禘祫之礼亦称“殷祭”或“大祭”。秦汉时祭祀祖先的盛大典礼。从殷周祭礼发展而来,由禘祭和祫祭组成。禘祭的含义较多,或指吉祭,于被祭者丧期过后举行,《春秋》有“禘于庄公”、“将谛于武公”(见闵公二年、昭公十五年)之说;或指大祭,即帝王推寻始祖所出之帝而以始祖配祭的祭礼;或指宗庙四时,祭之一,在夏季举行,一说在秋季举行。汉代主要指五年一次的禘祭。祫祭,祫即“合”的意思。《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就是集合远近祖先举行大合祭,在汉代三年一次,其马禘祭合称为禘祫之礼。具体做法是,三年丧毕时举行祫祭,次年举行禘祭,此后三年祫,五年禘,禘、祫各自相距五年,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经张纯奏议,正式成为定制。但在实行时禘祫的界限往往混淆不清,故《后汉书·张纯传》李贤注说:“禘祫俱是大祭,名可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