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nóng yè jīng jì xué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агр р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 агроэконóмика;эконóмика сé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 economics研究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的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国民经济部门经济学之一。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的农业生产力状况下,农业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一般经济理论指导下,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有差异。 农业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 以农业经济本身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一般经济学(即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为理论上的依据和前提。在历史上, 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一般经济学的发展, 首先产生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后来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中先后产生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 萌芽于18世纪中后期,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积累资料,进行理论准备阶段;进行理论概括, 形成学科的阶段;理论进一步深化,形成学科体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 大体上从18世纪中期起至19世纪中期止。这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学术活动是调查和记载农业经济活动情况, 描绘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 积累农业经济资料, 提出一些农业经济理论命题。但是农业经济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是农学或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首推英国的扬(A.Young,1741~1820),其主要著作有《农村经济》(Rural Econo- my,1770)、《农历》(Farmer’s Calender, 1771) 及几部记录农村生活的游记。扬论述了大农经营的优越性;强调了农业经营的目标是增加利润; 提出了农场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的理论, 并指出扩大经营面积应与加强集约化并行。德国的泰厄(A.D.Von Thear,1752~1828)是早期农业经济学界的另一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合理的农业原理》 (1809~1812, 分四卷发表),强调农业经营的最高目的在于取得最大利润,指出了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本质问题。 第二阶段,大体上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止。在这一时期中, 资本主义农业在西欧和北美得到较快的发展。相应地, 有较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逐步创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使农业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德国首推泰厄的门生屠能(J. H.Von Thunen, 1783~1850)。在其所著《孤立国》一书中, 论述了农业集约经营、农业配置原理及级差地租等问题, 对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学者艾瑞保 (F.Aereboe,1865~1942)和布林克曼(T.Brinkmann,1877~1951)在农业经营经济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后者著有《农业经营经济学》(1914),着重论述了集约经营的收益界限和农业部门配合原理等, 是现代农业生产经济学的基石。美国是农业经济学发展中的后起之秀。泰勒(H.C. Taylor)于1905年出版了 《农业经济学研究导论》,1921年出版了《农业经济学》,被誉为“美国农业经济学之父”。美国的另一著名学者布莱克 (J.D.Black,1883~1960),于1926年出版了《农业生产经济学导论》。该书运用数量分析方法, 探讨了投入产出关系, 论证了报酬递减规律等等, 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这一阶段是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的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❶较系统地运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农业经济, 把农业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舒尔茨 (T. W. Schultz, 1902)。他的代表著作有《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等, 强调重视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重视人力投资, 等等。 ❷加强了农业经济的定量分析和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农业经济的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而且把经济理论同数学结合起来, 用数学符号代表经济概念, 用数学模型表达经济理论并进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论证。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为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的教授海地(E. O. Hady,1916~ ), 其代表作为《农业生产与经济学资源利用》 (1952)以及同詹森(H.R.Jensen)合著的《农场管理经济学》(1954)。 ❸拓宽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建立了多学科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农业资源、农业投资、农业生态、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和市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农业经济学科。 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它从只是农学或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变成独立的学科; 由描述农业经济活动,发展到从理论上对农业经济活动给予指导;从涉猎局部的农业经济问题, 变为涉猎日益广泛、全面的农业经济问题; 从单纯定性分析, 走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逐步由一门或几门农业经济学科,形成为由几十门学科组成的广义的农业经济学科群。 在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研究中,美国有重要地位。美国农业经济学最初侧重于农场的经营管理, 后来则随着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大大扩展, 既涉及微观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又涉及宏观经济学方面的问题。由于美国农业发达,在国内外经济中占居重要地位,故美国农业经济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现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最有代表性、最发达的。近期的主要代表作主要为威尔科克斯(W. W.Wilcox)等人的《美国农业经济学》(1974), 哈尔克劳(H.G.Halcrow)的《农业经济学》 (1980) 和克拉默(G.L.Cramer)等人的《农业经济学与农业综合经营体》(1982)。在日本,农业经济学著作甚多。就其基本原理而言,主要是从德国、美国“引进”的,但结合日本国情进行研究和阐述。早期农业经济学的代表作为河田嗣郎的《农业经济学》(1922),近期的代表作则为工藤原等人的《近代农业经济学》(1963)和土屋圭造的《农业经济学》(1970)等。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传播到中国。一些外国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中外学者出版了一些关于中国农业经济学的著作。后者包括陶孟和的《中国农村生活》(1915),燕京大学教授泰勒(F.B.Taylor)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24),金陵大学教授卜凯(J. L.Buck)的《中国农家经济》(1930),以及梁庆椿、许璇、吴文辉、胡求真、章植、杨开道、唐启宇、董时进、张德粹等学者的著作。这些著作既介绍了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又在不同程度上分析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西方农业经济学家几乎从来就一致认为,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般经济学原理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从而,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大学派,主要是因其所依据的一般经济学学派而异。