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cultural control利用农业技术措施防治害虫的方法。农业防治应用历史悠久,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 理论基础及特点 农业害虫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农田环境中任何其他组成部分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害虫的发生及种群数量变动。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田间管理不仅影响害虫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或其他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土壤、小气候、以及天敌的变化,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害虫的发生与消长。根据害虫、作物、环境三者间关系,结合整个农事操作过程中各种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有可能抑制或消灭害虫为害。农业防治的特点如下:❶大多可结合耕作、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不必另增投资; ❷防治方法有效、安全,易于推广,防治规模大; ❸农业措施多样,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多样、持久、综合。其局限性是:❶常作用在害虫大量发生前,见效缓慢,不易觉察,易被农民忽略,不像害虫大发生时,化学防治那样显效; ❷防治效果常是相对的,或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虫害,农业丰产措施有时可能与防治害虫矛盾。 途径与措施 应用农业防治的途径有四方面:❶改变害虫的发生环境、营养条件、小气候条件和天敌关系,以抑制害虫大量发生,例如兴修水利、除草或种草、耕作、轮作等; ❷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强其抗害能力,如播种期调节、合理灌溉与施肥等; ❸创造不受害虫加害或能耐害的植物新类型,如抗虫耐虫品系的选育; ❹直接消灭害虫,如结合果树修剪去除虫枝虫果,土壤翻耕等。 各种途径中的措施所起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 调整利用耕作制度 合理调整可防治虫害,不合理改变,会加重虫害:❶合理轮作能抑制甚至直接消灭食性专一和活动能力小的害虫,作物种类、耕作栽培技术的改变,可防治原有作物的某些害虫。例如:大豆与禾谷类作物轮作能防治大豆食心虫,麦稻轮作能基本控制小麦吸浆虫等,稻棉轮作可减轻小地老虎、棉铃虫、棉红蜘蛛的危害,但不合理的轮作也可助长某些害虫的发生,如水稻与玉米轮作加重大螟为害,大豆与高粱轮作加重小黑棕金龟甲为害。 ❷合理的间作、套种如高矮秆作物搭配,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可抑制喜湿或郁闭条件下的粘虫、玉米螟等,棉麦间作因麦上蚜虫天敌可转移到棉株上,对防治棉蚜有利,但不合理的棉豆间作,则使先发生于豆株上的棉红蜘蛛转移到棉苗而加重为害等。 ❸耕作改制对害虫有显著影响。如北方春播玉米面积缩小,麦套玉米或夏播玉米扩大,玉米螟第一代缺乏繁殖场所而抑制了第二、三代的发生量。湖南单季稻改单、双季混栽后,三化螟取代二化螟成为主要螟种。 耕翻整地 可防治生活史与土壤有关的害虫:❶将土中害虫翻至土壤表面,由于不适宜的物理因素和天敌侵袭而增加死亡率。 ❷将地面或表土昆虫翻进土层深处使不易羽化出土。 ❸耕作时的直接机械损伤或破坏其巢穴和蛹室。 ❹植物地下部分被翻出使害虫失去食料。 ❺调节土壤小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害力。例如适时秋翻能大量减少蛴螬、金针虫、草地螟次年的发生量。 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可使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改变生物群落,破坏害虫适生环境而抑制其发生。如黄(河)淮(河)海(河)地区以及内涝湖泊的治理,稳定水位,消除荒地,对消灭飞蝗发生基地起决定性作用。 科学播种 ❶选无病虫杂草的种子和苗木。 ❷调节播种期可影响危害程度。对播种期范围较大、遭虫害危险期较短的作物,或食性专一为害期又短的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如多数情况下早播作物因生长发育较早,对害虫为害的抵抗能力也加强。春麦区适当早播可减轻麦秆蝇为害,但冬麦区早播则秋季受害较重。南方稻区调整水稻播期或插秧期可收避螟效果。播种密度影响田间湿、温、风、光等小气候,从而影响作物和害虫,如密植可减少春麦区麦秆蝇成虫产卵,但利于粘虫、稻飞虱、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对引起缺苗的害虫,适当增加播种量可减少缺苗的损失。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改善作物营养条件和提高抗害及补偿能力,或因加速生长发育而避开害虫危害期,或可改变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如可使春小麦避开麦秆蝇产卵盛期,稻田施用石灰不利于蓟马、飞虱、叶蝉的生存等。棉田用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肥,对红蜘蛛有杀伤作用。施肥不当也可有利于某些害虫,棉田施用未经腐熟的饼肥作基肥,有利于种蝇为害。 科学除草 杂草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助长害虫的生育和繁殖。多种害虫在生活史中某一时期,特别是农作物播种出苗之前和收获以后,在杂草上生活、取食、产卵、越冬、繁殖等。春初秋后,合理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种子精选、中耕除草,对预防和直接消除某些害虫有一定作用。但对取食杂草为主或兼食杂草和作物的害虫,除草不当将迫使其转害作物。杂草常供多种天敌栖息、摄取补充营养,有的天敌可在食草昆虫上过渡繁殖,清除不当将破坏天敌资源。 其他一些农业措施也各有其防治效果。如及时清除残枝落叶,能减少虫源; 适时灌溉、换水、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并可兼治某些害虫、适当提早春耕灌水,可淹死稻茬内大量越冬的稻螟; 稻田排水晒田可控制稻飞虱、稻摇蚊、稻水蝇、食根叶甲的发生; 适期收获,如适当提前收获大豆,随收随干燥脱粒,可减少大豆食心虫或豆荚螟脱荚入土的幼虫数量,压低次年虫源;以及选育抗虫品种(见植物抗虫性)等。
