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贺新郎 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哪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②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③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④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⑤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⑥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⑦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⑧鸿北去,日西匿。⑨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九日”是其简称。民间习俗:此日登高、饮菊花酒。故词中有“若对黄花孤负酒”之类句子。②湛(zhan站)湛:颜色深浓。③老眼:老年人的眼光。意谓阅历非常丰富。空四海:览尽四海。高楼百尺:忧国忘家的志士登临居处之地。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抱怨陈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教训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④白发书生:作者自指。神州泪:为神州的残破分裂局面而流泪。尽凄凉:尽管心情凄凉。不向牛山滴:意思是阅尽人世沧桑,眼泪都流干了。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 ⑤少年自负凌云笔:青年时代曾以高才而自负。据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载:作者“生有异质,少小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凌云笔:意为大手笔。杜甫《戏为六绝句》:“凌云健笔意纵横。” ⑥春华落尽:喻年老如春花凋落殆尽。满怀萧瑟:心境苍凉。⑦常恨世人新意少:常常抱怨一般文人题咏重九的作品尽是陈词滥调。爱说南朝狂客:总爱提起孟嘉。南朝狂客:指孟嘉。《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桓)温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坠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把破帽年年拈出:年年都把孟嘉那顶破帽拿出来写。⑧若对黄花孤负酒:倘若面对菊花而不喝酒。岑寂:冷清、寂寞。⑨匿:隐藏。此指日落。 【译文】 阴沉沉的天空黑云铺满,再加上斜风细雨,真叫人愁绪万端。这双老眼平生看够了整个世界,幸亏有百尺高楼供我留连。看那广阔无际的原野,秋色染遍了万岭千山。白发书生想起残破的神州,以往总是热泪不断。这次尽管心境照样凄凉,但我的泪水却早已流干。想追思当年难忘的往事,岁月已逝,往事早如云烟。 我也有过风华正茂的少年,才华横溢,豪气冲天。到如今春花落尽,只留下满腔的凄凉伤感。常抱怨世俗的浅薄文人,总用些陈词滥调敷衍。咏重九总爱说起南朝狂客孟嘉,把他那破帽子的故事老调重弹。倘若面对菊花不痛饮一场,只怕菊花也笑话人的寂寞孤单。直喝到那飞鸿北去无踪影,日头西落天色晚。 【集评】 现代·夏承焘:“作者在这首词里,借重阳景物,抒发其对国家对个人的种种感慨。上片的“斜风细雨”满空黑云是写景,也是对南宋国运的担忧。‘白发书生神州泪’两句,说自己流泪是为中原沦陷区之未收复,并非为个人得失。下片说自己年华老大,‘满怀萧瑟’,作品不象从前那样豪气满纸、文采缤纷了。在这萧瑟的晚年,只有借酒浇愁而已。结二句是景语,意思是:中原沦陷区只有鸿雁能去;南宋国运,已如日薄西山。用意和开头的‘长空黑’呼应。”(《唐宋词选》) 现代·唐圭璋等:“这首词写作者重阳节登高远望引起的愁思感慨。上片写正当重阳佳节,却又长空黑云,斜风细雨,令人乱愁如织,但作者不以失意半生而悲,而是忧念国事,关心恢复。下片先以自己少年自负,老来萧瑟相对照,再以世俗标榜的名士风流与忧国志士的杯酒浇愁作对比,作者‘老眼平生’的感慨也就跃然纸上。”(《唐宋词选注》) 【总案】 本词重九登高遣怀,写得情景交融,深沉感人。首句写长空黑云密布,定下了全篇压抑的基调。接着写“斜风细雨、乱愁如织”,由风中雨丝过渡到如织的愁绪,极为自然。再由自然界的“千崖秋色”过渡到书生的满头白发,流云无迹。再写欲哭无泪,情绪转入沉痛。然后写往事难追,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下片抚今追昔。“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是对自身现状的慨叹。“常恨世人新意少”三句,表达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的流俗的批判态度。“黄花”二句照应本篇重九主题,兼有对酒当歌的意味。“鸿北去,日西匿”两句,既写实景,也隐含着作者强烈的迟暮之感。蒋兆兰《词说》有云:“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由此观之,本篇韵味不浅。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贺新郎 九日》·刘克庄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此词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高楼百尺,用刘备语,事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词中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 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在。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他同意杜牧所云,感触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有的心情,因此也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同时也突出“神州泪”之可贵。虽然往事一去无迹,却仍然不能在记忆中抹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的回忆当年。 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到而今”两句写现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孟嘉于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他并不觉得。桓温命人写文章嘲笑他,他亦取笔作答,文辞超卓,四座叹服。(《晋书·孟嘉传》)在作者看来,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所谓名士风流,不过是早已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要把它称扬一番。“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他们与前者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只今堪痛哭”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际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令人痛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