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凉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凉帽〈隐〉清末以来海产业指鳖裙。系就其形状与凉帽帽沿相似而为隐喻。 凉帽liáng mào原指官吏夏秋间所戴的一种缨帽。后指夏天戴的遮挡阳光的帽子。1784年10月18日《湖广总督特成额奏呈湖北襄阳盘获西洋人物件清单》:“西洋人随带箱四口内贮: 戥子一把,凉帽一顶,白布汗褂一件,哆啰麻袍一件,哆啰麻大衫一件,蓝夏布大衫一件,青布靴一双,洋刀一包共七把,洋剪一把,磨刀石一块。”1900年林乐知、任廷旭译《俄国政俗通考》卷之下:“吉利亚人,为游牧人,散居于黑龙江之下游……夏时头戴凉帽,以树皮为之,并用五色木片,编成各种式样,以为帽饰。”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緯帽 > 凉帽 凉帽 liángmào 即緯帽。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涼帽 涼帽 liángmào 暑日所戴借以透涼之帽。元代以前已見,清代始有定制。元·薩都剌《上京即事》詩:“昨夜内家清暑宴,御羅涼帽插珠花。”元·俞琰《席上腐談》:“近時涼緇巾以竹絲爲骨,如涼帽之狀,而覆以皂紗,易脱易戴,夏月最便。”清制,官吏每歲立夏日前换戴涼帽。四品以上用片金裏,五品以下用紅緞裏。《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九年議準,涼帽、暖帽上圓月。”清·昭槤《嘯亭續録·帽頭氊》:“惟老翁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令帽頭狀,初不以爲燕服也。”參閲清·顧張思《土風録·涼帽》。 凉帽liáng mào旧时海味业谓鳖裙。《切口·海味业》:“凉帽: 鳖裙也。” 凉帽liángmào夏季戴之以蔽暑的帽子,有多种材质、形式,名目也很多。元萨天锡《上京即事》诗:“昨夜内家清暑宴,御罗凉帽插珠花。”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五:“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侍,风吹堕石上,击碎御赐玉顶。”《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五回:“待不多时,虎哥来拜,戴着郎素凉帽,软屯绢道袍,镶鞋净袜,一个极俊的小伙。”《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一个老者,但见他穿一领黄不黄、红不红的葛布深衣;戴一顶青不青、皂不皂的篾丝凉帽。”清昭梿《啸亭续录·帽头毡帽》:“惟老翁夏日畏早凉,用青缎缝纫衬凉帽下,如今帽头状,初不以为燕服也。” 凉帽(《皇清礼器图示》) 凉帽清代满族男子夏季礼帽。立夏前戴之。无檐、形如覆釜,作 “△”形,俗称“喇叭式”。初尚扁而大,后尚高而小。分白罗胎(藤丝)、万丝胎 (竹丝) 两种,外裱以绫罗,初热用白或湖色罗,极热用黄色纱。白罗胎者,穿单、纱袍褂时戴用; 万丝胎者,仅于穿亮纱、葛纱袍时戴之。帽顶缀红缨,品官装顶珠。五品以下官员用红里,青蓝倭缎缘边,无官者用别色。有丧3年者戴羽缨(一作 “雨缨”) 帽,形式同上,藤为质,上缀黑缨,惟无缘。丧期品官不得用顶戴。行装之凉帽,亦藤为之,缨以红色犛牛毛,其最佳者曰“铁杆缨”。 凉帽 凉帽见“礼帽”。 凉帽 ☚ 暖帽 大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