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师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师培1884—1919

江苏仪征人
同盟会员。与张继在东京举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与其妻何震创办《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1913年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后参加发起“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1917年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主编《国故月刊》,对抗新文化运动。著有《春秋左氏传例略》、《礼经旧说考》,遗著有《刘申叔遗书》。
乳名:闰郎
初名:世培
字:申叔、鲁源
号:左邨、左庵
笔名:少甫、无畏、韦子裔、韦裔、世培、光汉、光汉子、刘左邨、豕韦之裔、金少甫、激烈派第一人
影射名:刘子中
别名:镏申叔

刘师培1884—1920

近代学者、无政府主义者。又名光汉,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后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并出版了反清的《中华民族志》、《攘书》。1904任年《警钟日报》主笔。同年秋,参加光复会。1907年,赴东京任《民报》编辑,与其妻何震均入同盟会。是年夏,和日本社会党人过从甚密,转而热衷无政府主义,和张继在东京举办“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何震创《天义》、《衡报》等刊物,反对民族革命,宣扬无政府主义,也涉及马克思主义。1908年,为夺取同盟会干事职权,要求改组同盟会本部,未遂。宣统元年(1909年)为两江总督端方派人用金钱收买,入其幕,遂变节。翌年以同盟会员身份探悉江浙革命党人起事计划,告密于端方。事为革命党人王金发所知,将其抓获,拟处死。刘为了活命,以保全被出卖同志而自赎。旋被端方任命为两江督署文案兼三江师范教习。1911年9月,充当参议官,随端方赴川镇压保路运动。端方被杀后,逃至成都。辛亥革命后,闭户不出。1913年赴山西任阎锡山高等顾问,次年任袁世凯政府谘议,1915年任筹安会理事。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上大夫。1917年任北大教授,主讲经史,反对新文化运动。1919年初参加“国故月刊社”,任《国故月刊》总编辑,11月病死北京。家世传汉学,于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均有深邃研究,撰述甚丰。近人辑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七十四种,又有《左盦全集》行世。

刘师培

刘申叔先生遗书(附:左庵年表一卷)
刘师培评传
刘师培传
大江南北两刘三(上、下)
记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钱玄同
王森然
汪东
陈敬之
醒呓
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年版
国风半月刊1934年4卷9期
国史馆馆刊1949年2卷1期
*畅流1959年18卷12期-19卷1期
*畅流1967年35卷12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61页
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剖析
刘师培与“中国民约精义”
刘师培政治功过的评价——为纪念辛亥革命七
十周年而作
蒋俊
吴雁南
李耀仙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2期
历史知识1981年4期
南充师院学报1981年4期
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
论刘师培政治思想的演变
论辛亥革命前后刘师培的政治思想
刘师培年表
刘师培专论目录
吴雁南
何若钧
李州根
万易
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5期
华南师大学报1983年2期
求是学刊1983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2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2期
“刘师培年表”史事订正
刘师培与资产阶级方志学
刘师培失足成恨
刘师培(1884-1919)
刘师培
刘师培(附刘师培语言学论著目录)
新闻界名人介绍:刘师培(1884-1919)
经盛鸿
姚伟
林斌
张敏孝
任访秋
赵金铭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4期
中国地方志通讯1985年4期
*中外人物专辑第4辑第91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08页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第171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2分册第134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82页
刘师培朱信泉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辑第
101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382页
刘师培左倾又右倾
刘师培
吴相湘
邵镜人
*民国人和事第96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五辑(总
950)同光风云录第269页
刘师培与国粹运动马丁鲍勒著 刘静
贞译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第4册第79页
刘师培(1884-1919)戴晋新*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209页

记刘光汉变节始末
刘光汉事略补述
刘师培
仪征刘氏四世传——师培
冯自由
冯自由
蔡冠洛
支伟成
革命逸史第2集第213页
革命逸史第3集第186页
清代七百名人传(下)第1656页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皖派经学家列传第六
(前)第212页
刘师培纾述陈钟凡*碑传集三编第8册第1935页,碑传集补
卷末第4页
刘师培外传
刘师培和黄侃
刘君申叔事略
尹炎武
陶菊隐
蔡元培
碑传集补卷末
筹安会“六君子”传第122页
*蔡元培全集第673页

