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出口替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出口替代Export—Substitution

“进口替代”的对称。又称 “出口主导”。20世纪60年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一种对外经济战略。通过促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带动国内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出口替代战略的成败与国际经济环境有关。在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市场容量扩大的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依靠本国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曾经用此战略获得巨大成功。而在世界经济增长减慢,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出口替代的困难增大,并有陷入债务危机的危险。

出口替代

出口替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和工业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具体含义是,一国通过采取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促进进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国生产资源,大力发展本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逐步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并以增加出口为动力来带动工业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采取这种战略,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可以加速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中能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它也使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大,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和影响,难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易战略正逐步由进口替代向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在一些外向型经济成份比重较大的地区、行业正逐渐向出口替代战略过渡。

☚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
出口替代

出口替代Export Substitution

是指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来代替传统的原料性产品的出口,以此推动本国的工业化。由于出口替代战略强调扩大工业品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也称为“出口导向” 或“出口主导”。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加工工业,以生产一般消费品为主。其生产方法比较简单,技术较易掌握,投入要素较易获得,且国际市场需求较大,需求弹性也较大,起步较易。第二阶段是当第一阶段出口商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生产与外贸条件已变得不利时,就转向发展以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等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工业。
出口替代战略一般与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与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相比,其保护的范围要小一些,保护措施要宽松一些,但也并非没有保护的 “自由贸易”政策。它不是简单地放宽或废除进口替代所采取的诸如关税、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限制措施,而是把放宽这些限制与各种出口鼓励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出口替代政策的开放度比起进口替代要大,严格地说,只有出口替代型经济才是外向型经济,而进口替代只是走向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阶段。
从理论上讲,出口替代战略对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长处: 第一,由于国内企业要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刺激了整个工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为了打入国际市场,企业必须按国际市场要求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会给本国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同时,相对放松的进口限制,使国内的进口竞争产业也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经济的开放所带来的竞争刺激是出口替代战略最大的优点。第二,出口替代战略由于开放程度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深、范围广,所以对国际市场的信息掌握比较准确、及时,这有利于一国抓住发展机遇。现代科学技术扩散较快、通讯交通发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日益便捷,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国都在寻找最能发挥本国优势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的优势加之相应的优惠政策,就可能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引进外资,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的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由此带动本国的工业化。第三,出口替代战略能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一点对于那些发展中小国来说尤其重要; 第四,在第一阶段,出口替代部门较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因此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动力,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而且由于出口的增加,带来外汇状况的改善,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能力增强,根据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可以使以工业品表示的实际工资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从而有利于工业部门利润的增长和积累的增加,提高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运用出口替代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的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韩国和台湾等利用出口替代战略,依靠工业化和制成品的出口,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得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外贸发展快且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从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并于90年代步入发达经济体系的行列。其中,韩国已于90年代初加入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新加坡和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出口替代战略在实施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 第一,由于一方面受到资源、技术、资金、人力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众多高效工业的竞争,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的建立非常困难,或建成以后难以产生应有的效率。第二,由于出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就加深了这些国家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而发达国家又经常采取价格补贴、高关税壁垒等措施对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高水平保护,使得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阻碍。而且出口比重过高,还会使国内经济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甚至受到外国的牵制,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第三,出口替代还会加剧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对出口产业实施众多的优惠政策,不可避免地使其他产业受到排挤,从而出现出口替代部门发展较快,面向国内的中小型工业和农业部门发展迟缓的局面,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第四,有些国家的出口部门是外国资本推动的结果,其扩张并没有调动实现现代化的其他因素,而是形成了一些出口飞地。它们给国内提供的只是飞地内工人的较高工资,利润多落入外国投资者手中,且被汇回国内。但是,总的说来,出口替代战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已经为事实所验证。

☚ 最惠国待遇   南南合作 ☛
出口替代

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的对称。或称“出口导向”。通过促进消费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或者发展本国的资源加工业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成品出口,以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推动国内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和方式。实行这一战略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增强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一般要实行本国货币贬值,减少或免征出口税、出口补贴,建立出口加工区等政策。很显然,这是一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能使经济发展摆脱国内市场的制约,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充分的就业,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其弊端是可能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带来外债负担等。

☚ 多边贸易   反向贸易 ☛
出口替代

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的对称。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促进进本国面向出口的工业发展的一种策略。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外向型工业的一种战略模式。出口替代的目的在于促进出口产品的发展和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替代要采取相应的进出口限制和鼓励措施。在进口方面,通常采取提高关税和限制进口等措施,侧重保护和扶植出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 在出口方面,加强各种鼓励出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出口加工区,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出口替代战略的缺点是出口国对国外市场和外资的依赖性大,在垄断资本控制的世界市场条件下极易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和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使出口国的产品出口出现重重困难。

☚ 进口替代   国内配套能力 ☛
000052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