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殊途同归 分道扬镳 镳:马勒口。分路前进时把马勒口向上提,指分路驱马而行,比喻因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 例 革命派是正确的,坚决的,他们从同情变法维新出发,中途分道扬镳,一直走到推翻帝制的终点。(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二)他先是在屋中踱步,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一章) 殊途同归 殊:不同。归:归宿、结果。所走的道路不同,最后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 例 李宗仁又是百感交集,为自己和旧部能殊途同归,感到庆幸。(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八章)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 上一篇:废铜烂铁;无价之宝
- 下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镳: 是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扬镳: 指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原指分路而行。典出《魏书·河间公齐传》。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名为元志。此人恃才傲物,素来轻视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人。有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论官职,他比李彪低,照例,官职低的元志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一向看不起李彪的元志当然不愿这么做,这让李彪很不高兴,就在大街上当众责备了他,如此一来,目中无人惯了的元志更是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愿示弱,最后甚至要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车子的,区区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能对御史中尉不敬、不让路。元志认为自己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这如何能让他像一个普通地方官一样给御史中尉让路呢。魏孝文帝认为二人各有道理,并不能说谁是谁非,只好和事佬般笑着说道:“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两人出了皇宫,马上找来尺子,量路分道,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 现在引用“分道扬镳”,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成〉比喻因思想、志趣的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两人还是分道扬镳了。 【提示】又作“扬镳分路”。 路上再见——分道扬镳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或各干各的。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镳,马勒口。分路而行。 ❶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郭沫若《革命春秋·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 ❷比喻才力匹敌,各有千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弇州,并称其文彩,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也作“分路扬镰”。清·王士禛《古诗笺·凡例》:“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镳。” 分道扬镳(同)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反)志同道合 分道扬镳镳(biāo):马嚼子。勒紧马嚼子,各走各的路。形容人因志趣、观点有差异而走上不同的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当时,河间公齐的儿子拓跋志在洛阳任京兆尹。他博览群书,很有文才,性情清高傲慢。有一次外出时,他没有给御史中尉李彪让路,两个人互不服气,一直吵到孝文帝那里。孝文帝调解说:“洛阳城是我的地盘。你们不必再争吵了。以后你们见了要分道扬镳,谁也不能跟谁抢。”(见《魏书·拓跋志传》) 分道扬镳 婉指因目标或旨趣不同,大家分开走路。“镳”,即马嚼子。“扬镳”,即驱马往前。 字数:42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煮豆燃萁 分衩断带 ☛ 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双方不和,连走路也各走各的。扬镳(biāo):提起马嚼子驱马前进。镳:马嚼子。 ☚ 方枘圆凿 分庭抗礼 ☛ 努力 努力努(努劲;努把劲) 黾(黾敏) 劢 劝 勔 勉(勉力;勉励;勉旃;勉厉;强勉;黾勉) 孟 暋强(强力) 加劲 下力 农力 扶力 进力 戮力 俛力 俛僶 着志 (~学习) 巴结 巴拮 蹩蹩 认真,努力:好好 用劲,努力:下劲 努力,大力:猛力 努力去做:力行(身体~) 尽力而为 努力工作:黾勉从事 努力于职事:劝职 在德行上努力:德懋 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同德 各自朝着自己确定的目标努力:各奔前程 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分道扬镳 分镳而驰 别道扬镳 异轸分驰 扬镳分路 分路扬镳 分轸扬镳 别路扬镳 彼此互不关照,各奔前程:东奔西向 功夫不会白费,努力总有结果:功不唐捐 (尽量使力:努力)
另见:竭力 勤奋 奋发 ︱懈怠 ☚ 努力 努力向上 ☛ 分道扬镳分开道路,驱马前进。比喻目标、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有时也用以比喻双方各有造诣,互不相让。唐代李延寿《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 ‘洛阳,我之丰、沛, 自应分路扬镳, 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go by different roads;go separate ways; part on a journey; part company(with sb)/……从此张、徐之间有了猜忌,两个复辟中心的活动开始~。(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109)…but when Zhang Xun realized that Xu was trying to make himself regent he was furious,and the mon archist movement was split. 分道扬镳fen dao yang biaogo different ways 分道扬镳go separate ways; 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part company;each going his own way;take one’s leave of each other and go one’s different way 两国在意识形态和边界纠纷上~。