农业防治culture control利用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方法。农业防治是一项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技术,对一些采用其他防治措施难于防治的病害,用农业措施能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防治主要有以下措施: ❶种植抗(耐)病品种。利用品种防病是最经济、有效、安全的农业技术(见抗病品种应用)。 ❷切断病原生活史链,铲除或不种植越冬(夏)寄主、转株寄主、中间寄主,切断病菌的生活史链。如梨锈菌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株寄主桧柏,梨产区周围不种植或砍除桧柏,梨锈病可以得到控制。 ❸建立无病留种田。许多病毒通过营养繁殖器官传布,采用茎尖分离等脱毒技术,繁殖无病毒种苗,建立无病毒种苗基地,可以控制种苗传布的病毒病害发生。 ❹轮作。长期连作,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土传病害发生严重;轮作可以减少菌源量,减轻或控制土传病害发生,尤其是专性寄生性病害。如水稻与小麦水旱轮作三年,小麦全蚀病显著减轻。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重的田块,与大麦轮作;大麦黄化花叶病发生重的田块,与小麦轮作,两种病害均可减轻。 适当灌溉,增加田间湿度,对传毒蚜虫不利,减少油菜幼苗对病毒的感染,大田成株期病毒病发生轻;小麦抽穗扬花期,麦田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可以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 ❺改变耕作制度。华北地区如小麦、玉米、棉花等间套作,有利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繁衍,小麦丛矮病发生严重,改为纯作小麦后,病害即被控制。 适当调整播种期。各种土传或种传病害的病原菌对土壤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如江苏省冬小麦早播,土壤温度高,有利于小麦纹枯病菌的侵染和在秋苗上发展蔓延,发病重,适当迟播,发病轻。 ❻合理肥水管理。作物体内的营养条件,当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时,病害发生重,利用肥水管理,控制作物体内营养,使其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或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如水稻四叶期、分蘖盛末期及抽穗后期,控制N肥使用,增加C/N比值,可以控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早稻分蘖末期搁田,推迟稻株封行期,使行间通风透光,水稻纹枯病推迟发生。棉花田增施K肥,可以减轻红叶茎枯病发生。 ❼田园卫生。铲除和减少植株上、田间以及仓库内存在的病菌数量,如冬季果园清园、仓库消毒等,可以减轻发病。水稻田插秧前捞去浪渣,减少菌核量,水稻纹枯病发生轻。 ❽加强收获后管理。粮食、瓜果等产品,根据不同要求贮藏,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等条件,粮食贮藏,保持干燥通风,防止霉变;瓜果等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控制CO2:O2比例,保持贮藏产品的新鲜度。 农业防治agricultural control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农业防治通过改变耕作栽培措施或利用抗病虫害品种防治病害的方法。1792年J.H.黑文斯首次发现冬小麦Undenhill品种具有抗病性,1915年美国的E.D.桑德森开始研究农业防治措施。1951年R.H.佩因特出版《作物抗虫性》一书。农业防治的具体措施包括:轮作、采用无病种苗、适时播种和改进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等4个方面。 农业防治 050 农业防治中国古代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普遍重视结合各项农事操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田间生物群落,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消灭或减少虫源,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这就叫做农业防治。我们的先人在农业防治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深耕细耙,轮作间作,选用良种,选种作物,适时种植,种子处理,冬月种谷,躲避害虫,消灭杂草,减少虫源等方法。 ☚ 治虫 药剂防治 ☛ 农业防治在掌握耕作栽培措施与病虫发生危害程度的规律基础上,运用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和农事操作,以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