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冠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冠帽guānmào冠与帽的合称,原本高贵者多戴冠,低贱者多着帽、巾等,后泛指首服。《晋书·谢万传》:“尝与蔡系送客于征虏亭,与系争言。系推万落床,冠帽倾脱。”《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下》:“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南史·王僧祐传》:“服阕,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宋黄庭坚《定风波·其四·客有两新鬟善歌者,请作送汤曲,因戏前二物》词:“冠帽斜敧辞醉去,邀定,玉人纤手自磨香。”《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四回:“不一时,西门庆进来,戴着冠帽,已带七八分酒了。” 冠帽 冠帽ɡuɑnmɑo民间服饰习俗。秦代楚国的通梁组缨为秦国所用,名为远游冠;楚国的洁冠、獬冠被赏赐近臣、御史。秦还继承了周代的冕服。统一六国后,秦以水德治天下,以墨巾裹头,称黔首;冠高六寸。秦汉时,高贵者头戴冠帽,卑贱者顶戴帻巾(一种束发的包头布,关中一带叫做络头)。后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渭城杨家湾西汉墓从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帻,也就是武弁大冠,后来演化为笼冠、笼巾。据考古发掘,北周时兴折角巾,将幅布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裹,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下垂于脑后。三原隋墓中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为早期幞头。唐代流行高冠峨髻。其形如弁上加幞头,帽壳以涂乌漆的皮革刻制成蔓草及绕枝牡丹花饰。因其为鎏金支架,三梁,故称三梁进德冠。渭城底张湾贞观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礼泉马寨村麟德元年(664)郑仁泰墓陶俑,幞头顶部增高,酷似高头巾子。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包裹巾子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罗、幞头纱。宋代劳动人民戴不带翘的直脚幞头。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元代民间男子头戴有帽子、笠儿、凉巾、暖巾、暖帽。读书人向道教寻生存,多服星冠、交泰冠和三山帽、华阳帽等。明代命妇头戴复杂繁盛的冠饰,男子最流行的是瓜皮帽,时称六合一统帽,下有帽檐。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清朝仍时兴,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遇丧帽顶用黑或白。民国时期,传统衣冠逐渐废除。普通礼帽分秋、夏二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其制多用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其他人不再有统一的规制。建国后,帽类先后有八角帽、工人帽、黄军帽、鸭舌帽等,种类繁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除行业制服外所配大盖帽、工作帽和贝雷帽外,开始流行西装,一般人很少戴帽子。 ☚ 冠礼 祛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