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出血性疾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e disease临床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叫出血性疾病。可自发性出血,亦可创伤后出血不止;可局部,亦可为全身性。出血性疾病是一大组疾病,其原因亦很复杂,主要有:血管壁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等,继发性见于感染、代谢障碍、血管病变,过敏性紫癜等;血小板异常,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有先天与后天多种原因引起。总之,出血疾病原因复杂,出血部位、多少、时间长短不同,对人危害程度不一,应仔细检查与治疗。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多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其共同特点为出血倾向,其临床特点为皮肤、粘膜或内部组织的自发性出血; 在轻微的损伤或外科手术后出血过多或时间过久; 出血部位常常不止一处。出血的程度轻重不一。某些疾病的出血可以很轻微,仅限于皮肤,临床上无重要意义; 但另一些的出血也可很严重如粘膜或内脏难以控制的出血,以致危及生命。
诊断 出血可能仅是许多内科及其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诊断过程中首先应判别出血的性质,是由于血管、血小板抑或凝血因子病变所引起。然后进一步明确究系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先天性抑或获得性;必须依靠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结果加以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诊断。 病史 完整的病史,包括个人史及家族史,往往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重要线索。对出血的特点如出血开始的年龄,出血的部位、程度,自发的还是有明显原因的,例如:初生或幼年时是否有出血倾向; 脐带脱落时有无出血过多;是皮肤出血还是有肌肉、关节血肿等。家族史中如有类似的出血倾向,则应考虑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如有服药或接触化学物品历史,或同时伴有其它疾病,例如白血病、肝硬化等,则有助于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体格检查 必须作完全、仔细的体格检查并特别注意患者的皮肤和粘膜出血的特点,肝、脾、淋巴结有无肿大,眼底、神经系统、骨胳、关节等有无异常发现。 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后皮肤和粘膜出现紫疱、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深部组织出血少见;损伤后或手术后,伤口即刻发生渗血,压迫止血有效,止血后不易复发,这些常是毛细血管和血小板病变引起的出血的特点。 自发性深部组织(肌肉、关节、内脏)出血或血肿形成为出血的特点:外伤或手术当时出血不明显,或能止住,但数小时后出血,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并反复发作的;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仅有助于确定是否出血性疾病,还能对血管异常,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做出归类的诊断,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以及治疗的预期效果做出初步的评价,一般根据病史及体检对出血的性质和原因有一定了解后,可进一步选择有针对性的一些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筛选试验:筛选试验是指一些较简单的试验,能将出血性疾病的性质作出初步归类。常用的筛选试验有: 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块凝缩时间、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凝血酶时间以及抗凝物质的检查。 出血时间: 主要观察毛细血管收缩能力及血小板质和量的变化。出血时间延长出现于血小板减少、增多或血小板质异常。先天性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时间也可延长。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血管的止血功能和凝血机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血小板在50,000/μl以下,可能会出现自发出血症状。 血块凝缩试验:血液凝固后,血小板收缩素使纤维蛋白收缩,出现血块收缩,析出血清。在血小板质和量异常时,血块收缩不良。但由于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积改变都会影响血块收缩程度,故严重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显著增多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的血块收缩也不良。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毛细血管功能的完整决定于血管壁本身的结构,血管壁周围的结缔组织及血小板的功能。如果血管壁受损或血小板有质和量的异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脆性试验呈阳性。临床上常采用束臂试验以衡量毛细血管脆性,以出血点的数目来反映功能变化。但此试验结果的临床可靠性不大,健康人也可出现少数出血点。 凝血时间: 测定静脉血在试管内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总的活性,凝血过程中内源系统凝血有障碍时凝血时间延长,抗凝物质(例如肝素)增多亦使凝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只有在凝血因子明显降低时才延长,故作为凝血障碍的筛选试验不甚敏感,其价值不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复钙时间: 此即血浆凝固时间。用去钙抗凝血浆重新加入适量钙后测定血浆凝固的时间。该试验用于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各凝血因子的缺陷。复钙时间延长见于因子AHG、PTC、PTA及XII缺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X严重缺乏或抗凝物质增多等情况下。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这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及共同凝血途径的二种简单试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更加灵敏,它能充分激活因子XII或XI,利用组织因子中的脑磷脂部分代替血小板,在Ca2+作用下使血浆凝固,实际上是白陶土脑磷脂的复钙时间。如果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异常时,KPTT试验比凝血时间敏感得多。此法对因子Ⅷ及Ⅸ缺乏的敏感性较因子Ⅺ及Ⅻ高,对共同途径中凝血因子(Ⅹ、Ⅴ、Ⅱ)的敏感性差,对因子Ⅶ及血小板不敏感。此试验广泛用于监测肝素抗凝治疗时的效果,也用以检查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障碍。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血清凝血酶原时间):血液凝固后一定时间,大部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而消耗。通过测定血清中剩余的凝血酶原的活力可以间接估计凝血酶原酶的活力。凝血酶原消耗不佳反映内源性凝血酶原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Ⅷ、Ⅸ、Ⅺ、Ⅻ缺乏及因子Ⅴ严重缺乏; 血小板第3因子(PF2)缺乏以及抗凝血酶原酶物质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PT):此试验采用过量的组织因子再钙化后测定血浆凝固时间,是测定“外源性”凝血系统及共同凝血途径中各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Ⅶ、Ⅴ、Ⅹ、Ⅱ、Ⅰ的活性,或相应的抑制物质增多,对因子Ⅶ、Ⅹ更加敏感。此试验对因子Ⅷ、Ⅸ、Ⅺ、Ⅻ及血小板俱不敏感。此试验广泛用于监测双香豆素抗凝治疗时的效果,也用以检查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障碍。 凝血酶时间(TT):血浆中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是反映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如纤维蛋白原<75mg%或抗凝血酶物质增多时,凝血酶时间延长。 抗凝物质的检查: 正常人血浆可纠正缺乏某种凝血因子的病人的血浆引起的凝血时间延长,但如病人血浆中含有抗凝物质,则不能纠正。可先用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或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交叉试验来初步筛选有无抗凝物质的存在,再进一步做其它试验决定抗凝物质作用在凝血过程哪一个阶段。较为敏感的过筛试验是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交叉试验。 采用上述较为简易的实验室检查,对血管异常、血小板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可初步做出归类诊断(见表3)。 根据临床特点及筛选试验初步将出血性疾病分类后,
