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Kuàng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水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引 《姓苑》 云: “庐江有此姓。” ❷ 《姓氏考略》注引 《三国志·蜀志》 云: “蜀况长宁之后。” ❸又云:“明有况钟,本黄姓所改,别为一族。” 元代有况逵,庐江人,泰定末光泽令; 明代有况真,高安人,刑部主事; 又有况惟垣,嘉靖进士。 况kuàng❶状况,情况。杜荀鹤《赠秋浦张明府》:他日亲知问官况,但教吟取杜家诗。 ❷悦如,仿佛。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想君书罢时,南望劳所思;况我江上立,吟君怀我诗。 ❸正,适。副词。赵嘏《别麻氏》:分离况值花时节,从此东风不似春。 ❹又,甚。副词。白居易《重题西明寺牡丹》: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过。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韦应物《答崔都水》: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 ❺但是,而。连词。白居易《初授拾遗》: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❻况且,何况。连词。陆龟蒙《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新竹》:昔者尚借宅,况来处宾庭。 况kuànɡ❶正也;适也。与况且之本义异。韦应物《奉同郎中韦使君郡斋雨中宴集》诗:“好鸟依嘉树,飞雨洒高城。~与数君子,列坐分两楹。”况与,犹云正与或适与也。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绛唇朱袖两寂寞,~有弟子传芬芳。”他本杜集,况一作晚;麻沙本及玉钩本杜集均作况有。况有,犹云正有或适有也。储光羲《霁后贻马十二巽》诗:“高天风雨散,清气在园林。~我夜初静,当轩鸣绿琴。”况我,犹云我正于此,或我适于此也。唐彦谦《蒲泽荷亭》诗:“思乡怀古多伤别,~此哀吟意不胜。”况此,犹云正是也。《醉翁琴趣》欧阳修《蝶恋花》词:“衣带渐宽都不悔,~伊销得人憔悴。”况伊,犹云正为伊也。《花草粹编》五聂胜琼《鹧鸪天》词:“寻好梦,梦难成,~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芭蕉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意言正无人知我此时情也。黄庭坚《惜馀欢》词:“歌阑旋烧绛蜡,~漏转铜壶,烟断香鸭。”言正是漏转烟断时也。又见“况乃”“况是”。
❷恍也。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诗:“想君书罢时,南望劳所思;~我江上立,吟君怀我诗。”言恍如我江上立而吟君诗也。又见“况复”“况乃”。
❸副词,相当于“岂”或现代表反问的“哪”,不表递进关系。王昌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昔为庐峰意,~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意谓在庐山修行之意志岂与远公有殊。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除恶务本根,~敢遗萌芽?”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诗:“略无人问字,~有客投辖?”意谓岂有宾客过访留宿。晁无咎《视田五首赠八弟无[[!NB056]]》诗:“我庄当水穷,乃比石田瘦,尚无东陵瓜,~有南山豆?”陈师道《寄晁无[[!NB056]]》诗:“今日已知他日恨,抢榆~得及飞腾?”杨万里《道旁店》诗:“路傍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有茶?道是渠侬不好事,青瓷瓶插紫薇花。”范成大《次韵陈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砚》诗:“枭卢一掷不须呼,~敢定价论车渠?只烦将到妆台下,试比何如京兆画。”陆游《鹊桥仙》词:“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肯到红尘深处?”用法并同。又散文中亦有例。《夷坚志·乙志》卷一○《闽清异境》:“一僧独奋曰:‘出家儿视死为等闲,~怖惧乎?我将独往!”’《古今小说》卷一七《单符郎全州佳偶》:“李英道:‘我在风尘中每自退姊一步,况今云泥迥隔,又有嫡庶之异。即使朝夕奉侍阿姊,比于侍婢,亦所甘心,~敢与阿姊比肩耶?”’此例中前一“况”字为一般的递进用法,后一“况”字则与“岂”同。并可证。 按“况”与“更”通,均可表递进,有“愈益、更加”义。《国语·晋语一》:“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韦昭注:“况,益也。言以众故杀君,众益以为厚。”“更”又有“岂”义。