大体说来,早期的农业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为依据的。后来,则逐步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为依据。现阶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的正宗——新古典综合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是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处于正统地位。因而, 目前大多数西方农业经济学著作,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观点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不过,这主要的是涉及有关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问题。此外,根据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侧重面,有的人曾把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划分为农业经营学派、农业管理学派等等。 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往往被定义为:如何运用有限的生产资源(土地、劳力、资本、管理等)来生产和分配农产品,以便满足社会不同成员需求的应用科学。然而,从本质上来看,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并不是为一般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服务的,而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农业制度,从而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现阶段,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资本主义农业体系(即家庭农场、合作经济、农业综合经营体、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决策(其核心是如何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生产资源(土地、劳力、资本、管理、技术装备、能源等),农产品销售、价格与农场收入、农业财政与信贷,农产品国际贸易以及与上述诸问题有关的农业政策。 自从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以来,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经济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人的一系列著作,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业经济关系。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教科书,是苏联农业经济学家廖申科所著的《农业社会经济学》。该书以资本主义的土地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劳动、资本、市场、分配诸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在日本,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农业经济问题颇为盛行,第一本这样的著作是近藤康男于1932年出版的《农业经济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地租、农产品市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资本主义化等。较近的著作则有阪本楠彦的《农业经济概论》(1961~1963)和石渡贞雄的《农业经济学》(1968~1970)。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问题进行过相当深入的探索。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发表过不少有关的重要论著。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如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孙晓邨等人,建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出版《中国农村》月刊,发表了不少论著。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1937)一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农村中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是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前提。1936年以前,一方面,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尚未确立:另一方面,苏联理论界否认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他们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生活才受自发的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由计划、政策、法律所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到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当时,在苏联农业院校中讲授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并继续采用艾瑞保、布林克曼等人的著作为教材。到1936年, 由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在苏联已经建成,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问题便提到日程上来了。当时在讲授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学之后,往往加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部分,或前半部讲授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后半部讲授社会主义农业经济。1939年T. 巴秀克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组织》一书出版,内容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主,兼顾农业经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已普遍开设“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课程。1958年由苏联季米里亚切夫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编写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版。80年代初,较有代表性的则是A.M.叶麦利扬诺夫的《农业经济学》(1982)。 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传播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1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有苏联农业经济专家鲁柯夫斯柯依和杜宾诺夫来华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学。其中杜宾诺夫的讲稿于1956年翻译出版,定名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这一时期,在高等院校有关系科中,一方面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一方面联系中国实际进行讲授。195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曹国兴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问世。这是第一本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教材。该书经过修订、改编,于1964年以《农业经济学》的名称出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于1961年编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1980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及财经院校统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出版; 该书的修订本改为由沈阳农学院、南京农学院赵天福、朱道华、刘崧生组织编写, 于1980年出版。由北京大学等12所综合大学经济系编写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于1984年出版; 由中国人民大学周诚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于1985年出版;由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张仲威、俞家宝、冯宝林组织编写的《农业经济学》于1986年出版。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已渡过了它的幼年时期,开始走向比较成熟的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 从以介绍、模仿苏联农业经济学为主, 逐步改变为兼收东西方农业经济学之长, 为己所用; 从描述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生活、阐释党的方针政策为主, 发展到从实际出发, 上升到理论,阐述客观经济规律及其运用为主;从研究生产关系问题为主, 转变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问题并重; 从以研究生产问题为主, 扩展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 从忽视定量分析变为加强定量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存在过只研究生产关系而不研究生产力的片面观点。