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凌鸿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凌鸿勋1894—1981

原籍江苏常熟,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
中国铁路专家。曾任南洋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交通部常务次长。为中国出席第十四届国际铁路协会会议首席代表,大会副会长。1950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等职。著有《中国铁路志》、《詹天佑先生年谱》、《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合著)、《铁路大意》、《抗战八年交通大事记》、《台湾工业概况》等。
字:竹铭

凌鸿勋

凌鸿勋自订年谱凌鸿勋(台湾)中国交通建设学会1973年版337
七十自述
十六年筑路生涯
凌鸿勋
凌鸿勋
(台湾)三民书局1968年版220页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10月版
139页
凌鸿勋先生访问纪录沈云龙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名人录——凌鸿勋 国闻周报1925年2卷34期
半生销尽轮蹄铁
交大求学的回忆(上、下)
工程界先辈凌鸿勋
我所认识的凌竹铭先生
凌鸿勋先生治学治事概述
工学先进凌鸿勋先生
修路者的血汗与泪
交通大学十年忆旧(1—3)
凌竹铭
凌鸿勋
叶天行
王开庆
陈悦韶
王开节
凌鸿勋
凌鸿勋
*自由谈1951年2卷6期
*畅流1952年5卷4—5期
*中国一周1955年284期
*教育与文化1956年11卷12期
*教育与文化1956年11卷12期
*中国一周1957年358期
*传记文学1962年1卷2期
*传记文学1962年1卷3—5期,*学府纪
闻·国立交通大学第106页,*革命人物
志第23集第45页
家乘两则
十六年筑路生涯
七十自述(1—10)
凌鸿勋
凌鸿勋
凌竹铭
*传记文学1962年1卷7期
*传记文学1963年2卷4期—3卷4期
*自由谈1963年14卷4期—1964年15
卷6期
滥竽十年凌鸿勋*中国一周1963年678期
凌鸿勋年谱外纪凌鸿勋遗著*传记文学1981年39卷3期—1982年40
卷3期
追怀凌鸿勋先生陈树曦*中外杂志1982年32卷1期,*革命人物
志第23集第70页
铁路巨人凌鸿勋陈广沅*中外杂志1982年32卷1期,*革命人物
志第23集第72页
怀念体国经野的铁路专家凌鸿勋先生高宗鲁*传记文学1982年40卷2期

追忆凌鸿勋先生的几个片断
凌鸿勋其人其事
凌鸿勋
詹绍启
关国煊
娄献阁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2期
*传记文学1985年46卷2期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第
124页
凌鸿勋
凌鸿勋(1894—1981)
凌鸿勋
凌鸿勋
傅润华
谢寿官
徐 盈
凌崇秀
中国当代名人传第15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第329页
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第10页
*革命人物志第23集第41页

凌鸿勋(1894—1981)

近现代番禺(今广东广州)人,祖籍常熟(今属江苏)。字竹铭。1915 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科本科第一名毕业。在校时发起组织南洋学会,任《南洋学报》总编辑。毕业后交通部派赴美国桥梁公司实习,业余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7 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次年回国,任京奉铁路唐山段工务员。1919 年任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科员、技士,兼铁路技术委员会委员、审订铁路法规会会员。次年借调母校,任代理土木科主任、代理校长。1921 年任交通大学筹备处董事、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副主任,回任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师,兼黄河新桥设计审查会工程师。次年署交通部技正兼考工科副科长、铁路路线审查会委员。1923 年任南洋大学机械科教授,次年任校长,当选中国工程学会副会长。1925 年兼交通部商船学校筹备处主任及葬事筹备处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评判顾问,编著出版《市政工程学》《铁路工程学》。次年兼任南洋、复旦、光华大学合组的江南大学体育协会会长,中国工程学会工程教育研究会委员长,与中国工程学会合作创建工业研究所,为国内大学首创。1927 年辞校长职,当选中华职教社候补评议员。次年出任广西梧州市政府工务局局长,广西大学筹委会委员、筹备主任。1929 年任铁道部技正、顾问,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兼铁道部工程科科长。次年派赴欧美考察铁路工程。1931 年任陇海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兼潼西段工程局局长,次年任粤汉路株韶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1933 年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董事。1935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会首届评议员,任粤汉路整理委员会工务组主任,兼京湘路湘赣段工程局局长。次年任粤汉路整理委员会常委兼湘鄂路管理局局长,改任粤汉铁路管理局首任局长,提前实现全线通车。1937 年抗战爆发后,历兼湘桂铁路南郑段工程处处长、桂南段工程局局长。1940 年任天成铁路工程局局长,次年兼西北公路管理处处长,改工务局局长,授中将军衔,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42 年国民党政府派为高等考试初试典试委员,次年兼任宝天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三青团中央团部首届评议员。1945 年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兼任中国长春铁路拟订章程委员等,当选国际铁道会议大会副主席。次年兼“国大代表”、全国铁路协会理事等。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次年初任交通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辞职赴香港,被教育部聘为特约编纂。1950 年任台湾大学教授,后历任“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行政院”设计委员。筹创新竹交通大学颇力,被授予名誉理科博士。合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译有《科学与战争》等。编纂《中国铁路志》《抗战八年交通大事记》《詹天佑先生年谱》等。著有《桥梁》《工厂设计》《中国铁路概况》《七十自述》等。

