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保护工具史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arm labour protection implements中国的农业劳动保护工具,目前所知的文献记载始于西周,其创制可能早在原始农业时期。 《诗经·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毛注:“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蓑衣是以莎草编织的雨衣;笠是茅草编制的,春秋战国时期亦称茅蒲,如《国语·齐语》:“首戴茅蒲,身服袯襫,此谓之农。”蓑衣后来多用棕丝编成,斗笠亦改为竹子和箬叶编制。 与蓑笠相配,还有草鞋。草鞋古代称屝。《左传 ·僖公四年》:“共其资粮屝屦。”杜氏注曰:“屝,草屦也。”屦即履,是用麻编织的麻鞋。王祯《农书·蓑笠门》:“今农人春夏则屝,秋冬则履,从省便也。”古代在泥地里行走时穿用的鞋另有橇。王祯《农书·蓑笠门》:“橇,泥行具也。……尝闻向时河水退滩淤地,农人欲就泥裂漫撒麦种,奈泥深恐没,故制木板以为履,前头及两边高起如箕,中缀毛绳,前后系足底,板既阔,则举步不陷。”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一件木橇,足见其历史之早。 唐代出现的耘爪,虽是耘禾工具,但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损,故也可视为劳动保护工具。 宋代还出现几种劳动保护工具,俱见王祯《农书·蓑笠门》: 覆壳。“篾竹编如龟壳,衷以箨篛,覆于人背,绳系肩下,耘薅之际,以御畏日,兼作雨具。” 通簪。“贯发虚簪也。……以鹿角梢尖作之(如无鹿角,以竹木代之或大翎筒亦可),长可三寸余,筒之周围横穿小窍数处,使俱相通,故曰通簪。田夫田妇,暑日之下,折腰俛首,气腾汗出,其发髻蒸郁,得贯此簪一二,以通风气,自然爽快。” 臂篝。“状如鱼笱,篾竹编之,又名臂笼。江淮之间,农夫耘苗或刈禾,穿臂于内,以卷衣袖,犹北俗芟刈草木以皮为袖套,皆农家所必用者。” 《汉书·王章传》提到牛衣,颜师古注为:“牛衣,编乱麻为之。”程大昌《演繁露》指出:“牛衣,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耕牛曾是农耕的主要动力,保护耕牛的牛衣,也可归属劳动保护工具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