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刊谬补缺切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刊谬补缺切韵》

又称“《王韵》”。韵书。唐王仁昫编著。成于龙兴年间,根据陆法言《切韵》加字、增注、刊误而成。分195韵,并说明较陆韵多严、广二韵,可知陆本原有193韵。韵类、编次基本保留了陆法言《切韵》原貌,是研究《切韵》的重要资料。原书久佚,本世纪以来先后发现3种版本。参“《刊谬补缺切韵》的传本。”

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

韵书名。唐王仁昫撰。成书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共五卷,一百九十五韵,收字一万六千八百余个。几乎完全保存陆法言《切韵》的体系。只在上声增加一个“广(yǎn)”韵,去声增加一个“严”韵,比原书多两个韵。王氏“刊谬补缺”的主旨是增字加注。他在《自序》中说:“陆法言《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可为《刊谬补缺切韵》。”
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现在能够见到的有三种:一种出自敦煌,被伯希和盗往法国,现存巴黎国民图书馆。简称“王一”。北京图书馆有显微胶卷。刘复编的《敦煌掇琐》、罗常培等编的《十韵汇编》、姜亮夫编的《瀛台敦煌韵辑》,都有收录。一种出自北京故宫,有项子京跋,称内府本,简称“王二”。现有延光室影印本和唐兰仿写石印本,《十韵汇编》也有收录。一种是宋濂跋本,1947年在故宫发现,题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宋濂写的跋。简称“王三”。前两种都是残本,只有宋濂跋本是唯一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切韵》增订本,收集在中华书局所出《唐五代韵书集存》上册里。

☚ 李舟《切韵》   唐韵 ☛
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

韵书。唐王仁昫撰。故世人亦简称《王韵》。王仁昫(生卒年不详),又作王仁煦,字德温。曾任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县)县尉。书约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此书对隋陆法言《切韵》进行了刊谬补缺,“刊谬者,谓正讹谬;补缺者,谓加字及训”,故名。王仁昫以为“陆法言《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故编撰此书。此书分韵一百九十五;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二韵,去声五十七韵,入声三十二韵。比陆法言《切韵》增加了二韵:上声五十一广韵及去声五十六严韵。全书字数一万八千左右,比《切韵》增多六千左右。每字下均有训解,而且详载异体。每韵一纽第一字下一律先列反切,后列训解和又音以及或体,最后记出一纽的字数,如入声十七昔韵“掷”下“直炙反。投。古作摘。四。”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在书中指明的据统计有十三处,如平声二十一元韵“蕃”下云“草盛。陆以为”蕃屏,失。”此乃刊谬,上声五十一“广”韵字下注“虞俺反。陆无此韵目,失。”此乃补阙。《王韵》还有一引人注目处,即韵目下所注《切韵》与吕静、夏侯咏、阳休之、李概、杜台卿五家韵书分韵之异同,如上声八语韵韵目下注:“吕与麌同;夏侯、阳、李、杜别。今依夏、阳、李、杜。”有人以为这些小注系陆法言所加,是法言根据颜之推、萧该等人共同讨论决定之结果写成,以明《切韵》与五家韵书之异同;但亦有人认为这些小注非出自陆法言之手,而系后人所加,否则难以解释为何前于《王韵》之长孙讷言笺注本《切韵》韵目下无有小注。至今未有定论。《王韵》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为宋人重修《广韵》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刊谬补缺切韵》曾散佚了近千年,本世纪以来陆续发现了三种唐人写本。第一种是残卷,现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011,通称“王一”,此本五卷均残卷不全,但错字较少,近人刘复曾将它影钞编入《敦煌掇琐》一书,故亦称“敦煌本王韵”。第二种也是残卷,过去存于“内府”之中,书后有项元汴(子京)的跋语,故人称“项跋本王韵”,亦通称为“王二”。第三种为完本,也藏于“内府”,书后有宋濂跋语,故一般称之为“宋跋本王韵”,亦通称为“王三”,“王三”虽完整但脱误较多。三种本子内容不尽相同。“王一”“王二”还曾收录在《十韵汇编》一书中,“王三”有彩华书局影印本。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将这三种本子均收进书。

☚ 切韵   一切经音义 ☛

刊谬补缺切韵

五卷。唐王仁昫撰。王仁昫事迹史无专载,据本书序言及唐兰考证,大体可知他是唐中宗时人,一作王仁煦,字德温,曾官朝议郎,行衢州信安县尉。是书大约成于神龙二年(706年)。《刊谬补缺切韵》已散佚一千多年,近几十年才陆续发现三个唐人写本。第一种(简称“王一”),出自敦煌石室,被法国伯希和盗走,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P2011。是本残损较甚,国内仅存显微胶卷,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刘半农所编 《敦煌掇琐》、《十韵汇编》及姜亮夫所编《瀛涯敦煌韵辑》皆辑入该本。第二种(简称“王二”),是故宫所藏项子京跋本,称“内府本”。这是一个杂凑的本子,系统混杂。现有延光室照片本、唐兰手写影印本,《十韵汇编》辑入。第三种(简称“王三”),是1947年发现的全本,是本原藏故宫,有宋濂跋语,现有故宫博物院影印本。《王韵》卷首前有王仁昫序,谓“谨依《切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后有陆法言原《切韵序》。标题下注云:“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是书对《陆韵》谬误有所刊正,如“蕃,草盛。陆以为蕃屏,失”(平声二十一元)。书中标明刊正之处,据唐兰统计,共有十三条。《陆韵》没有义训的字,王氏亦加以补注,如《陆韵》“潸”、“绾”、“板”、“𧹞”等字只有切语,没有义训,《王韵》分别加以训释:“潸,悲涕”、 “绾, 系”、“板, 薄木”、 “𧹞,面赤”。《王韵》尚注意辨析文字形体,如指出“帽,亦作𧛕,本作冒”(效韵)、 “, 或作” (昔韵)、 “掷, 古作摘” (昔韵)。《陆韵》对于本字俗体或体等往往不加分别,《王韵》则加以辨析。此外,《王韵》还增收约六千余字,共收一万八千余字。在分韵方面,《陆韵》“严”韵不立上、去两声韵目,《王韵》则增立上声“广”(案:广,音yan,非廣之简字) 韵和去声 “酽”韵。 事实上, 并不是“广”“酽”所代表的韵母在 《陆韵》里不存在,而是《王韵》 “广” “酽”两韵的字,《陆韵》分别寄存于“琰”韵与“艳”韵之中。《王韵》较《陆韵》多出两韵,全书共分一百九十五韵。增加两韵之外,《王韵》在分韵和韵序方面,与《陆韵》是相同的;反切亦很少改动。《王韵》还有一个特殊贡献,就是在韵目之下,分别注明《陆韵》分韵与五家韵书分韵的异同。这五家是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概(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这些附注,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这几家韵书分韵的梗概,而且可以了解《切韵》与这几家韵书的关系,是很有价值的材料。关于《王韵》字数,“王三”卷四云:“右卷一万二千一十四字。二千三百卅二旧韵(《陆韵》所收韵字)。四千九十七训 (《陆韵》义训)。三十五或 (或体)亦(异体)、二文古(古字)、一文俗(俗体)。一千七十六补旧缺训 (《王韵》所补义训)。一千二百四十六新加韵 (《王韵》补收的韵字)。二千七百六十七训 (《王韵》对补收韵字的训释)。三百九十三亦或,三十五正,卅三通俗,六文本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