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业污染防治
采取政策、技术和工程措施对农村养殖业污染进行的防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又一影响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污染问题。农村养殖业污染防治,应采取多种方式遵循多种技术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贯彻执行当地人民政府颁布的农村养殖业区划,严格遵守 “禁养区” 和“限养区” 的规定,已有的农村养殖业场 (小区)应限期搬迁;结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做好农村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优化规模化农村养殖业场 (小区) 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布局,避开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
发展清洁养殖。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 注重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实现源头减排; 提高末端治理效率,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 “近零排放”。鼓励农村养殖业规模化和粪污利用的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适合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形式的农村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措施应优先考虑资源化综合利用。鼓励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充分考虑农田土壤消纳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要求,确保农村养殖业废弃物有效还田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严格环境监管,强化农村养殖业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保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环节,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 强化农田土壤的环境安全,防止以 “农田利用” 为名变相排放污染物。畜禽粪便等是宝贵资源,如果大量流失或弃之不用,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而且也是巨大浪费。畜禽粪便经现代工艺制成有机肥、饲料,用以改善动植物产品品质、增加效益; 废液生产沼气,进而转化为电能,既干净又环保。这单靠畜禽养殖企业和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扶持及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养殖企业治理污染,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畜禽粪污处理,不仅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企业。采取改造、扩建、联合、新建等多种形式,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养殖企业,形成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这样既能提高养殖效益增强养殖企业的治污能力,又能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众多中小养殖户分散养殖产生的污染源,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对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实施监测。畜禽养殖场应安装水表,对废水实行计量管理; 畜禽养殖场每年应至少两次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污水处理设施和粪便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提交排放污水、废气、恶臭以及粪肥的无害化指标的监测报告; 对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水质应定期进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排污口应设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规定的排污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