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洪liú hóng明代金陵六院谓哄人。《六院汇选江湖方语》:“烘人比之刘洪。” 刘洪 049 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字远卓。山东蒙阴人。158—167年间应召去洛阳,历任郎中,谷城门侯,会稽东部都尉、山阳太守等,卒于山阳太守任上。206年所编《乾象历》是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他实测出一个近点月内每天月球实际运行的度数,列出每天月球实际运行与平均行度之差的月球运行表,提出推算月球实际位置的方法。指出黄白交角约为6°,近点月长度为27.55336日,合朔时月球距黄白交点小于15.3°时才能发生交食。提出交点月概念、交食周期,以及回归年为365.2462日,朔望月为29.53054日等,比前代更精密的数据。《乾象历》于222年至280年在三国时吴国行用。还与蔡邕一起续补过《汉书·律历志》。 ☚ 张衡 杨伟 ☛ 刘洪 刘洪东汉天文家。字元卓,山东蒙阴人。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应太史征召到洛阳,拜为郎中。卒于山阳太守任上。参加过朝廷的天文历法工作,创制《乾象历》,这是第一部传世的引入月珠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他突测近点月的长度27.55336日 (精确值为27. 5545505日),发现白道与黄道成约6°的交角。提出推算定朔的方法,这个方法为后世沿用。其中还有推算日食月食的算法,此历法的一些数值比前代历法精密。刘洪还与议郎蔡邕共同续补《汉书·律历志》,其中不少资料为《续汉书·律历志》所采用。 ☚ 樊英 单飏 ☛ 刘洪 刘洪东汉末天文家。字元卓,蒙阴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月球运动不均匀性(月行迟疾)的第一部历法。他经过20多年的测量,把前人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25日修正为365.2462日,把朔望日计算为29.53054日。在编历及推算日食、月食时,采用了定朔的方法,测得一近点月(月球两次通过近地点的时间)的长度为27.554756日,白道和黄道约成6°的交角。他还曾作《七曜术》,并与蔡邕共修《汉书·律历志》。 ☚ 全国震旦系对比线索 刘晏 ☛ 刘洪 刘洪东汉时史家。字元卓,泰山蒙阴(今蒙阴)人。灵帝时历任郎中、常山长史、上计掾、山阳太守等职。精通算术、天文、历法。著有《七曜术》。曾在东观与蔡邕共撰《律历记》。 ☚ 刘彤 刘策 ☛ 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泰山蒙阴(今属山东)人,字元卓。鲁王的宗室。汉桓帝延熹(158—166)中应太史征召到洛阳,历任常山长史、郎中、洛阳谷城门侯等职,并与蔡邕在东观并述律历记。史称他“善算”、“好学”,于“天文数术,探颐钩深”,极有造诣。汉灵帝光和(178—183)中,献出他精心编制的《乾象历》。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实测,首次纠正了先前历法所定的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偏大的缺陷,他减短一回归年为365 145/589 日,即365.2462日,减短一朔望月为29 773/1457日,即29.53054日,虽然回归年比今值稍长,朔望月比今值稍短,但这两项改革都比旧历进步,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还吸取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把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首次用于交食的推算,第一次明确给出一近点月长度的数据为27.5533590日,比今值27.5545689日相差约百秒。他并根据实测到的月亮在一近点月内每天的实行度数,列出每天实行度数不及或超过平均速度的改正项,由此可以在依平均速度推算月亮位置的基础上,加上改正项,求出较准确的月亮位置,提高了推算日月食发生时刻的精度。他提出的食限的概念,解释了在合朔时,月亮离黄道(太阳视行轨道面)白道(月行轨道面)交点不超过十五度半才发生日食,而不是每次朔望都发生交食的现象,成为后世各历作为判断是否发生日食的数据。在数学领域,他提出“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互之”的正负术定义,运用正负数相加相减的原理于历法计算,丰富了《九章算术》“方程”类的内容。另著有《七曜术》。 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字元卓。山东蒙阴人。所著《乾象历》,提出计算日月合朔、满月和上、下弦时刻的方法,并发现月亮的轨道和黄道约成六度的交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