The two countries fell out over ideological and border disputes. 分道扬镳道(路)fēn dào yánɡ biāo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泛指各按各的志向,各走各的路。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 everyone goes his own way, go by different roads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解义】镳:马嚼子。提起马嚼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典故】北魏时期,京都洛阳一官吏名元志,一天乘车外出,迎面遇上官级比他高的官吏李彪。元志不肯让道,二人发生争执以至破口大骂,后来二人只好到孝文帝那里去评理。文帝听了二人陈述后说:“这样吧!今后你二人分道扬镳,分路而行。” 这二人马上找了个标尺量路画线,从此各走半边。(《魏书·元志传》) 【用法】指双方志趣不同或意见不一而各走各路的,可用此语。 【例句】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那一次争执后,便~了。 【近义】背道而驰 【反义】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分道扬镳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魏孝文帝时迁都到了洛阳。就在迁都洛阳后的日子里,发生过洛阳令元志和御史中尉李彪争路纠纷的趣事。 元志这个人,仗着自己很有才能,因此比较骄傲。他对某些学问不高的贵族大官很瞧不起。 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刚巧碰见李彪的车子从对面过来。那个时候,官员出门很威风,总是前呼后拥,官做得越大,随从的人也越多。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很远就得回避。官职低的官,也必须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假使官职差不多,客气一些的也就互相让路。论官职,元志是应该让李彪的。但因为他瞧不起李彪,故偏偏不让路。李彪见了,很生气,就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气,两人就争吵了起来。 吵着吵着,两人就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而元志这个洛阳令只是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么可以和他相对抗而不肯让路。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怎么可以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而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两人的申诉,不评判他们谁对谁不对,只笑着说:“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道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路不就得了吗!” 镳,是马嚼子;扬镳,是驱马前进的意思。 后来,“分道扬镳”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分路而行,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有时也用来比喻志趣不同、造诣或目的不同,彼此走的不是一条道。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镳:马嚼子。把马嚼子向上提,催马分路前进。指分路而行。多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南朝梁·何逊《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诗:“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例】甲虫们在上面时而追逐着,时而并行着,时而倏地一下~,又忽然有高有低地跑在几层复杂的立交桥的盘道上,沿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螺旋曲线,跑成了一朵光与影发育而成的旋转的五彩莲花。(刘成章《走进纽约》) 〔近〕各奔前程 〔反〕殊途同归 〔注〕“镳”不能写作“镖”。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释义】指分道而行。比喻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前进。 道:?. 镳:?? ??. 扬镳:?? ???. ?? ?? ?? ?? ???????. ?? ? ? ?? ??. 【例句】1.毕业典礼后,同学们就要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 ?? ?, ???? ?? ? ? ?? ??. 2.他们俩小时候是好朋友,长大以后志向不同,只好分道扬镳了。 ??? ??? ??? ?? ????? ??? ?? ?? ?????? ?? ?? ? ?? ?? ?????. 【近义词】各奔东西 各奔前程 【反义词】并驾齐驱 同舟共济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进。 ❶ 指分路而行。《痛史》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各安歇。到了次日,便~。” ❷ 比喻因思想感情、志趣目的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七:“是不是夫妻两个决不能清醒,清醒了就会~呢?” 〔变式〕分路扬镳 分途扬镳 〔近义〕各奔东西 各奔前程 〔反义〕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 ❷ 志同道合 同舟共济 〔辨析〕见“各奔前程”(196页)。 〔连用〕各奔东西 分开前进,各奔前程分道扬镳;分路扬镳格式 会意式。 释义 道:路。镳biāo:马嚼子。扬镳:指驱马前进。分开前进,各走各的路。 出处 《魏书·元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举例 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文明小史》第五五回) 分道扬镳;殊途同归fēn dào yánɡ biāo;shū tú tónɡ ɡuī分道扬镳 镳:马勒口。分路前进时把马勒口向上提,指分路驱马而行,比喻因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 例 革命派是正确的,坚决的,他们从同情变法维新出发,中途分道扬镳,一直走到推翻帝制的终点。(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二)他先是在屋中踱步,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一章) 殊途同归 殊:不同。归:归宿、结果。所走的道路不同,最后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 例 李宗仁又是百感交集,为自己和旧部能殊途同归,感到庆幸。(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八章)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分道扬镳 fen dao yang biao 南辕北辙 nan yuan bei zhe 【背道而驰】 朝着相反的道路奔跑。比喻彼此的目的完全相反。源出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分道扬镳】 形容分路而行。