刘师培

刘师培评传
刘师培:评传·作品选
刘师培思想研究
十种辞书工具书民国人物生卒年订补(45)刘师
培应改标为(1884—1919)
方光华
赵慎修编
陈 奇
王学庄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273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226页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87页
近代史研究1986年3期
论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论刘师培的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
刘师培的经学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宣传
刘师培的汉、宋学观
刘师培出卖张恭时间小考
论刘师培的前期思想发展
刘师培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试析1903—1908年刘师培的政治思想
刘师培:一个“不变”与“善变”的人物
刘师培“力攻今文”析
经盛鸿
王琦珍
陈 奇
陈 奇
经盛鸿
经盛鸿
袁英光等
周新国
朱维铮
陈 奇
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3期
文学遗产1986年5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4期
文教资料1987年5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
江海学刊1989年1期
书林1989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2期

刘师培的今古文观
刘师培史学思想述评
论刘师培《左庵集》的学术思想
刘师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心学
论刘师培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路
刘师培史学思想综论
民国史上最早被“诱奸”的文人刘师培
刘师培的后期经学
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评析
刘师培传
刘师培临殁叹悔
刘师培传
刘师培先生评传
陈 奇
曹靖国
浦伟忠
吴雁南
蒋 俊
李洪岩 仲伟民
经盛鸿
陈 奇
吴艳玲 高士臣
汪 东
石 磊
汪 东
王森然
近代史研究1990年2期
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6期
清史研究1992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11期
齐鲁学刊1994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3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2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2期
广清碑传集第二十卷第1421页
民国社会名流归宿第78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766页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315页

