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冰川地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bingchuan dimao指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侵蚀地貌有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峡湾、羊背石、冰蚀湖等;堆积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蛇形丘以及由冰水堆积而成的外冲平原等。 ☚ 冰川作用 冰蚀地貌 ☛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Bingchuan dimao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主要是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其中侵蚀地貌包括: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峡湾、羊背石、冰蚀湖等。堆积地貌包括: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蛇形丘以及由冰水堆积而形成的外冲平原等。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槽谷,在冰川槽谷内或大陆冰川底部发育羊背石、冰蚀湖和峡湾等地貌类型。 图1 冰期前后的地形演变 a:冰期前地形(圆浑山脊与V形峡谷)b:冰川作用时期 c:冰后期 图2 冰碛地貌示意图 当冰川消退时,原来冰川搬运的冰碛物堆积在冰床上,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冰碛形态。 ❶冰碛丘陵:冰川消退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积到冰川谷底,和原来的底碛一起合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或因冰碛物分布的差异,形成波状起伏的小丘,称为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大陆冰川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如北美的冰碛丘陵高达400米。山岳冰川形成的冰碛丘陵则小得多,一般只有几米到几十米的高度。 ❷侧碛堤:冰川消退后,由原来的侧碛和表碛共同堆积而成,分布在冰川槽谷两侧,呈长堤状,故称侧碛堤,向下游延伸常与终碛堤相连。 ❸终碛堤:当冰川末端长期停留在某一位置时,它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堤。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约30—50米,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山岳冰川的终碛堤高达数百米,长度较小。终碛堤常有许多条,是冰川后退过程中停顿阶段的产物,一般最外一条叫终碛堤(或叫推挤终碛堤),其余的多为冰退终碛堤(也称冰退碛堤)。 ❹鼓丘:在接近冰川末端,由于搬运能力减弱,底碛受出露基岩的阻挡,堆积成的一种丘陵。它的剖面呈流线形,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流水方向一致,迎冰面坡陡,背冰面坡缓,迎冰面常为基岩,背冰面一般为冰砾泥。北美的鼓丘高度为15—45米,长达450—600米,宽150—200米。欧洲有些鼓丘高仅5—10米,但长达800—2 600米,宽300—400米。鼓丘常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 冰川地貌还包括冰水堆积地貌,它是冰川末端,融冰水流搬运冰碛物堆积成的各种地貌形态。根据沉积过程、沉积部位和形态特征又分出不同的类型: ❶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在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并携带大量冰碛物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围堆积成扇形地,称为冰水扇。几个相邻冰水扇相连,形成冰水平原,又叫外冲平原。 ❷蛇形丘:一般发育在大陆冰川前部,曲折而狭长的垄岗地形,形态蜿蜒如蛇,称为蛇形丘。蛇形丘长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几十米,有时达70—80米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两侧坡度为10—20度,其延伸方向与冰川的流动方向一致。蛇形丘是由分选的砂砾石层组成,砂砾有一定的磨圆度,有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偶尔夹有冰碛物透镜体。在冰川消融时,部分冰融水,渗入冰川底部,形成冰下通道,并携带大量冰碛砂砾,沿途堆积或充填在冰下隧道之中,待冰川全部融化后,隧道中的沉积物全部露出,形成蛇形丘。 ❸冰砾阜:在冰川消退阶段,冰面上的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冰床上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称为冰砾阜。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消退后都可能形成冰砾阜。在山谷冰川消退阶段,由于冰川中央冰面略高于两侧,则使冰融水易向两侧汇流,再由于冰川两侧的侧碛和岩壁吸热较多,使两侧融冰较快,这使冰川两侧的冰融水能形成较大的汇流并携带冰碛物沿途沉积,随冰面下降,沉积物向冰川中流线移动,待冰川全部消退后形成沿冰川谷两侧平行分布的阶梯状沉积地形,称为冰砾阜阶地。 ❹冰水湖:在冰川前缘冰水扇或外冲平原的低洼处,由冰川融水汇积成湖,叫冰水湖,因为冰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颗粒较粗的砂、粉砂入湖,形成相对较厚,颜色较淡的夏季沉积层;秋冬季节,融水减少,粗颗粒物质很少入湖,悬浮在水中的细粒粘土沉积,形成颜色较深、物质较细、相对较薄的冬季沉积层。这样,一年之内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沉积了粗细两层,称为季候泥,也叫纹泥。根据纹泥粗细层次的数目,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 ❺锅穴:在冰水平原上,经常有被沉积物覆盖在地下的未融化的冰块(称为死冰块),当冰块融化后,地表形成一个圆形洼地,称为锅穴,一般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不等。 在第四纪冰期时,全世界冰川覆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3,所以研究冰川地貌有很重要意义。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 55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10%左右,冰川总体积约为2 600万立方公里。现代冰川的总水量占全球淡水的85%,如全部融化,可使世界洋面上升66米。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最近(1991年11月)从南极费尔希内冰架上断裂下来三大块巨冰,在南大西洋中漂流,最大一块长83公里,宽54公里总面积3 900多平方公里。我国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多的国家,大小冰川共有45 300余条,总面积58 700平方公里,约占亚洲冰川的一半。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运动,甚至导致海陆轮廓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对冰川和冰川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 冰川作用 冻土地貌 ☛ 冰川地貌由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组合。前者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羊背石等;后者有终碛堤、侧碛堤、冰碛丘陵等。 冰川地貌由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冰蚀谷地等)、冰碛地貌(如终碛陇、冰碛丘陵等)、冰水堆积地貌(如冰水冲积扇、冰砾阜阶地、蛇形丘等)。冰川退缩消融后遗留的冰川地貌, 叫古冰川地貌。它是研究地质时期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资料。冰川地貌可作为航空兵飞行地标使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