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驴史history of donkeyraising驴是中国古代重要役畜之一,大约有4000年的饲养历史。“驴”一词最早见于《尔雅》,《史记·匈奴列传》及《说文解字》等文献中亦都有记载。 中国是世界上养驴较早的国家之一,迄今最早的家驴遗存,见于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又据《逸周书》,伊尹为献令,北方居民贡品中有马、驴杂交后代的“駚騠”,可见中国西北民族早就养驴。汉代中国西北地区养驴业相当兴盛,但直到西汉中期以前,驴在中原仍是罕见之物。随着中原与西域交通日益频繁,大批驴、骡运入中原。 《盐铁论》载:“驘驴馲驼,衔尾入塞。”到了东汉末年,驴已成为民间常畜。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仅西北及黄河流域养驴,而且进一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唐代,驴又进入福建地区。至此,驴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基本遍及全国,就是历来无驴或少驴的贵州,亦有好事者带入。唐宋以后,驴更普遍饲养,数量逐渐超过马匹。 由于驴与马的生物学特性很相近,故饲养繁育技术一般与马类同。对驴和马远缘杂交产生杂种后代,在《说文解字》中已有记载,《齐民要术》作了进一步论述。明清时,《三农纪》还特别提出驴的外形鉴定技术,指出驴要面目清秀,耳长竖直,颈厚胸宽,四肢有力,起走轻快,臀满尾垂,声大而长。 中国古代驴的用途,除肉食、祭祀外,早在汉代就成为交通运输上重要役畜,或驮运,或驾乘。南北朝时,已有用于耕驾的记载。 |