1

(词)清·刘师培

三五夜,月朦胧。

琼楼玉宇冷秋风。

琪花落地无人拾,九曲瑶台何处通。


1

(词)清·刘师培

残月当门春不语,小园竟日花飞。

红栏回首惜芳菲。

绿阴庭院,曲曲琐残晖。

飘泊不随风絮影,而今犹恋罗衣。

芳情梦断画桥西。

斜阳花雨,未忍抱香归。


1

(词)清·刘师培

本是灵和殿树。

又作章台飞絮。

丝影恋妆楼,不惜韶华迟暮。

春去。

春去。

问尔飘零谁主。


1

(词)清·刘师培

一曲琵琶咽故宫。

西陵风雨冷梧桐。

淡烟疏柳夕阳中。

湖水千寻莲叶碧,楼台十里杏花红。

而今残照怨西风。


1

(词)清·刘师培

罗袜无声,晶帘一片斜阳里。

碧云无际。

隔断银河水。

缟袂凌波,洗尽铅华泪。

鸣环佩。

月明千里。

水殿风初起。


1

(词)清·刘师培

听一曲、歌残金缕。

沈沈帘幕,东风暗度。

閒门嫣红,万点惨无主。

恹恹人病,弄得春光迟暮。

看九曲阑干,已无复流莺软语。

春去也、落花流水,毕竟春归何处。

游丝横路。

那挽得韶华小住。

阅几番芳事飘零,又化作漫天飞絮。

晓梦画楼西,啼血谁怜杜宇。


2

(词)清·刘师培

过彭城。

看江山如此,我辈又登临。

系马台空,斩蛇剑杳,霸业都付销沈。

试重向黄楼纵目,指东南半壁控淮阴。

衰草平芜,大河南北,天险谁凭。

千劫兴亡弹指,剩砀山云起,泗水波深。

宋国雄都,楚王宫阙,千秋故垒谁寻。

溯当日中原逐鹿,笑项刘何事启纷争。

空叹英雄不作,竖子成名。

(词)清·刘师培

海波平。

正相思无限,隔秋水盈盈。

徐福不还,鲁连避世,千秋呜咽潮声。

试寄语燕昭汉武,问求仙何日到蓬瀛。

成连一去,天风海水,何处移情。

日暮碧云天远,见蜃楼明灭,蛟渚澄清。

千仞银涛,片帆飞度,云山划断空青。

快此际乘风破浪,指东南万里鹏程。

立向蓬莱高处,目断瑶京。


3

(词)清·刘师培

一树嫣红娇不语。寻芳望断江南路。

春去已多时。流莺犹未知。

帘栊残月落。夜雨愁珠箔。

王母下云旗。传书青鸟归。

(词)清·刘师培

传到琵琶幽怨意。为谁飞上江南地。

冀北雪花飞。鸿归人未归。

衡阳春色暮。又逐东风去。

系帛汉时宫。云山隔万重。

(词)清·刘师培

一树梨花深院隔。游丝飞去无踪迹。

金琐闼门开。传书青鸟来。

帘栊残月晓。梦断青楼道。

晓色绿杨枝。流莺对语时。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文学家。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岁中乡试举人,次年在上海与章太炎等人交游,反对专制,赞成光复,并撰写《攘书》以表其反清之志。1903年“苏报案”起,他与邓实、黄节等人一面创立国学保存会,一面创办《国粹学报》,任《警钟日报》主笔,继续倡导革命。《警钟日报》被清政府查封后,在芜湖创办《白话报》,后去日本与章太炎、苏曼殊等共同鼓吹反清,先后创办《天义报》《衡报》,与张继创立社会主义讲习会,提倡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909年为清政府收买,充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又发起筹安会,赞助袁世凯称帝,并创办《国故》月刊,与新文化运动对立。他师承乾嘉学派,其学术思想与文学史论著,均有时代色彩,影响颇大。主要著作有《论文杂记》《中古文学史》《左盦集》《左盦诗录》和《刘申叔先生遗书》等74种。

☚ 苏曼殊   王西神 ☛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20

字申叔,号左。江苏仪征人。1903年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人,改名光汉,以示“攘除清廷,光复汉族”之志。1904年任《警钟日报》主笔。1907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1908年为夺取同盟会干事职权遭阻,遂变节。次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1913年充阎锡山高级顾问。1915年,参与发起“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对抗新文化运动。其家世传文字训诂之学,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均多独到之见。善骈文。著述颇富,有近人所辑《刘申叔先生遗书》,计七十四种。

☚ 苏曼殊   邹容 ☛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近代学者、辞赋家。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少承家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次年在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改名光汉,倾向革命,反对专制,撰有《中国民约精义》、《攘书》,后任《警钟日报》主笔,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日本加入同盟会。不久,与其妻何震办《天义》和《衡报》,鼓吹无政府主义。变节后回国入幕于两江总督端方。辛亥革命起,蛰居成都,在国学院任教。民国四年(1915)任筹安会理事,拥袁世凯称帝,后得封为上大夫。六年(1917)在北大任教。民国八年(1919)任《国故月刊》总编,主张“昌明中国固有学术”,反对新文化运动。同年病卒,年方36岁。刘氏学贯古今,精通国学,著《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读〈左〉札记》等。亦间作诗赋,如其《休思赋》、《出峡赋》、《悲秋词》等亦笃厚古雅,情婉凄怆。刘氏英华才俊,然“入于坎陷”,惜其早逝。蔡元培先生为之叹曰:“向使君委身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量? 惜哉!”有《左庵集》、《刘申叔先生遗书》。(刘为正)【刘岳云】(1848—1917) 清代学者、辞赋家。字佛青。江苏宝应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郎中,出为浙江绍兴府知府。尝与修《湖北通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主讲四川尊经书院。岳云与刘恭冕为族兄弟,幼承累世家学,为宝应大儒成蓉镜高第弟子。生值清季,喜留心当世之务,常挹取新知以证旧学,由博反约,期于致用。所著诸文,言江防、兵事、矿政、关税、疆域等利弊,多识时变达之论。尝选赋60篇授诸生讽诵,平生作赋多篇,后辑为《食旧德斋赋钞》1卷,收赋20篇。其中《荷露烹茶赋》、《牧笛赋》等清新可诵;《细腰鼓赋》等工于体物;唐玉书为题序称其赋“体协应制,而旨趣则三百篇比兴之类多”,又甚明其创作旨趣。刘岳云有《食旧德斋杂著》2卷。