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则比较一致地认识到,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对象是: 社会主义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及其相互关系的运动规律。其中既包括一般经济规律在农业中的表现, 又包括农业经济部门中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为协调社会主义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农业生产力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❶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农业中的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 ❷社会主义农业的综合经济, 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计划等; ❸农业内各生产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 ❹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经济; ❺农业的价值形态的扩大再生产, 包括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成本、价格、资金等。 农业经济学agricutural economics研究农业部门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运动规律的学科。经济科学系列中一门重要的部门经济学。研究内容涉及农业领域中各种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农业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与结构,农业经营方式与经营规模,农业的部门结构,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农业投资效果的分析评价,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农民的生活消费等。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在中国的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寻求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合理组织生产力诸要素,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途径与方法,为国家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完善农业中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服务。 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 Economics部门经济学之一,研究农业部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加拿大,因农业大学在教学中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而逐渐产生这一学科。农场管理和销售学两门课程因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而首先开设。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理论和研究受到美国一些大学(如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的影响。由于课程内容最初都着眼于具体的农业生产情况,所以,农业经济学的宗旨是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致力于一般的经济理论研究。包括若干个研究分支,每一分支主要涉及某一专门问题。 农业生产经济学 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如怎样增加农业纯收入,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什么是最佳农业综合性投入,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是什么等等。 农业福利经济学 与农民的社会需求有关,而这些需求又受农业发展的影响或受农民个体决定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加拿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仅出售少量的剩余农产品。随着教育机会的增加,许多农民子女有了一定的文化便流入城镇。与此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使农民得以从事大面积生产并逐渐专业化。农民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销售量、增加毛利,他们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能力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如土壤)的差异。因此,加拿大的农业发展呈现地区性的差别,一些小型农场越来越难以为继。农业经济学家力图了解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和计划来调节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并加强农业生产能力。他们研究、评价种种计划,以鼓励农产品的再加工,建立自成一体的农业和粮食产销系统,如艾伯塔省营养食物加工计划就是对在本省建立食品加工厂提供特别资助。 农业政策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市场需求的改变和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农业不断地经历着变革。随着情况的变化,必须对农业政策定期进行评估。这一工作常需要农业经济学家的帮助。农业经济学家们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和指导政策的运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销售学 研究农产品市场和市场活动参与者如何有效地进行买卖的学科。农业经济学家在确定农产品的标准等级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加拿大的生猪和牛的定级法就是举世公认的模式。掌握自由市场运作情况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获得准确的信息。提供和分析市场情况是农业经济学的一门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经常研究以往的市场供销趋势、主要生产国当前的气候情况、总的需求情况和政府的政策,以便预测未来数月中的农产品价格。 土地资源经济学 以土地(即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基本研究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确定完全可以收回对农田的投资,因为土地的市场价格通常高于土地的产值。许多农业学者指出:农民才是土地的管理者。但不幸的是,高额的利率和低廉的农产品价格使一些农民对土地采取“竭泽而渔”的耕作方法。农业经济学家还研究农民、野生生物、林区居民和户外娱乐者之间不时出现的需求冲突。此外,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界说也是农业经济学家的研究内容之一。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部门中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运动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其应用。其任务在于为正确处理农业中的生产关系问题和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农业中的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 产生与发展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的需要。在封建社会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和减轻农民的粗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战国末期的 《管子》 和 《吕氏春秋》,后魏时的 《齐民要术》 等。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 (公元前234—前149)的 《论农业》 和瓦罗 (公元前116—前27) 的 《论农业》 等。农业经济学被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世界范围内,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近代农业经济学,是随着封建主义崩溃,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确立和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学最早由1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经济学者奠基; 18世纪后期在英国创始; 19世纪初在德国继续发展。20世纪初期,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德国农业经营学派。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农业经济,是沿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自由发展的轨道发展起来的。19世纪后期,由于美国对西欧各国倾销大量 “过剩” 农产品,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对农业经营方式的讨论和关税问题的论争,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 《农业经营学》、《农场管理学》 和 《农业政策学》、《农政学》 等。