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文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文彩?—1872又名李七。清广西永淳(今横县)人。佃农出身。1851年(咸丰元年)秋,参加永淳县十三屯佃农抗租运动,后爆发为武装起义。翌年八月二十二日, 被推举为起义军“头首”。1854年十月率军加入陈开建立的“大成国”, 被封为定国公, 属定北王梁昌部。1857年二月所部扩大到四万余人。西征横州、南宁、隆安、果德、田东等县,前锋直抵百色。五月初五在南宁建立政权,委派府州官吏。后因内部梁安邦、孙仁广率众叛变,其势大减。1859年一月率部加入返桂的太平军石达开部。翌年二月,随军远征贵州,欲渡江进川,不果。转战黔南、黔东南的黎平、榕江、从江、三脚𡉫(在今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等地,与苗族农民起义军张秀眉部合作,任军师。1871年,死于思州、镇远间的牛塘战役中;另说1872年春浮清水江东下洪江,趋常德,不知所终。 李文彩 李文彩? —1871又名李七。广西横县人,初以剃发为业。道光三十年(1850年),领导平朗农民暴动,招抚后充当勇目。1851年领导永淳十三屯壮族农民抗租斗争,被推为起义军“头首”。咸丰六年(1856年),率部加入陈开、李文茂建立的大成军,受封定国公。翌年与定北王梁昌挥师西征,攻克永淳、横州、隆安、果德、田东等县,前锋直指百色,五月初五在南宁建立政权,委派府州官吏,后因梁安邦、孙仁广叛变,其势大减。1859年,转战黔桂边境,改奉太平天国年号,投奔太平军石达开部,封亲天燕。1862年,从左宰辅李福猷转战于湘、黔、川、滇边境,欲渡江入川不果,转战黔东南之黎平、榕江、从江、三脚屯(今三都)等地,与苗族起义军张秀眉部联合。1871年于贵州镇远与思州间的牛塘同清军激战,不幸牺牲;一说是弃苗疆而逸,不知所终;又说在贵州战败后入大瑶山终老。 ☚ 覃瑞奇 吴凌云 ☛ 李文彩?—1872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名李七。广西横州狮子塘村人。壮族。出身于破产农民家庭,曾以剃发为生。忠厚刚直,乐于助人。道光三十年(1850),因痛恨豪门盘剥,在平朗聚众竖旗起义,劫富济贫,杀地主豪绅,抑恶扬善,归附者甚众。翌年被南宁府招安,充当勇目。咸丰二年(1852),在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下,与佃户宁晚等在平山村再举义旗,联合永淳十三屯壮族佃农,掀起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八月,攻占平朗,以此为据点,凭险筑城建寨,分兵据守。四出袭击豪门劣绅,地方官府“莫之奈何”。四年,起义军控制永淳县属大部分地区。次年秋,在清军反扑下退守平朗,继续坚持斗争。六年(1856)二月,遭两广总督叶名琛所遣广东廉州知府沈棣华、参将廖达章率兵与地方团练围攻,寡不敌众,平朗失陷,率残部奔浔州,加入陈开创立的大成国军,封定国公。是年冬,与定北王梁昌率军从贵州入广西。翌年正月攻克永淳。与梁昌乘胜挥军分水陆两路夹击横州。四月,破城,全歼拒守官军,击毙千总苏朝光、吏目朱鉴等。五月,攻占南宁府,告示安民,开仓济贫,受百姓热烈拥护,并将南宁府更名南安府。不久,又挥军攻破广东灵山县城,杀知县胡国逵。八年十月,在灵山县与清军交战受挫,退回永淳县境坚持斗争。十年(1860)春,转战桂北、湖南、贵州,后加入石达开部。同治二年(1863)春,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后,率部转战川、黔、湘边界地区。翌年,复入贵州,与汉、苗、侗、布依等各族农民起义军配合,与清军展开长期斗争,严重动摇了清政府在当地的统治。十一年(1872)四月,在牛塘与清军激战中阵亡。一说“弃苗疆而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