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三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内三院 清代内阁前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皇太极设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其职掌:内国史院负责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负责撰写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负责注释古今政事得失,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育诸亲王等事。各院设大学士一人,具体掌管其事。顺治时沿用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康熙帝亲政后,以内三院改为内阁,成为定制。 内三院清代官署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的合称。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和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内三院清代中央机构名。天聪十年(1636)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内国史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设大学士二人,学士一人,掌撰拟与外国书及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内弘文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并教诸亲王与颁行制度等。顺治十五年(1658)一度改为内阁。十八年又改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为内阁,另设翰林院,遂为定例。清内务府管辖之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亦简称“内三院”。 内三院 内三院官署合称。 ☚ 内火药库 稽察内务府御史处 ☛ 内三院清代官署,天聪十年(1636年)设。由掌编纂史书撰拟表章的内国史院、起草外交文书和敕谕祭文的内秘书院、向皇帝进讲经史解释古今政事得失的内弘文院组成。 内三院官署名。清初所设辅佐帝王治理政务的中枢机关。天聪十年(1636)三月,清太宗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帝王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掌撰与外国往来文札,掌录各衙门奏疏,撰拟敕书;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御前,侍讲于皇子。崇德元年(1636),各设大学士、学士,分掌院事。顺治二年(1645),增设翰林院以附。十五年(1658)七月,仿明制改为内阁,大学士改称殿阁大学士。十八年(1661)六月,鳌拜等四辅臣以清世祖福临遗诏为由,裁内阁、翰林院,恢复内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清圣祖玄烨再度改为内阁,复设翰林院。 内三院清崇德元年(1636)由文馆改,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与外国书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并教诸亲王与颁行制度等。内三院初置八承政,后改设大学士、学士。顺治二年(1645),定各衙门陈奏本章,俱赴内三院转奏。是年,将翰林院合并于内三院,三院名称均增加“翰林”二字。顺治八年(1651),定内三院大学士品级同各部尚书。 内三院官署合称。清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凡用兵行政六部所办事宜、外国来书均编为史册,并纂修各朝实录及撰拟祝文、诰命、册文等;内秘书院掌撰拟与外国往来书状及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并教诸亲王及颁行制度等。初设八承政管内三院事,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定制:内国史院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内秘书院大学士二人,学士一人;内弘文院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清入关后,把记注起居,编纂国史,撰拟祝祭文、册文与进讲、侍讲等职务划出,另行成立詹事府以掌其事。顺治二年(公年1645年)三月,谕内外各衙门,改定陈奏本章之例,并规定,“其有与各部无涉或条陈政事,或外国机密,或奇特谋略,此等本章,俱赴内院转奏。”此年并将翰林院并入内三院,三院名称之上均加“翰林”二字,内国史院称为内翰林国史院,内秘书院称为内翰林秘书院;内弘文院称为内翰林弘文院。此时内三院设满汉大学士六人,以下设学士满、汉军各三人,汉学士无定员;典籍满、汉、汉军各三人;侍读满十一人,蒙、汉、汉军各三人。中书满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汉三十六人,汉军十三人。六年(公元1649年)正月增设侍读与侍讲,但总人数有所减少。八年(公元1651年)定大学士的品级与各部尚书同(正二品),学士品级与侍郎同(从二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3年)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公元1661年)康熙帝幼年嗣位,辅政大臣以先帝遗诏为名,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帝亲政后于九年(公元1670年)八月复改为内阁。此后即无内三院之名。参见“内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