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社会主义农业的实践,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资产阶级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 和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研究社会主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应用为对象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起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着重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的农业经济理论与资本主义农业制度,并研究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建立与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建立之后,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逐渐转向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中生产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 研究内容 农业经济学虽然以农业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但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利用与开发,农业投资和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农业中的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经济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商品交换与价格、财政与信贷等。 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分解为许多分支学科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已逐渐分解为农场管理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产运销学、农业金融学、土地经济学、农工商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等更加专门的学科。在中国,由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研究解决的农业经济问题日益复杂、深入和具体,农业经济学也正在分解为许多专门的分支学科。80年代正在形成和建立的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农村金融学、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等。 ☚ 农业经济 农业 ☛ 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 Economics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农业的所有制形式及经营体制;(2)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及资源配置形式;(3) 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的发展及地区发展;(4) 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形式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规律;(5) 农业的价值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包括商品生产、交换形式、分配体制、成本核算、价格、资金等问题;(6)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律。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自身的生长机能和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方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粮食、肉类等食品,又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原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和其他部门经济学一样,农业经济学历史上曾属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支,由于它要具体研究农业部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项经济问题,因而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学术界尚缺乏统一意见,一般认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合理组织的规律及其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性的理论,如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农业生产中所有制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等;(2)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如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3)土地利用的理论,如农业的集约经营,农业的种植制度和级差土地收入等;(4)农业规划的理论,如农业内部的结构,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农业区划、土地规划和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等;(5)农产品价格的理论,如农产品成本,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工农业产品的比价等; (6)农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如农业生产和劳动的合理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农产品的销售、农工商综合经营等; (7)农业扩大再生产理论,如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方向、结构、比例,投资的经济效果等;(8)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事业服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1)阐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优越性,提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措施和途径;(2)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规律;(3)研究农业经济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党和政府制定发展农业的战略、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问题,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农业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和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英国建立起来,把资本主义阵地扩大到农村,也是从英国开始的。因而,一般认为英国是农业经济学的发源地。十八世纪后期,英国的阿瑟·扬(ArtherYoung,1741~1820年)著有《农业经济》 (《Rural Economy》,1770)等书,论述了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收益的关系问题。资产阶级农业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他是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以后,在德国出现了有广泛影响的农业经营学派,创始人是泰厄(A.Thaer,1752~1828年),1809年著有 《合理的农业原理》(《Grundsatze der rationellenLandwirtschaft》)一书。他的学生冯·屠能 (J. H. Von Thunen,1783~1850年) 以及后来的爱瑞保(F. Aereboe,1865~1942年)、布林克曼(T. Brinkman,1877~1951年)继承和发展了泰厄的理论,其中屠能著的 《孤立国与农业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简称孤立国)(《Der isoliereStaat in Beziehung auf Land-wirtschaft und Nationalokono-mie》)一书影响最大,至今还在资本主义各国流传。他们开展了农业配置、级差地租、集约经营等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许多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著作,主要有泰勒(H. Tayler)、诺尔斯(E. Nourse)、博伊尔(I. Boyle)的《农业经济学》以及伊利(R. T. Ely,1854~1943年)的《土地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等。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农业经济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发展:(1)更加系统地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业问题;(2)系统地使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分析和阐明农业经济问题的工具; (3) 旧的农业经济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农场管理学、农产品贸易学等有了新发展;新的分支学科,如数量分析、农业发展经济学以及农业资源经济学等相继建立。