☚ 刘世教   刘将孙 ☛

刘师培1884~1919年

字申叔, 又名光汉, 别号左盦, 江苏仪征人。 清末民初语言文字学家、 经学家。 幼承家学, 通 “五经”、 文字、 音韵、 训诂。 1903年于上海结识章炳麟、 蔡元培等人, 思想倾向革命。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投靠清廷, 与革命党人关系恶化。辛亥革命后入 “筹安会”, 主要复辟帝制,思想反动。 1919年组织国故月刊社, 以 “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名,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相抗衡,同年去逝。刘师培家传朴学, 于文字、 声韵、 训诂方面, 长于以字音推求字义, 主张音近义通说; 在词汇研究方面善于用古语明今言, 以今言通古语; 在校勘训释群书方面用功精深, 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刘师培一生服膺汉学, 学问的精深与章炳麟齐名, 著述宏富, 治学严谨多所创获。 在语言文字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 《左盦集》和 《左盦外集》两部论文集。 另于1936年由南桂馨编的 《刘申书先生遗书》, 共74种。

刘师培

刘师培

(1884-1919年)中国学者、语文学家。又名光汉,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少从家学,1902年考取举人,1903年参加光复会。1907年赴日本,任《民报》编辑。辛亥革命后,加入筹安会,主张复辟帝制。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创《国故月刊》,任总编辑。同年去世。
刘师培家传文字训诂之学,长于以字音推求字义,主张音近义通之说。他认为:“古代造字,既以字形象物形,复以字音象物音。”以此作为由音求义的理论基础。他还认为,同义字的声符只要音近,意义也必然相符;骈词无定字,字异音同,都可以通用。
刘师培善于用古语与今言互相解释,他认为:“古本一字,音既转而形亦更,则一义不一字;其有音转而义不变者,则一字不一音;一义数字是为字各异形,一字数音是为言各异声,然皆方言不同之所致也。”
刘师培采用传统的声训方法,吸收西方的“摹声说”和“感叹说”等语言理论来探索语言起源问题,他认为“有情然后有声,有声然后有言”。把语言起源问题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在考释词语意义、校释群书、经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成绩。
刘师培一生著述丰富,内容广泛,全部著作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共七十四种。

☚ 王国维   曾运乾 ☛

刘师培公元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后曾改名光汉。近代江苏仪征人。清光绪时举人。曾任《警钟时报》、《国粹学报》撰述。1909年被清官僚端方所笼罗,入其幕府。辛亥革命后,受阎锡山荐,加入筹安会,袁世凯任其为参政院参政。后又转任北京大学教授。承家学,精训诂,长于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语,用今言通古语。撰《礼经旧说考略》、《周礼古注集疏》、《春秋左氏例略》、《周书补正》,《春秋繁露斠补》、《古书疑义举例补》、《经学传授考》、《小学发微补》、《古本字考》、《古金文考》等。近人辑有《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

刘师培

103 刘师培1884—1919

近代学者。江苏仪征人。少读经书,年19中举人。1903年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崇尚国粹,宣传反清思想。1904年任《警钟日报》 主笔,并加入光复会。1907年东渡日本,任《民报》编辑,并加入同盟会。与章太炎等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先后创办《天义》半月刊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于满洲政府颠覆后即行无政府,决不欲于排满以后,另立新政府也。”1908年回国。曾入清两江总督端方幕。1915年,追随杨度参与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拥护袁世凯称帝,任署理参政院参政。1917年应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参与发起组织“国故月刊社”,并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以治古文经学闻名于世。精于文字训诂。对汉魏诗文亦有研究。著述经钱玄同整理,辑为 《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

☚ 鲁迅   熊十力 ☛

刘师培

078 刘师培

近代学者。重视对逻辑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主张用西方逻辑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名言学说,强调要通过析字辩名达到“循旧造新,以明圣业”的目的。认为名的作用有二:一曰诘其名实;二曰观其离合。前者为 “询事考言,所以,义之有别,而立名以为界说也”。后者则为“族类辩异,所以示义之有别,而标名以为征识也”。认为古代辩者所以喜欢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形式,是因为不知“解字析辞之旨”。认为古代名辩者不重视“立名为界”的定义,因而只有 “循旧”而无“造新”。反对儒家正名者“名墨异端”之说,认为墨家法家盛言名理,殆亦名家之支派,把名家列为伦理学正宗。认为中国名学之所以历久失传,是由于“名家者流,则有托诙诞以饰词,不明解字析词之用”。逻辑论著有《正名论》、《论理学史序》,辑入《刘申叔先生遗书》。

