒,为了自己的进身而背叛了第一个保护人;或者指责诗人是一个堕落的、玩弄女性的颓废文人,把一生浪费到爱情的冒险上。另一方面,也不必美化李商隐的性格,否认他与宫女和女道士有过罗曼史。我们也不必把李商隐看成一个伟大的孔夫子式的政论家,或社会的叛逆者,诗人的思想是儒、道、佛的杂烩,他本着儒家思想来批评社会的、生活的弊端,借助道教以逃避严酷的现实,并为他诗的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佛教使他在晚年得到安慰,尽管他不象王维那样虔诚地信佛。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诗人的信仰和思想,而是这些思想和信仰对诗歌的影响。同样,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诗人的品质,而是这种品质对诗产生了何种影响。外在世界引起诗人的创作意图或动机与诗的艺术意图不必是同一的,前者激发了他的创作,后者则是构诗的本源。作为批评家,我们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有人用“唯美主义”这个字眼来形容李商隐的诗,认为不必费力去弄清诗意也能感受到其意象的美。刘若愚不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诗由语词构成——语词体现了意义——而对诗的充分理解只能加强而不是减弱人们的欣赏。况且,把李商隐看作是唯美主义者,献身美的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就如同把他看成一个终生追求完美爱情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是不恰当的。
就李商隐的朦胧诗来说,刘若愚认为,不必拘泥于他个人的或写作背景的某个限定的理论,仍然有可能理解这些诗。其次,刘氏还认为一首诗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同时表达多种意思。因此,刘氏更喜欢对这类诗作象征意义的理解,而不是穿凿它们的寓意。
二、对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探讨。刘若愚通过对李商隐诗的深入考察研究,提出了李商隐诗表现“多重复杂重叠意境”说。
刘氏指出,在李商隐的那些最优秀的诗篇中,有一部分是刻意追求复杂的意境,这种意境中蕴含着几个层次。最典型的作品是《锦瑟》。这首诗的意境跨越了时空界限:月光与日光,沧海与陆地,现实的感受、情感与往日的经历,实际发生的与想象之中的,等等。这些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事物被溶为一体,诗人不仅把它与个人的生平相交织,还溶进了历史与神话(引用了哲学家庄子梦为蝴蝶、神话中望帝化为杜鹃的典故),人类与自然、超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打破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使诗的意境包含着几个层次。在物质层次上,瑟是一个实体,很可能就是诗人的妻子弹奏过的那部瑟。在想象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月下的珠和日光下的玉。庄子梦中的蝴蝶和神话中的望帝、杜鹃,代表着距离现实更遥远的存在物。这首诗在情感层次上,表现了诗人的忧伤与懊悔等多种情感。在认识层次上,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爱情意义的思考。这样,这首诗同时从感官、情感、想象和认识几个层次感染我们。仅在感受层次上,它对几种感官都具有感染力,锦瑟不仅触发人的触觉,显然还含有乐感;杜鹃引起了读者听觉的联想,更进一步加强了由蝴蝶、沧海、月光、珍珠、山、太阳、玉和烟所造成的丰富的视觉联想。同时,我们还会注意到月光下的清晰画面与烟中玉的朦胧印象形成的对照。“海”和“泪”隐含的湿,“珠”的坚硬,“玉”的光滑,都能吸引触觉的感官,太阳的温暖又能引起人们对热的感受。从情感方面讲,这首诗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懊悔、忧伤、失望和惆怅的情感。在想象的层次上,这首诗可以使读者具体地体味梦境和幻觉,就象体味某种现实中的和记忆中的世界一样。在认识层次上,它能使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现实的本质。诗之妙处并非在于表现出人生的某种新的哲理或规律,而在于概括出认识人生的某种方式。这种方式许多人都运用过,但从未象现在这样充分地表现出来。
刘若愚认为,《锦瑟》这首诗之所以向我们展现这样一个重叠复杂的意境,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强烈地感染我们,应归功于它的独特的语言结构。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独特价值取向。刘若愚认为,李商隐的爱情诗,总的来看展示了爱情世界的各个侧面,揭示了它自相矛盾的本质——爱的吸引与爱的惩罚,从而呈现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刘氏指出,李商隐的诗许多与爱情有关,但这些诗并不是直截了当的情诗,而是发掘各种爱的境界,至少是从不同侧面来观察爱的世界。首先,有一部分诗着力表达那种强烈的爱,这种爱常常与绝望和焦虑交织在一起,它是如此的强烈而富有献身精神,为了爱可以自我毁灭,心甘情愿去死。在下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情感的世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情感的境界,有时是以男子的眼光来观察,有时是以女性之灵心去体味,或者兼而有之。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能把我们带入同一境界——绝望之爱的境界。
李商隐还有些诗,是以讽刺的态度,或以嘲笑的口吻来写爱情的。如《屏风》、《偶题二首》、《无题二首》(“凤尾香罗”)等,就是如此。在下面的诗句中,讽刺的语气就更为明显:“春丛定是双楼夜,饭罢莫持红烛行。”其次,那些涉及女道士的诗,如《碧城二首》、《重过圣女祠》、《圣女祠》(“松篁台殿”)、《圣女祠》(“杏霭逢仙迹”)、《月夜重寄华阳姐妹》、《袜》、《月夕》、《秋月》、《霜月》等,无论是写天上的碧城,还是写地上的圣女祠,或是月亮上的女神,所表达的都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态度。如下几行诗,不知是渴望,还是讽刺别人的痴想:“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这些诗是写给谁的呢?是自嘲,还是对他人道德上的不满?在刘氏看来,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可能是李商隐内心剧烈冲突的结果。一方面,理智迫使他不赞成与女道士的秘密非法恋爱;另一方面,他又抑制不住潜意识中追求他们的欲望。不管他是否真的与他们发生关系,这种道德上的反对和生理上的欲望间的冲突在他的许多诗中都依稀可辨。如《重过圣女祠》一诗中有这样两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第一句使人联想到脉脉含情的巫山神女和隐现出情欲的洪流,而后一句似乎在遣责女道士心灵上的缺憾。下面两句也很著名:“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表达的是对女神或女道士的同情,还是对她没有恪守贞操的诺言的讥刺?即使是公开写给华阳庵宋氏姐妹的诗中,语气仍然模棱两可。正是由于这种朦胧,我们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要从几个角度去理解这些诗中的爱的境界。有时,李商隐越过了个人情感的界限,以非个人的角度来看待爱情。他的某些诗表达的不是某个有情人的痛苦,而是所有有情人的令人同情的不幸和痛苦,如在《寄远》中,他希望世界末日的来临,这样有情人就可以从痛苦中解脱:“何日叠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在《七夕》中,诗人大声疾呼:“为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然而,尽管爱情带来了痛苦,诗人却不愿超度痛苦和爱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还有更明确的表示:“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总之,刘氏认为李商隐的爱情诗揭示了爱之世界自相矛盾的本质:爱的吸引与爱的惩罚,后者又往往多于前者,而且,只有那些突出表现了虽然无望却又不悔改的爱造成的痛苦的诗篇,才是最成功、最著名、最值得称颂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