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孜等砍死金帼柱案
此案发生在清朝嘉庆十年(公年1805年)。安徽省民刘六孜因金帼柱向他借钱,他没有答应,双方发生争吵不欢而散。不久刘六孜背着钱袋回家,路过金帼柱房屋旁,金帼柱见后骂其刻薄,并拔刀将其扎伤,刘六孜钱袋也被扎破,钱文散落到地上。金帼柱见状遂抢了二千文逃跑。刘六孜被打伤又遭抢劫,心生忿恨,第二天纠集李如何等五人于夜里一更时分一起来到金帼柱家门前,闯进屋内将金帼柱打死。案发后,经安徽巡抚审理,查明死者金帼柱用刀扎伤刘六孜并抢走刘六孜钱二千文,“系属衅死理曲”,金首先挑衅,理当遭到报应,但罪不至死。而案犯刘六孜“辄纠约多人,寅夜登门,叠殴致毙。”据《大清律例》规定,该抚将案犯刘六孜依“擅杀律”判处绞刑。审结上报刑部,经复核,刑部认为“罪名虽无出入,援引究未允协,”即原判罪名所处刑罚与应处刑罚虽然没有差别,但所援引的“律例”条款不当。因此刑部驳复“刘六孜应改依共殴人致死下手份重律拟绞监候。”刑部从援引“律例”条款方面驳复此案,表明对于法律的适用是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