凌鸿勋

091 凌鸿勋1894—1981

铁路、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字竹铭,1894年4月15日生于广州,1981年8月15日逝世于台北。1915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同年赴美,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8年归国。20年代连任代教授、教授、代理校长、校长等职,20年代末至40年代连任铁道部和交通部技正,陇海铁路等总工程师、局长、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1948年3月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末辞去公职去香港从事著译。50年代初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后连任台湾石油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休后担任顾问。凌鸿勋一生从事土木工程,主要是铁路工程的教学和修筑铁路。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各地指挥抢修铁路、公路、开辟国际通道,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凌鸿勋早年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后与国内“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多次被选为副会长、会长。1970年10月被选为台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主要著作有:《铁路工程学》、《桥梁学》、《中国铁路概论》、《中国铁路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主编的 《现代工程》。

☚ 卢作孚   孙发端 ☛
凌鸿勋

凌鸿勋1894~1981Ling Hongxun

中国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字竹铭。生于广州市,卒于台北市。1910年考取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预科的粤省官费生,1915年毕业于土木科。同年由交通部派往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8年回国,先后在京奉、京汉铁路及交通部任职,并曾回母校代课。1924年任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校长,首创在国内大学附设研究所的范例。1925年任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主持修建了灵宝至西安段新线,成功地使铁路从潼关城下开挖隧道通过险关。1932年任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该路段全长456km,因地形险峻、工程艰巨,英国人策划了十多年,迄未修通。凌接任后,昼夜操持,亲临现场踏勘,终于定出一条比英国人少建50多座隧道和越岭垭口低18.30m的线路,使这条继京张线之后全部由中国工程人员自行设计施工的重要干线,提前一年三个月(原定四年)修通,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赞扬。为此,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他首次创设的金质奖章。1938~1939年,为配合抗战需要,先后主持湘桂铁路的南镇、柳南、桂柳各段新线工程。1940年负责天成铁路的勘测和兼管陕、甘、宁、青四省的公路修建和养护管理。1942年1月,担任宝鸡至天水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隧道最多(总长度占全线1/7)的铁路。1945年2月任交通部常务次长。1950年任台湾大学教授。1951年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先后连任达20年。生平著作甚丰,从早期的教科书到中国铁路历史,以及单篇工程论文。尤以《中国铁路志》因资料翔实,图文并茂,1956年获台湾当局的奖章及奖金。

☚ 詹天佑   茅以升 ☛

凌鸿勋1894—1981

号竹铭。广东番禺人。191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土木科。后赴美国实习,并参与组织“中国工程学会”。1918年加入“美国土木工程师会”。同年回国,历任交通部路政司技士、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师等。先后在交通部邮电、铁路管理学校和南洋大学任教。1924年任南洋大学校长。1927年后历任广西梧州工务局长、陇海铁路工程局长、陇海铁路潼西段及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粤汉铁路管理局长、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天成及保天铁路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西北公路工务局局长、交通部常务次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川黔铁路公司总经理、国民党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交通部政务次长等职。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10月去台湾。先后任台湾国民党当局台湾电力公司顾问、董事、“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51年后历任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长等职。1981年8月15日在台北病逝。著有《中国铁路志》、《七十自述》、《凌鸿勋自订年谱》等。

凌鸿勋

凌鸿勋

字竹铭,原籍江苏常熟,1894年生于广州。1915年毕业于上海高等实业学校 (交通大学前身) 土木工程科。毕业后被派往美国桥梁公司实习三年。回国后历任京奉铁路及京汉铁路工务员、工程师,交通部技士、技正,考工科副科长,南洋大学教授及校长,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粤汉铁路工程局长兼工程师、管理局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主持修筑湘桂铁路,后调任天 (水)成 (都)铁路和宝 (鸡) 天 (水)铁路工程局长兼西北公路管理处处长。1945年1月任交通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办修复各路及接近中长铁路工作,并任交通部政务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土木系教授,并被聘为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随即又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休。1981年在台北病逝。著有 《中国铁路志》《詹天佑先生年谱》《抗战交通大事记》 等。

☚ 凌钺   凌璋 ☛
000049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