❹可与“又”同义,表示两种情况相继或同时存在。张子容《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诗:“新丰酒旧美,~是菊花朝。”裴迪《辋川集二十首·辛夷坞》诗:“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孟浩然《早发渔浦潭》诗:“舟行自无闷,~值晴景豁。”均犹言“又是”“又有”“又值”。杨万里《午憩》二首之一诗:“嫩绿桐阴夹道遮,烂红野果压枝斜。日烘细草香无价,~有三枝两朵花。”又《寄马会叔》诗:“影转郎官宿,春随刺史天。相从忽相别,同舍~同年。”又《野菊》诗:“未与骚人当糗粮,~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白君瑞《念奴娇》词:“闻与俊逸嬉游,笙歌丛里,眷恋中华国。~是韶阳将近也,应办青骢金勒。”用法并同。又《敦煌变文集·八相变》:“兜名少欲,率是知足,此是欲界第四天也。~说欲界,有其六天……”亦足参证。 况 况❶正,适。储光羲《霁后贻马十二巽》:“高天风雨散,清气在园林。况我夜初静,当轩鸣绿琴。”况我犹云我正于此。 ❷恍,恍如。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况乃犹云恍然。 ☚ 听沉 即 ☛ 况 况❶情况。秦观《踏莎行》(冰解芳塘):“淡柳桥边,疏梅溪上。无人会得春来况。” ❷何况。王安礼《潇湘忆故人慢》(薰风微动):“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 ☚ 闵子里 冶叶倡条 ☛ 况 况kuàng(1)何况。张先《南歌子》:“蝉抱高高柳,莲开浅浅波。倚风疏叶下庭柯,况是不寒不暖正清和。”(1—67)张昪《满江红》:“无利无名,无荣无辱,无烦无恼。夜灯前,独歌独酌,独吟独笑。况值群山初雪满,又兼明月交好。”(1—111) (2)恍如。欧阳修《锦香囊》:“一寸相思无着处,甚夜长难度。灯花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下片)真个此心终难负,况少年情绪。”(1—152)晁补之《忆少年·别历下》:“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1—568) (3)况味。参阅“况味”。秦观《念奴娇》:“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使有许多离况。”(1—482)陈允平《玉楼春》:“春风织就闷情怀,夜月砌成愁况未?”(5—3120) ☚ 狂踪怪迹 况复 ☛ 况 况kuàng❶益,增加。《小雅·常棣》三章:“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况,兹;永,长也。”郑《笺》:“每,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说文》:“兹,草木多益也。”段玉裁注:“兹,今通用滋。滋,《字说》云:益也。”《小雅·出车》二章:“忧心悄悄,仆夫况瘁。”郑《笺》:“况,兹也。御夫则兹益憔悴,忧其马之政。” ❷情况,状况。参见〔乱况〕 条。 ☚ 灼灼 "> ☛ 况读音k·uang(ˋ),为u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许访切,去,漾韵。 ❶何况;况且。 ❷十分;更加。如:众况厚之。 ❸情况;情形。 ❹姓。明有况钟。 上一条: 兄 下一条: 況 况況ㄎㄨㄤˋkuàng二2879①名兄。吴语。江苏宜兴。王应奎《柳南随笔》:「宜兴人呼兄为~。」浙江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古字~作兄。」◇ 《广雅》:「兄,~于父。今江南北犹呼兄为~。」②象声击钟声。兰银官话。甘肃武威。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言》:「今谓击钟声曰『~的一下』。《吕氏春秋・自知》:『以椎毁之,钟~然有音。』」③副很。北京官话。北京。章炳麟《新方言・释词》:「《释文》:『兄音~,是兄有兹长增益之义…每下愈~,愈~犹愈甚也。今直隶语终言甚,则曰~。如甚热,曰「热的~」;甚苦,曰「苦的~」。~,读如荒,通语则谓之很。』」   况*況kuàng❶情形 △ 状~|概~。 ❷比拟;比方 △ 自~∣比~。 ❸姓。 况況❶情形:~味︱情~︱状~︱实~︱境~︱景~︱概~︱盛~︱近~︱现~︱战~︱病~︱每~愈下。 ❷比方:比~︱以古~今。 ❸表示更进一层:~且︱何~。 况kuàng❶ 情形,状态:近况│情况│盛况。 ❷ 比方,比拟:以古况今。 ❸ 表示更近一层:况且│何况。 ❹ 姓。 况kuàng何况,况且。《周易·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左传·隐公元年》:“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离骚》:“又况揭车与江离。” 况kuang况且 况味 比况 病况 惨况 车况 概况 何况 近况景况 境况 窘况 苦况 路况 情况 盛况 实况 现况 战况 状况 跑情况 每况愈下 以古况今 真情实况 况kuàng连词。表示意思进层。况且;何况: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九·202)他们既唱了会子戏,白放了他们也是应该的;~丫头们也太多,若说不够使,再挑上几个来也是一样。