☚ 章士钊   谭戒甫 ☛

刘师培

182 刘师培1884—1919

语文学家。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字左盦(同庵)。江苏仪征人。自幼受到良好家教,遍览典籍,根底扎实。光绪二十七年(1901)秀才,翌年中举人。曾参加光复会。1907年赴日本,任《民报》编辑。1908年归国,为清朝官僚端方笼络,投靠清廷。辛亥革命后加入筹安会,主张复辟帝制。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组织《国故月刊》社,任总编辑。为学宗古文经,精于训诂,尤长于以字音推求字义,主张音近义通说。在词汇研究方面,善于用古语明今言,以今言通古语。后期对音近义通说有所否定,认为于同音通用之字,应于《说文解字》中寻求本字,趋于保守。平生著述甚丰,后人编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刊行于世。语言文字论文收入《左盦集》、《左盦外集》中。他学问精深,与章炳麟(枚叔)齐名,时人并称“二叔”。

☚ 张相   杨树达 ☛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著有《刘申叔先生遗书》等。他力主阮元的“文笔论”的观点,继续提倡韵偶之文,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做为“文”的主要标准。这实际上,他是把先秦诸子散文,两汉传记文学,唐宋古文等一律排斥在“文”之外,认为它们都是“笔”,而不是“文”。在《文章源始》中,他有“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的说法,推崇清代骈体,反对“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的观点,公开与桐城派对立,为骈文争夺文坛的正统地位。他还区分了被盛行的宋学与汉学所混淆了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作及实用文字的界限,认为“义理考证之学,迥与词章殊科。”就是说“语录为文”与“注疏为文”是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他还认为,文学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宋以后小说入文“已开俗语入文之渐”,终必达于“文言合一”之用。也就是说,有朝一日,白话一定会代替文言。他还从普及文化的角度来说明“文言合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就是开通民智,增长人民的文化知识“以助觉民之用”。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他后期的文学历史观却要求作者遵循古义,文学创作要“惟衷《尔雅》以辨言,师许君之《解字》。”如果真要这样的话那就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这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绝对行不通的。

☚ 王国维   姚永朴 ☛
刘师培

刘师培1883—1919

近代学者、报人。又名光汉,字申叔,江苏仪征人。1904年加入光复会,曾任《警钟日报》编辑和《国粹学报》撰述。1907年赴日,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以韦裔等笔名,发表了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反满文章。同年夏在东京创办《天义报》月刊,宣传无政府主义。1908年回国,叛变革命,充当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辛亥后,依附袁世凯,鼓吹帝制,是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袁垮台后,在北大任教,潦倒而终。

☚ 刘成禹   汇报 ☛

刘师培1884~1919Liu Shipei

modern scholar and poet,also called Liu zuo’an. Works: A Collection of Zuo’an,etc.

刘师培1884—1919

近代资产阶级政客。字申叔,号左庵、光汉。江苏仪征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落第,途经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革命党人,改名光汉。1904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参加光复会。1907年春,应章炳麟之邀, 赴日任《民报》编辑,加入同盟会。不久,又与其妻何震创办《天义》半月刊和《衡报》,热衷于宣传无政府主义,后反对民族革命。次年,在东京被两江总督端方的亲信所收买,成为革命的叛徒。1909年夏,他得悉江浙革命党人武装起义计划,向端方告密,致使革命联络机关被抄,革命党人张恭被捕。事后被革命党人侦知,将他逮捕,他以保证张恭生命安全为条件,得到释放。1911年随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端被资州起义军处死,他逃往成都,在四川国学院教书。1913年到太原投靠阎锡山,被任为高等顾问。1914年由阎推荐给袁世凯,任公府咨议。1915年充当筹安会理事,为袁称帝大造舆论。袁称帝后,被封为上大夫。191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19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 “昌明中国固有学术”,反对新文化运动。同年11月在北京病死。有《左庵全集》。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近代江苏仪征人。清光绪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结识章炳麟、蔡元培,赞成革命,改名光汉。次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参加光复会。三十三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转而热衷无政府主义,后变节,投靠端方。宣统元年(1909)随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至资州(今资中)端方被杀,他逃至成都。1913年至太原,充阎锡山高等顾问。1915年追随杨度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拥袁称帝。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对抗新文化运动,1919年组织国故月刊社,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不久病死。著述宏富,后入辑为《刘申叔先生遗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