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煇1030—1065北宋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人,原名几,字子道,改字之道。幼孤力学。嘉祐中,屡为国学第一人,喜为怪僻之语,学者翕然效之成风,号“太学体”。欧阳修深恶之,嘉祐二年知贡举,有一卷云:“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修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从头至尾,以朱笔横抹之,叫作“红勒帛”,判曰:“大纰缪”。拆卷,果然是刘几。过了两年,刘几改名为刘煇,放弃旧习,端正文风,再次参加科举。欧阳修为御试考官,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修得程文一篇,言辞典切而中道,大为赞赏,擢为第一,及唱名,乃刘煇。初授大理评事、签书河中府节度判官,奉祖母一同上任,祖母不习水土,乃乞归侍养,诏移江宁府任职。祖母卒,力请解官服丧。回家居丧期间,置义田以赡养本族贫困者,设义学教育四方求学者。县令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其地曰“清风峡”。未终丧而卒,天下惜之。著有《东归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