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喜迁莺 晓行》·刘一止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词题“晓行”,指拂晓从驿舍上路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是写对妻子的怀念。词人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42岁时考上进士,未得一官;直到高宗绍兴初年才担任校书郎的官职,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泪痕”二句说,晨起在客店流过眼泪,擦干了又流淌,上路后被寒霜微微凝结;出门前为御寒而喝了一些酒,但是酒所给人的热力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重染风尘京洛”,说再次去京都,染上污浊的风尘。以上三句,写词人离家别妻,岁寒飘泊,实非出于心愿,故前文有“泪痕”之句。 下片以“追念”起头,承上启下,追溯思念之情。词人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并用“争(怎)念”作纽带,同“岁寒飘泊”的羁旅生活作了对比。然后,词人又写因同爱妻分别、不得团聚而怨月恨花,且此种烦恼,“不是不曾经著”,可见他为生活而离家别妻,已经是屡次三番的了。最后,他写夫妻离别的“情味”,这“新来还恶”的结句,把离家别妻的苦恼延伸发展,将所有不顺心、不惬意的事情都包容在一起了。 刘一止《喜迁莺晓行》《喜迁莺 晓行》 晓光催角。①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②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③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④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⑤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注释】 ①角:角声,号角。②迤逦:曲折连绵。③林薄:指林梢、树杪。④京洛:指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⑤孤鸿:传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典出《汉书·苏武传》)。⑥幌:窗帘,帷幔。⑦争:犹“怎”。 【译文】 报更的角声催迫着黎明亮色大地苏醒。听,沉睡的鸟儿安然入梦无动静,四邻的雄鸡早已啼唱和鸣。连绵雾绕的村落马叫人起,残月还在远方的树杪穿行。伤心的泪水凝结着轻微的早霜,昨夜残存的酒力岂能抵抗晨风寒凛。唉,已厌倦旅途飘泊的游子啊,不觉又走向京都,沾染上京洛的尘灰风影。 料想那日别后,她的心事好似山岭有万重。纵有千言万语,天阔地远也难寻鸿雁捎信。此时她身居香绕温馨的深闺,娇倚翠幌画屏,怎知我在秋霜寒露中跋涉流浪的艰辛。怨恨月缺花落的烦恼,我并非未曾体验,只是这情意滋味太烈太浓,本想减去一成,无奈它却越来越猛增。 (汤俊峰译) 【集评】 宋·陈振孙:“(刘一止)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清·许昂霄:“‘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宜当时以此得名。近代唯秀水先生‘寒孤’一阕,足与方驾耳”、(《词综偶评》)。 清·先著、程洪:“前半晓行,景色在目。虽不及竹山之工,正是雅词”(《词洁》卷五)。 【总案】 晚唐温庭筠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如画地写出早行者的见闻感受,而为后人所激赏(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刘一止此词更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铺叙晓行的情景与晓行者的内心感受,而赢得时人的盛誉。上片从听觉、视觉、触觉感知上捕捉意象,有层次地表现出晓行者在特定时空中的经历与感受,仿佛一首如图如画的晓行游记。过片笔墨宕开,以别情映衬晓行者的孤独,复以闺中的温馨对比晓行的凄苦。不同时空意象的叠映对比,多角度地展现出晓行者的心态。无怪时人美其名为“刘晓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