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氏《沁园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氏《沁园春》

《沁园春》·刘氏

刘氏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

本篇作者刘氏是南宋末雁峰人,被敌兵掳去,行至途中,书《沁园春》一词于长兴(浙江省北部)酒席之上,词中泣诉了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我生不辰”三句,以直抒心意的手法,直陈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奈恶因缘到”以下七句,是具体叙述自己的不幸:亡国丧夫,被敌擒掠,迫为人妻;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乡,不知所往。这平实无华的词语,如泣如诉,为读者画出了一幅流亡图。“心中事”三句直抒当时情怀,盼望写一封家书寄给亲人,而亲人已“流落不知东与西”,这家信纵然写成,又能付给谁呢?

下阕写日后的遭遇与思乡爱国之情。“越人北向燕支”三句,说自己被掠北方,而且想象将要发往遥远的燕支山下,那时回首南望,家乡的燕峰就在“天一涯”了。“越人”词人自指,“越”是浙江的代称。“燕支”即甘肃的燕支山,又称马支山,此处泛指胡地。“奈翠鬟云软”四句,以“奈”字统领,仍是想象日后生活,说自己是个梳云鬟、风摆柳的弱女子,怎么能像骠悍的胡人那样骑飞马、戴笠帽过放牧生活呢? “缺月疏桐”三句,是借凄冷荒芜之景来抒伤痛之情,“淡烟衰草”描绘出眼前一片荒芜景象,从而托出亡国丧家之悲,结句“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采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魂归故乡的耿耿忠心。


唐宋词之刘氏《沁园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刘氏《沁园春》

《沁园春》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戴;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⑤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

【注释】 ①罹(li,离):忧患,苦难。②因缘:佛教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③越人:江浙一带古属越地,故称。燕支:古代地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因燕支山得名。此处泛指西北塞外荒寒之地。④翠鬟云软:指鬓发蓬松散乱。⑤“缺月”句:语本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译文】 我生不逢时,蒙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何况正是荒乱离别的年月。无可奈何,厄运到,没有了丈夫,没有了主人。被捉拿而去,作为侍妾,作为妻子。父母双亲,公公婆婆,兄弟姊妹,不知如今各在南北东西。心中有无限事,把家书写好了,又托付给谁?

越人朝北向着燕支行进,回首遥望,故乡雁峰已是天涯别离。我头上发髻长又软,重重的斗笠怎能戴?憔悴消瘦,柳腰纤细,马儿也难以乘骑。亏缺的月亮高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枯萎的野草丛间。对此情景,怎么不叫人垂泪啼泣?请君相信,我生在什么地方,死后魂魄也要回到那里。

【集评】 宋·韦居安:“近丁丑(1277)岁,有过军挟一妇人,经从长兴和平酒库前,题一词,词名《沁园春》,后书双峰刘氏题。语意凄惋,见者为之伤心,可与蒋氏词并传。”(《梅涧诗话》卷下)

【总案】 元兵入侵,南宋覆灭,有多少幕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无兵所到之处,烧杀无辜,掳掠女子、财宝,惨绝人寰。刘氏这首词记载了兵荒马乱年月里下层人民的惨痛经历。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就更加凄惨不堪。这是一位亡国奴所遭受的痛苦灾难,是一幅活生生的宋末离乱图。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可贵的是,刘氏并不任人摆布,她留恋故乡故土,至死不休,传达出强烈的民族情绪。家国巨变,改变了一个弱女子的性格。当然,此词语言较浅露,平铺直叙而来,缺乏丰富的余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