比喻各自向不同的目标前进。 【南辕北辙】 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例﹞ 道学先生是乎从而禁止,虽然很象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老独以为关德和他既然各抱着自己的意见,当然“分道扬镳”好了。(程造之:《地下》) 倘若用我原来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原来的写作道路去写农民革命战争小说,必然是南辕北辙。(姚雪垠:《李自成》)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镳:马嚼子。指分路而行。比喻思想、志趣不同,各干各的事或各奔前程。 〔例〕尽管大家尽力调解他俩的矛盾,但因隔膜太深,他们终于~了。 【辨析】“分道扬镳”与“各奔前程”都可表示“各走各的路”。“分道扬镳”的原义除志向、目的不同外,还可以是兴趣不同、感情不和等。“各奔前程”的原义限于志向、目的不同。“分道扬镳”多用于人,但不限于人,“各奔前程”仅用于人。“各奔前程”没有“分道扬镳”分路而行的本义。另见“劳燕分飞”。 【提示】多作谓语。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 ❶指各人分路而行。 ❷比喻因志趣、目的不同而各奔前程。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解释 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 《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都有理,便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 各奔前程 反义 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分路而行。 ❶ 比喻志趣目的不同,各自向不同的目标前进。 ❷ 指才力相当,各有千秋。 ❸ 指独树一帜,各行其是。镳: 马嚼子。也作“扬镳分路”、“分路扬镳”。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也说“分路扬镳”。分开道路,驱马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十字路口告别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解义】 镳:马嚼子。提起马嚼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典故】 北魏时期,京都洛阳一官吏名元志,一天乘车外出,迎面遇上官级比他高的官吏李彪。元志不肯让道,二人发生争执以至破口大骂,后来二人只好到孝文帝那里去评理。文帝听了二人陈述后说:“这样吧! 今后你二人分道扬镳,分路而行。”这二人马上找了个标尺量路画线,从此各走半边。(《魏书·元志传》) 【用法】 双方志趣不同或意见不一而各走各路的,可用此语。 【例句】 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那一次争执后,便~了。 【近义】 背道而驰、各奔前程 【反义】 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ɡ biāo分道: 不走同一条路。镳: 马嚼子(勒口)两边露在嘴外的部分,环形,用来系缰绳。扬镳: 向上抖动缰绳带动马嚼子,驱马前进。各自向不同的道路驱马出发。指各走各的路。《痛史》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各安歇。到了次日,便~。”比喻因思想感情、志趣目的等不同而分开。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七:“是不是夫妻两个决不能清醒,清醒了就会~呢?” ◆ 也作分路扬镳。 分道扬镳fen dao yang biao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策马前进。原指分路行进。后比喻因志趣不同而各奔前程、各行其是。 【也作】分路扬镳 分道扬镖 【近】各奔前程 各从其志 【反】志同道合 携手共进 【注意】分,不读fen。 分道扬镳 各奔东西fēn dào yáng biāo;gè bēn dōng xī扬镳:指驱马前进。指人离别,分路而行,各奔前程。吕明涛《绿色的留言本》:“初三学年已过去了大半,同窗三载的学友们,很快就要~了。” 分道扬镳 天各一方 fēn dào yáng biāo tiān gè yī fāng
各奔前程 分道扬镳gè bēn qián chéng;fēn dào yáng biāo奔:奔向。扬镳:策马前进。指众人各自走自已的路,追求自己的事业、理想和前途。唐振绪《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之起因及发展》:“以后,这些人虽然~,但总的来说,不外乎去了三个方向:一个是在抗战胜利后,返回祖国大陆工作,一部分人留在美国工作,另一部分人则以后去了台湾。”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分道:分路。扬镳:提起马嚼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走各的路。 【例】彼此依依不舍地拱手作别,从此你东我西,分道扬镳,也许永远不会再见面了。(谢友鄞《幌儿红》) ❍ 既然观点上不能统一,就只好分道扬镳了。(焦祖尧《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 34TJ【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比喻目的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原为“分路扬镳”。形容分路而行。扬镰:指驱马前进。镳:马勒口。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 △ 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 【近义】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反义〗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 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割席分坐;分道扬镳 割席分坐;分道扬镳gē xí fēn zuò;fēn dào yáng biāo【上】古人席地而坐,把坐席割开,表示不愿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喻指朋友断交。 ◆也作“割席断交”“管宁割席”。《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下】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驱马疾行。谓分开道路而行。比喻因思想、目的、志趣不同而分开,各奔前程,各行其是。《魏书·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综】比喻朋友间断绝关系,各奔前程。 【例】陈氏两兄弟本来合开一个厂,但这几年由于经营上的分歧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终于割席分坐,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 ☚ 颠唇簸嘴;惹是生非 抉瑕擿衅;挑牙料唇 ☛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镳:马勒口。扬镳:驱马前进。即各走各的路,分道而行。比喻各自的道路不同,不可同行。也比喻各自的志趣不同,分别向不同的目标奋斗。还比喻双方各占一地,各有造诣,不让一方独步。也作“分路扬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