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必须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原因。毛泽东在 《矛盾论》 中指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这一基本原理。
邓小平十分重视内、外因关系问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提出的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方针,就是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他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的立足点。”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❶自力更生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立足本国资源,发挥本国人民的潜力来建设社会主义;
❷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开放。争取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但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同时,还认为事物发展除了内因之外,还需要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而且反复强调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反复强调实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时说: “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旧中国之所以落后,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闭关自守。他说: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建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大大限制了我国与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我们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绝的条件下,从事建设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他明确指出: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因此,必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引进外资,扩大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增强自力更生的力量; 反之,自力更生的力量愈强,引进技术和吸收消化外资先进技术的能力愈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过程。“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这就是说,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