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定性
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虽有许多物质继续不断地出入于人体与环境之间,交流不息,直至生命终止,而体内的物质浓度、总量往往经常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与一定水平,如血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甘油三酯、钠、钾、钙、镁、磷、氯、HCO-3、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等等,都仅能波动在较窄的正常范围内,即使进食糖份,血糖浓度不易超出正常高限,或处于饥饿状态亦不致引起明显低血糖症 其他物质亦然,凡此都提示身体内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使其血浓度等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称为人体内环境稳定性。此种内环境稳定性是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非常重要条件。由于内环境维持于稳定水平,于是人体体温、酸碱度、血浆和体液渗透压、氧分压、CO2分压等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了许多酶的正常活动,促使各种生化反应顺利进行,保证了能量的供应与体内各组织及各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保证了人体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
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进行与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由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所调节的。当食物中淀粉类摄入后经消化吸收,进入门静脉血循环而转运至肝脏,贮藏为肝糖原,又经体循环分布至全身而贮藏于肌肉等组织为肌糖原等,但大部分则被氧化产生能量而被利用。故餐后血糖虽一度轻度升高,于1~2小时后又恢复正常; 当饥饿时则又可从肝糖原分解或/和从肌糖原分解为乳酸而与甘油及成糖氨基酸等经肝脏糖异生而转化为血糖,于是血糖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不致发生低血糖症。因此空腹血糖一般维持在70~110mg/dl水平,正常人体内血糖也仅波动在60~160mg/dl范围内。此种血糖的稳定性是由于人体内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精密调节而维持的。前者包括糖的无氧酵解、戊糖支路和有氧氧化,是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的主要途径; 后者包括糖原合成及由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的异生过程。于正常生理条件下,此种糖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于是维持着血糖的浓度于相对的恒定水平。此组代谢是在神经内分泌调节之下所维持的,当进食后血糖上升时除血糖直接刺激β细胞外,常刺激迷走神经及消化道多种激素而促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催化糖原沉积,或被利用或转化为脂肪等,于是血糖下降;当饥饿或血糖低下时,除直接刺激胰岛α细胞外,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邻苯二酚胺类激素也增多,刺激肝糖原分解,使血糖上升,还可通过肾上腺皮质糖类激素及生长激素等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经肝脏糖异生而生成葡萄糖,故正常人虽饥饿数日不致发生低血糖症。此种神经内分泌的精密调节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重要保证,通过反馈作用,血糖水平又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使神经内分泌与物质代谢处于相互调节、相互制约的正常生理状态。
上述血糖代谢仅仅是多种物质代谢中之一例,其余物质,无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维持着一定的血浓度与体内贮存、分布等情况。总的概念是称为内环境稳定性。于应激状态下,为了应付应激时能量来源需要,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等受刺激,儿茶酚胺类分泌骤增,加以胰高糖素的分泌增多,可促使肝糖原分解,脂肪分解,血浆游离脂肪酸增高,供应能量,以应机体抵抗或防御反应中能量消耗; 如反应较久,则还可刺激肝糖原异生,以便动员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能量,因此于应激状态下,可有暂时性的血糖及游离脂肪酸等升高,但在神经-内分泌的精密调节基础上,可迅速恢复此内环境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