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此试验是观察标准剂量的阿斯匹林对出血时间的影响。有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计数正常者可做此试验,提示血管壁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目前一般认为阿斯匹林的乙酰基能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合酶系统,使过氧化物(PGG2、PGH2)及血栓氧丙环A2(TXA2)不能合成,从而阻止血小板的释放功能,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使出血时间延长。此试验曾被认为可诊断血管性血友病的轻症病例,但有人对其诊断价值表示怀疑。正常人及血友病甲、乙患者作此试验时,出血时间亦有轻度延长。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作此试验可能引起危险。 骨髓巨核细胞及周围血片血小板形态检查: 有些出血性疾病的血小板形态学可有改变,如大小、形态、分布及含颗粒的多少。骨髓检查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颗粒亦有变化。例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综合征),血小板大似淋巴细胞者约占50%以上;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异形巨核细胞及异形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组织等异物表面的生理功能,在止血初期占重要位置。有多种测定方法,但重复性都较差。常用的方法是将静脉血流过一段玻璃珠柱,比较血通过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试验反映血小板在异物表面(玻璃)上的粘附能力。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中。 血小板聚集试验: 当血管受损,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表面后,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因此血小板凝聚能力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最后促使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是二磷酸腺苷(ADP)。损伤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本身可释放出ADP。胶原组织、肾上腺素及凝血酶也都能诱发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性减低使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及服用某些药物(例如阿斯匹林)后。 血小板因子3活动度测定: 血小板因子3是一种磷脂,存在于血小板膜及颗粒中,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成分,因此血小板因子3缺乏时可发生凝血障碍。该试验用正常人和病人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及含血小板少的血浆相互配合,以白陶土做活化剂,测定复钙凝固时间,然后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以判断血小板因子3有无缺陷。在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因子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因子3的活动度明显减低。 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 测定血小板的生存时间可用 ![]()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以硫酸钡吸附血浆(内含因子Ⅴ、Ⅷ、Ⅰ、Ⅺ、Ⅻ)、血清(内含因子Ⅸ、Ⅹ、Ⅺ、Ⅻ)、血小板悬液(内含血小板因子3)和Ca2+混合后,观察混合液使基质血浆(包括正常量的因子Ⅱ及Ⅰ)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反映凝血酶原酶的活动度。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缺乏时,都可使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延长,但该试验没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敏感。凝血活酶生成纠正试验有助于鉴别血友病甲、乙、及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只能说明因子Ⅴ、Ⅶ、Ⅹ、Ⅱ、Ⅰ的异常或抗凝物质增多,若已排除了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其它有关因子的异常可通过凝血酶原纠正试验来判断。
防治原则 有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 对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必须重视出血的预防如避免外伤,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必须手术者应充分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输新鲜血液或血浆。 病因治疗: 出血性疾病有病因可查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例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又如解除胆道阻塞能改善维生素K的吸收,促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对症治疗: 根据出血的不同性质,给以不同的止血药物。血管因素所引起的出血,一般采用改善毛细血管脆性药物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如安络血、维生素C等;抗纤溶药物应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情况,亦可用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以保护血凝块的形成,例如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出血应用肝素治疗;肝素类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则用鱼精蛋白治疗。输血或凝血因子制品的补给: 新鲜血浆含有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故仍为当前有效的止血治疗措施,随着凝血因子提纯的进展,各种凝血因子精制品可供采用:例如血友病可用浓缩的抗血友病因子或新鲜冷冻血浆治疗;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可用纤维蛋白浓缩剂治疗。 ☚ 脾机能亢进 正常止血机制 ☛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机体止血机理发生障碍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主要是自发性出血与外伤后出血不易停止。因创伤引起的大血管破裂出血不属于出血性疾病。机体止血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 贫血 营养不良性水肿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