但是,资产阶级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体系,是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资产阶级的观点所制约的,不可能全面、客观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农业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以前,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如《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法德农民问题》等,深刻地揭露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指出研究农业经济问题要把经济和自然、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论合作制》、《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等著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而且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基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我国一贯强调以农立国,对农业经济的研究早已开始,著述甚丰。在本世纪三十年代,陈翰笙、薛暮桥、巫宝山等,已开始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我国的农业经济问题。薛暮桥著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一书,曾引起国内外的注意,并在日本翻译出版。建国后,我国即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学,并以从苏联引进有关教科书为先导。较有影响的有《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初稿) (《Эко-номика сод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го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苏〕杜宾诺夫(П.Γ.Дубинов)著,方群等译,中国人民大学1956年印)。但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中国的农业经济实践去建设和完善。 阅读书目: 《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农业经济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沈阳农学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农业经济学概论》全国12所综合性大学编写组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农业经济学》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农业经济学》编写组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编,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农业经济学》黄建森著,〔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部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 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农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劳动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的部门结构,农业生产布局与区划,农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农业财政与信贷,农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农民的生活消费等。 ☚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结构 ☛ 农业经济学/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农产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蛛网定理/恩格尔定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要素-产品关系/要素-要素关系/产品-产品关系/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区划/杜能·杜能圈·《孤立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不经济/农产品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农业部门结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综合体/农业的垂直协作:纵向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家庭农场/公司农场/有生命力的农场/兼业农户/农民(农场主)合作社/(日)农业协同组合/农业压力集团/农业议价组织/(美)卡珀-沃尔斯特德法/(美)农业销售规程和协议/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期权交易/农业信贷系统/土地银行/(美)联邦土地银行和地方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美)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和地方生产信贷协会/(美)合作社银行/(美)农家管理署/(美)联邦农业抵押公司 (“农民·麦克”)/(美)商品信贷公司/农作物保险/小额信贷和(孟加拉)格莱明银行/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体系/(美)莫里尔赠地学院法/(美)哈奇农业试验站法/(美)史密斯-利弗农业推广法/农业推广/(美)社区学院/农本主义/农业信条/农业政策/农业计划/农业法/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产品平价/目标价格/农业的两种价格计划/农业的土地休耕计划/土壤银行/农业的直接支付计划/农民自有储备计划/食品券计划/(美)农产品贸易发展和援助法/(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绿箱政策/(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原则协议/(美)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农业保护/农业歧视/土地资源/土地改良/土地所有权/农业土地占有制/土地税/地租/土地改革/(日)农地改革/(日)农地法/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鲁士道路/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国式道路/(美)西进运动/(美)宅地法/“隐蔽失业”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革命/绿色革命/农村经济/农村发展/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世界粮食大奖/世界粮食理事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情报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日/粮食援助公约/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洛美协定 ☚ 联邦贸易委员会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 economics一个社会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和其他农产品,将土地等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理论和方法。农业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或修正。 ☚ 农业经济学 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 ☛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力合理组织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确定和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而日益成熟的。它由法国的重农学派经济学者在18世纪奠基,18世纪末在英国创始,19世纪初在德国继续发展,20世纪初在德国形成完整体系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是苏联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社会主义农业实践,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建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农业再生产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基本环节,跨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领域。其主要内容有: 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关于农业的经营与管理的理论; 关于生产要素开发与利用的理论; 关于农业结构与生产部门经济的理论; 关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理论; 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理论; 关于农业再生产理论等。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农业经济学还以国民经济为背景,从全局出发,研究农业同有关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农业经济政策、选择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水平一体化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农业经济学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