(七八·1927) 况kuàng旧时北京古书店通学斋货价暗码,谓数目六。参“由、来、仁、里、美、况、接、圣、诸、荣”条。 况kuàng〖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27)。《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您宠爱的弟弟呢!《外戚世家序》: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 ——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低下的人呢! 《待漏院记》: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卿大夫尚且如此,何况宰相呢? 况況kuàng❶ 比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以往~今,甚可悲伤。”孟郊《宇文秀才斋中海柳咏》:“饮柏~仙味,咏兰拟古词。” ❷ 推及,推测。《论衡·案书》:“以一~百,而墨家为法,皆若此类也。”《抱朴子·塞难》:“以远~近,以此推彼。” ❸ 情况。杜荀鹤《赠秋浦张明府》:“他日亲知问官~,但教吟取杜家诗。” ❹ 副词。更加。《诗经·小雅·出车》:“忧心悄悄,仆夫~瘁。”(悄悄:忧愁不安的样子。)《国语·晋语一》:“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厚之。” ❺ 连词。表递进关系。何况,况且。《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君之宠弟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大国乎?” ❻ 通“贶”。❶ 赐给。《国语·鲁语下》:“君以诸侯之故,~使臣以大礼。” ❷ 敬辞。光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足下不远千里,来~齐国。” 况 况情况。此指经济情况。徐琪《与沈能虎》:“再弟~窘极,前承厚贶,合家叨福。” ☚ 三、家境 比况 ☛ 况*△況kuangBFF6 ❶情形:情~/状~/路~。 ❷比;比拟:比~/以古~今。 ❸况且:何~。 ❹姓。 更加 更加更(更自;更其;更为) 加 愈(愈加;~为;愈发;愈益) 益(益发;益复;日益) 越(越越;越加;越发;越法) 逾(逾加) 尤(尤其;尤为;尤甚) 有(暴行~作) 还(~更冷;比它~好) 兹 滋 剩 倍(倍加;~思亲)弥(弥至;弥益;~足珍贵) 一发 特别 格外 表示更进一步:且(并且;方且) 况(况且;况乎;况于;况复)又 再(~说;~好不过) 乃(~至;何乃) 尚(尚且) 并(并且) 而(而且;进而;反而) 还 矧 连(~理都不理) 甚(甚而;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甚或至于;日~一日) 不独 不徒 不但 非特 非独 非徒 何止 岂但 奚啻 奚翅 同时 不单不只 不光 不特 不仅 非但反倒 表示进一层:而且 表示递进:况 且(并~) 而 抑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步:何况 而况岂况 在原基础上更进一步:竿头进步 表示进一步行动:从而 进而 因而 (表示程度加深或减少:更加) ☚ 逐渐 柔和 ☛
水情 水情水不流:洿 水满:沵 水满的样子:潋滟 溢溢 水尽:澈 水寒:况 水不清:浑(浑浊) 涹 浊扰 混浊 水流变得混浊:浊流 水不干净:水脏 水清的样子:淏 潾(潾潾) 泯泯 汀滢 清亮的样子:清灵灵 清深的样子:潇 水洒落的样子:滞沛 小水的样子:濎 (濎濴) 水平静的样子:湉湉 澶湉 渟渟 水清静的样子:漃漻
另见:泛滥 水流 水势 水盛 ☚ 水情 积水1 ☛
情态 情态情(情形;情状) 况 意性 物的情状:物情 事物流露的情态:意(春~;寒~) 不同的情态:异状(四时~) 万事万物变化的不同情状:变态 (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情态) ☚ 样子 姿态1 ☛
比喻 比喻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把某物比作:譬之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借喻 借事物打比方:托物陈喻 不直接点明的比喻:隐喻 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喻说明某事物:明喻 解说比喻:解譬 引证比喻:征喻 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的比喻:远引曲喻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设象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拟于不伦儗非其伦 运用比喻手法时,喻体取自文中的特定情境:就近取譬 广泛地运用比喻:博喻 确切的比喻:确喻 比喻不当:拟非其伦 拟于不伦 拟不于伦 比拟不伦 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刻画无盐 刻画唐突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无可比拟 无可比象 (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比喻)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 比喻、假设 讽喻 ☛ 况況kuàng许访切,去漾。 ❶比拟,比较。《盐铁论·忧边》:“欲以闾里之治,而~国之大事。” ❷通“贶”。赐与;光宠。《国语·鲁语》:“君以诸侯之故,~使臣以大礼。” ❸情况;景况。见“官况”。 ❹滋益,更加。《诗·小雅·出车》:“忧心悄悄,仆夫~瘁。” ❺何况,况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国相乎?” 况況kuàng❶情形。如:情况,状况,近况。 ❷比方。如:以古况今。 ❸况且。连词,表示进一层,有“再说”的意思。如:吸烟对身体有害,况且你又有病,戒了吧。 ❹姓。 况 况kuang连词,用于递进复句的后一分句前,表示逼进,相当于“何况”。“而况”“而况于”“况乎”等义略同。如:❶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隐公元年》“况”句:滋生蔓延的野草尚且除不尽,何况是你宠爱的弟弟呢?) ❷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况”句: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人呢?) ❸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公孙丑下》“况”句:管仲尚且不能随便召唤,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❹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商君书·赏刑》“况”句:亲兄弟有过错都不能免刑,何况关系很远的人呢?) ❺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二十三章》“况”句: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❻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孟子·万章下》“况”句:用召唤大夫的标帜去召唤狩场管理人,狩场管理人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的标帜召唤平民,平民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人的态度来召唤贤人呢?) ☚ 酷 来 ☛ 况[況]kuànɡⅠ ❶ (情形) condition; situation: 近 ~ 如何? How have you been recently? ❷ (姓氏) a surname: ~ 钟 Kuang Zhong Ⅱ (比方) compare: 以古 ~ 今 draw parallels from history Ⅲ [书] (况且; 何况) moreover; besides ◆况且 moreover; besides;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况味 [书] circumstances and sentiment 况kuàng ❷ 每况愈下|盛况空前
❹ 每下愈况
况 甲骨文; 金文; 篆kuàng[氵(水,意符)+兄(聲符)→况(《説文》:“况,寒水也。從水,兄聲。”况,本指水名,借指水情。况,通“貺”,推測〈况且〉。“每下愈况”,本指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理,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况。後來演變爲“每况愈下”,意思就變成了情况越來越糟。)] 《詩經·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歎。”(每每有些好友,相贈只有長歎。) 况況; kuàng(7画)
【提示】左边是冫,起笔是侧点,旧字形是横。 *况〔況〕kuàng7画 冫部 (1) 情形;状况:实~|近~|概~。 (2) 〈书〉 比方;比较:自~|以古~今。 (3) 〈书〉 况且;何况:成人尚不能为,~幼童乎? 况況kuàng甲骨文以来的形声字,作況。从氵(水),兄声。兄古音如皇。況本读晃(huàng),现代才读框(kuàng)。古代用于沧況,寒冷状。中古以来隶楷常从两点,作况。现以为规范字。见《异体字表》。古代常假借用作虚词,用作连词,表示更进一层。如:成人尚不能为,况幼童乎?组词现代例如:况且。又作比、譬义。如:以古况今。中古以来也指情形。如:近况。组词如:情况。 况況★异◎常★常◎异
kuànɡ況,形声,从水,兄声,本义为寒冷的水,假借为比拟,由此引申为情形,又假借为副词(表示程度加深)、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等。俗字作“况”,意符改为冫(冰)。《异体字表》以“況”为异体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