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关 工关官署名。明代始置,清代沿置。工部所设税关。掌收贩运竹木商人税。《辞海》: “工关: 明清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故名。竹木征税,自唐德宗时开始。明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七年 (1471) 设芜湖、荆州、杭州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使用。清初沿明制,《清会典》 载有临清、宿迁、龙江、芜湖、南新等五工关。鸦片战争后,工关改称常关。” ☚ 宫相都总管府 工房 ☛ 工关 工关明、清时工部所属税关叫工关。专征竹、木、船钞等税。鸦片战争后,工关改称常关。参见“常关”。 ☚ 钞关 竹木抽分局 ☛ 工关 工关明清时由政府中工部管辖的专收商人贩卖竹、木捐税的税关。明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七年 (1471年)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州 (今湖北江陵)、杭州各设一局,由工部派员管理,收入供工部营缮使用。清初承明制,后改设关地为广西的龙州、长江下游的芜湖与南京,运河沿岸的宿迁与临清,共5处。设立海关以后,工关改称常关。(参见“常关”、“钞关”) ☚ 户关 钞关 ☛ 工关明清专收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因由工部管辖,故名。自唐德宗开始,竹木要征税, 明初设立征竹、木、柴、炭等税的抽分竹木局。明成化七年(1471)设芜湖、荆州(湖北江陵)、杭州三局,由工部派人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使用。清沿明制,设有临清、宿迁、龙江、芜湖、南新等五工关。鸦片战争后,工关改称为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